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冠心病症状严重程度关系.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心绞痛35例和30例健康人D-二聚体含量对比. 结果冠心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AMI组增高更显著. 结论高水平D-二聚体是冠心病发病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并与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纤维蛋白原(FS)的含量在冠心病及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病变患者中的差异。方法 将入选的1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94例与正常对照组36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再将冠心病组按CAG结果分为轻度病变组24例,中度病变组27例,重度病变组43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S含量。结果 AMI、UAP两组DD、FS含量及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5),AMI组的DD、FS含量明显高于UAP组(P〈0.05),重度病变组DD,FS含量高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DD与Fg在冠心病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1 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情况,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荷泽市立医院急诊就诊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取同时期的1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入组者的血清Lp-PLA2、hsCRP以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同时对其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肌钙蛋白(Cardian troponin I,TNI)、肌红蛋白(myoglobin,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Lp-PLA2、hs-CRP以及D-二聚体水平分别是(43.62±13.23) g/L、5.09 mg/L、173.0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的(21.49±7.63) g/L、2.61 mg/L、68.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p-PLA2与LDL密切相关,并和冠脉病变的支数相关;D-二聚体和hs-CRP相关,同时和心功能等级相关.结论 Lp-PLA2主要和LDL等脂类代谢以及冠脉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hs-CRP则是和D-二聚体水平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有密切关联,说明了炎症和血栓、心肌损伤有关.心功能降低容易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从而诱发血栓.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可以通过Lp-PLA2、hs-CRP以及D-二聚体水平指标来预测其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A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HD)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8例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应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浆Apo A-Ⅰ和HDL-C含量以及其他与冠心病(CHD)相关的指标,同时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和Gesini评分对这些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HDL-C和Apo A-Ⅰ水平及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和多重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冠脉病变发生和病变程度的因素。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Apo A-Ⅰ和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 Apo A-Ⅰ水平与CHD发生负相关(P0. 015); Apo A-Ⅰ水平与CHD病变程度负相关(P0. 05)。结论 Apo A-Ⅰ,而非HDL-C与CHD发生及病变程度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杨莉  张岩 《医学信息》2010,23(5):1485-148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 方法采用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6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的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组相比,PT、APTT、TT测定值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1),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而FIB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异常,由此可以根据凝血四项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脂蛋白(a)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敏  彭扬  邱枫  李慧  何平 《解剖科学进展》2006,12(2):154-155,15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 I)与血清脂蛋白(a)[Lp(a)]和血浆D-二聚体(D-d im er)的关系。方法99例TC I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三组,所有病例均在起病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Lp(a)和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 h内头CT或MR 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C I患者血清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C组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A组(P<0.01),而且C组高于B组(P<0.0 5),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TC I各组Lp(a)和D-二聚体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Lp(a)与D-二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A组r=0.692,P<0.01;B组r=0.731,P<0.01;C组r=0.794,P<0.01)。结论Lp(a)可能是D-二聚体含量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Lp(a)和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是TC I患者的危险因素,可作为TC I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B型利钠肽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8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54例为A组,同时选择冠脉血管无狭窄的患者26例作为B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血糖、血脂、血压、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及程度等临床资料,观察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结果 血浆BNP水平A组较B组升高,统计学意义显著(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NP水平、舒张压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A1、A2及A3组中随着Gensini评分增加,血浆BNP水平逐渐升高,Gensini评分与血浆BNP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594,P<0.05)。结论 血浆BNP参与了冠状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浆BNP的水平能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TNF-α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入选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06例(冠心病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对照组(n=100)。用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检测血清IL-8、散射光比浊法测定hsCRP和放射免役法检测TNF-α的水平。用改良的Gensini评分评价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冠心病组血清IL-8、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着Gensini评分增加,IL-8、hsCRP和TNF-α水平逐渐升高(趋势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组Gensini评分与IL-8(P0.05)、hsCRP(P0.05)和TNF-α(P0.05)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清炎症因子IL-8、hsCRP和TNF-α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
刘浩 《医学信息》2018,(19):93-95
