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黄韧带骨化症的组织病理学与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韧带骨化症为多见于亚洲地区的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黄韧带骨化可发生于脊柱各部位,胸椎和胸腰椎多见,尤其是下胸椎,常并发其他脊柱韧带骨化。本文综述了黄韧带骨化症的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表现和手术治疗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腰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甄平  刘兴炎  李旭升  高明暄  薛云 《中国骨伤》2008,21(11):853-854
黄韧带骨化可见于脊柱各节段,临床相关报道均集中于颈椎及胸椎,腰椎黄韧带骨化较少提及。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起因不同,腰椎黄韧带骨化多为腰椎管狭窄症中黄韧带增生、肥厚及钙盐沉着为特征的一种退行性变,严重者易导致不可逆性重度椎管狭窄。自2000年7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该类患者5例,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8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全部病例经术后随访7个月~8年,手术优良率为75%(6/8):结论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胸椎黄韧带骨化以下胸椎多见,是胸椎管狭窄症的主要原因。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其他脊柱疾病,易误诊、漏诊,且手术治疗风险大,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该文对近年来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避免漏诊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方法。方法对比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和单纯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JOA评分的异同。结果共收集35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其中20例合并连续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或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14例是因颈椎MRI发现上胸椎黄韧带骨化后进一步行全胸椎MRI检查后确诊;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者的上肢功能评分构成比较单纯脊髓型颈椎病者为高(p<0.05)。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须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和影像学表现;JOA脊髓功能评分可以为其确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王哲  王全平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1):656-658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病因。方法:对1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包括5例氟骨症)及1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切除的黄韧带标本作病理研究;对患者血清及黄韧带采用雾化原子吸收法等方法测定钙、磷、镁、锌、铜、锰、钼、氟含量,取急性外伤性截瘫患者为对照。结果:(1)骨化黄韧带初期的病理改变与黄韧带退变性质类似;(2)除氟元素外,7种基本代谢元素在骨化与退变患者血清及黄韧带中含量均呈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3)非氟骨症骨化患者黄韧带中氟含量显著增高(P<0.01)。结论:本文证实胸椎黄韧带骨化发生于黄韧带退变的基础之上,但退变不直接导致骨化,元素氟是诱导退变黄韧带进一步骨化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与黄韧带骨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氟离子电极等方法测定11 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包括5 例氟骨症) 患者血清及黄韧带标本中氟、钙含量,分别选取胸腰椎急性外伤性截瘫及腰椎管狭窄患者为正常及退变对照。结果:氟骨症骨化患者与非氟骨症骨化患者黄韧带中氟、钙含量均显著增高( P< 0-01) 。结论:氟在黄韧带骨化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诱导退变黄韧带进一步骨化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理。方法2004年3月-2004年12月对8例行后路减压的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5岁)进行术中取材,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非骨化区域的黄韧带细胞,并进行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等方面研究;同时对7例急性外伤性下胸椎压缩骨折行胸椎后路减压术的患者(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8岁)进行术中取材,体外培养青壮年患者的下胸椎黄韧带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体外成功地培养出黄韧带细胞15株,其中骨化患者黄韧带细胞8株(OLF1~OLF8),正常黄韧带细胞7株(NLF1~NLF7),黄韧带细胞可以在体外增殖和传代,通常正常黄韧带生长较慢,而骨化患者的黄韧带细胞则生长较快,并且可形成典型的钙结节样结构;80%以上的细胞呈碱性磷酸酶(ALP)强阳性反应;细胞内的ALP活性及其合成的骨钙素(BGP)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细胞浆有BMP-2与TGF—betal的阳性表达,表明体外培养的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非骨化区域的黄韧带细胞呈现典型的成骨细胞表型特征:而正常黄韧带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表型。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的非骨化区域中存在大量具备典型的成骨细胞表型特征的细胞,可能被骨形成蛋白等骨生长因子所调控。  相似文献   

9.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骨桥形成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椎体骨桥形成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分析手术治疗的 5 0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骨桥形成 2 8例 (占 5 4 % )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①骨桥与黄韧带骨化位置的关系 :骨桥与骨化黄韧带紧邻者 15例 ;其中 ,4例在某些节段可见黄韧带骨化与骨桥发生于同一间隙 ,间隔一个椎间隙的 10例、间隔 2个椎间隙的 1例、间隔 3个椎间隙的 2例。②骨桥形成的节段 :形成于一个椎间隙的 14例、2个椎间隙的 7例、3个椎间隙的 5例、5个和 7个椎间隙的各 1例。③骨桥形成的特点是在椎间形成高密度的连续骨化影。这种表现主要发生在与黄韧带骨化节段相邻的部位。结论 骨桥形成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出现是退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进一步说明胸椎黄韧带骨化是脊柱退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研究25 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描述。结果:全部病例经术后随访3 个月~6 年,手术优良率为72 % 。结论:手术治疗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手术切除兔鼻中隔软骨前端、中隔前颌韧带和鼻前棘复合体后对面中部生长发育的影响,用20只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实验组,手术切除上述复合体;对照组,只切开不切除。术后2,8,14,20,28周时摄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上颌骨长度和高度,鼻骨长度和面角变化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提示胚胎期鼻中隔软骨通过中隔前颌韧带的传导作用,对面中部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但出生后,这种作用即不明显,仅起机械性支持作用。因此早期矫正唇裂鼻畸形不致影响面中部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2.
多层综合除皱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多层综合的除皱方法使老化的面部年轻化。方法进行多层次解剖分离,使老化移位的组织复位。包括皮肤及骨膜层的提紧,SMAS的悬吊,颧弓韧带的重建,颧骨的修薄。结果自1993年以来,完成手术28例,效果满意。结论面部老化是不同组织,不同解剖结构变化的综合体现。单一层次的除皱方法不能取得全面的年轻化效果,多层综合的除皱方法恢复了年轻的解剖生理关系,使因老化导致的面部软组织的松弛移位得到充分的矫正,具有全面的年轻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肥厚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肥厚病例的手术治疗问题。方法:回顾分析了经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肥厚病例83例,占同期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76例)的22.07%。重点介绍了如何选择手术适应症,特别是术中如何判定是否应该切除后纵韧带,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全组术后经3~59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优良率达91.57%。切除之后纵韧带经病理检查证实有增生、肥厚、纤维化等。结论:对典型的颈椎间盘突出症需经前路手术,合并有后纵韧带肥厚者,应在切除突出间盘的同时切除后纵韧带,以使颈髓完全解除束缚,疗效更加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4.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治疗。方法:1994年2月-1995年12月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6例,男4例,女2例。年龄38-52岁。结果:手术6例随访时间9-18月,平均14.5月、皆有不同程度感觉平面下降,下肢肌力恢复1-2级。5例病理反射仍存在。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应及早诊断手术治疗。病程迁延脊髓残留不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
肋喙韧带的解剖学观察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肋喙韧带的临床解剖学意义。方法:观察26具防腐固定成尸(52侧)肋喙韧带的一般形态及其与肋锁间隙的关系。结果:肋喙韧带起自第一肋锁骨下肌起点的外侧,长67±09cm,其厚度一般为06~08mm,最厚可达25mm,其与锁骨下肌一同组成肋锁间隙的前部。结论:肋喙韧带与锁骨下肌一样均可对其下通过的臂丛神经血管形成卡压。  相似文献   

16.
作者分析了294例乳腺癌手术中8例粘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粘液癌是临床上少见的特殊组织类型,以粘液产生为特征,分单纯型和混合型,与通常型乳腺癌相比,其淋巴结转移低(25%),预后良好。分析其原因①粘液对癌浸润形成防御屏障;②癌细胞自身产生的粘液阻碍其代谢。一般对混合型以根治术为原则,单纯型可以考虑缩小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小鼠的治疗过程,研究抗生素和血清制剂对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脓毒症模型采用NH1小鼠,腹腔大肠杆菌。治疗分3组,先锋霉素5(CEF),新生小牛血清(NBS),生理盐水(NS)。结果NBS组的72小时生存率明显高于NS组(P<0.05)。CEF组3小时白细胞计数低于NS组(P<0.05)。NBS组的1、3小时LPS水平低于NS对照组(P<0.05),血IL1和TNF低于NS组(P<0.05)。结论抗生素对抑制白细胞升高起主导作用,对LPS和细胞因子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血清制剂可能同时具有抗休克和抗炎症的双重作用,对提高早期生存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毒素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内毒素、L左旋精氨酸和硝基左旋精氨酸进行处理,并检测上清液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 含量。结果 内毒素使ET1 和NO 含量增加;NO 则使ET1的含量降低。结论 内毒素能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使ET1 和NO的合成和释放增加;NO则抑制ET1 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19.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证实伴行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呈丛状分布,与深浅筋膜内的动脉网广泛交通,并以此动脉为轴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方法 15 只下肢尸体的解剖观察和7例临床实践。结果 依据解剖学研究所设计的7 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本手术成功率高,损伤小,代价低,操作简单,对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修复不失为一项可供选用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尿液转流在两种一期尿道下裂修复术中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40例两种术式一期尿道下裂修复术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尿液转流的作用。方法将40例分为尿液转流组和非尿液转流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尿液转流组:阴囊纵隔皮瓣法有2例(2/14例,14%)同时并发尿瘘和感染,阴茎腹侧皮肤岛状瓣法有1/11例(9%)同时发生尿瘘及感染,非尿液转流组中阴茎腹侧皮肤岛状瓣法有4例(50%)发生尿瘘,阴囊纵隔皮瓣法无一例并发感染和尿瘘。结论应用阴囊纵隔皮瓣一期再造尿道时可以不进行尿液转流,而在应用阴茎皮肤岛状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时,进行尿液转流有利于较小尿瘘的自行愈合及减少尿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