目的 探讨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南院心血管病区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因胸痛疑诊冠心病或已明确冠心病患者134例,根据既往或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血管直径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共96例,上述主要分支血管直径狭窄<50%者共40例为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采用Gensini法分别对冠脉病变进行评分。结果 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尿酸(OR=1.006,P<0.05)和红细胞分布宽度(OR=2.450,P<0.05)的升高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红细胞分布宽度与UA水平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逐渐递增,三支病变组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尿酸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04、0.016<0.05),三支病变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尿酸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与样本量较小及患者用药控制因素有关。结论 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尿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4)水平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RBP4在判断冠心病病情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8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诊断为冠心病的6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点及结合冠脉造影的结果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梗(AMI),另选健康体检者20名为对照组;根据造影结果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梗组部分患者分为单支冠脉病变组、双支冠脉病变组和三支冠脉病变组.收集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各组患者血清RBP4、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并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①UAP组和AMI组血清RBP4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和AMI组间,SAP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支冠脉病变组的RBP4水平高于与单冠脉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BP4水平在三支冠脉病变组与双支冠脉病变组间,双支冠脉病变组与单支冠脉病变组间比较均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RBP4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BP4(r=0.433,P=0.013)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RBP4浓度升高,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显著,可视为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RBP4联合Gensini评分等指标对判断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勇  王平  王继廉  宋执敬  宋军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4):113-113,1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近年来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和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变化。本文检测ACS患者的UA、D-二聚体和Fib的水平变化,分析其在ACS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入选住院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6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60例。测定各组血浆LP(a)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CS组和SAP组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CS组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范围呈正相关关系(r2=0.44,P〈0.01)。结论LP(a)与冠脉粥样病变的范围、程度及稳定性相关,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介素6(IL-6)动态变化及其对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卵巢癌患者65例、35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取卵巢癌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清及血浆,用胶乳凝集法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FIB含量,用ELISA法测定IL-6水平。结果:卵巢癌患者FIB、IL-6、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卵巢良性肿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良性肿瘤患者FIB、IL-6、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癌症组FIB、IL-6、D-二聚体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递增,相关性分析表明,FIB与IL-6、D-二聚体呈正相关(r=0.31,r=0.56)。结论:FIB、IL-6、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分期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董莉  王悦喜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4):46-48,8,12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08年10月~2009年10月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32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CHD组,284例)和非冠心病组(非CHD组,41例)。比较两组Hcy、叶酸(FA)、维生素B12(VB12)及血脂水平的差异,并分析CHD组中不同程度冠脉病变(单支、双支、多支病变)患者Hcy水平变化,以及CHD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CHD组患者Hcy水平(24.36±6.62μmol/L)明显高于非CHD组(12.26±4.10μmol/L),且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成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FA、VB12成负相关。(2)单支、双支、多支冠脉病变CHD患者的Hcy水平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且高于非CHD组。(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Hcy、TC、TG,低FA、HDL、VB12为CHD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Hcy水平是反映CHD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清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1例自发性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预后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与预后不良组(1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血清D-二聚体与CRP水平。结果经治疗71例自发性SAH患者预后良好共53例,预后不良共18例,预后良好率为74.65%,预后不良率为25.35%。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的D-二聚体含量、CRP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含量与CRP水平在自发性SAH预后差患者中显著上升,检测血清D-二聚体与CRP含量水平对于评估自发性SAH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故可将其作为评估自发性SAH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在冠心病患者和冠脉造影正常者血浆中含量的差异及介入治疗对其的影响,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及介入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冠心病组40例,造影正常组17例,采用硫敏感法测定术前血浆H2S含量并用Greiss法测定血浆中NO含量,动态监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后、介入治疗后即刻、术后24h和72h血浆H2S、NO含量,分析冠心病组和造影正常组患者血浆H2S、NO含量的差异及介入治疗后血浆H2S和NO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2S、NO含量远低于造影正常组(P均〈0.01);冠脉双支和多支病变组血浆H2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和P〈0.01)。不同支数病变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血管有闭塞组其血浆H2S、NO含量明显低于单纯狭窄组(P均〈0.05);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狭窄者NO含量明显低于无狭窄者(P〈0.05),H2S含量也低于无狭窄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术对血浆H2S、NO含量无影响,但PCI治疗术后即刻H2S、NO含量显著降低;H2S含量术后24h恢复至术前水平,NO含量术后24h降至最低水平,72h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H2S和NO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及介入治疗后急性血管闭塞及再狭窄的发生,血浆H2S含量的高低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78名对照组健康人和173例AIS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AIS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小面积梗死组、中等面积梗死组和大面积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D-二聚体含量与脑梗死灶面积呈正相关(r =0.926,P<0.05).结论 AIS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随梗死面积的增大呈上升趋势.血浆D-二聚体对AIS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冠脉病变轻重程度的临床意义,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35例和冠脉造影检查阴性的患者40例。分别采集患者入院当天和入院48 h空腹血15 mL,进行内皮祖细胞(EPCSs)的分离培养,观察细胞培养1周内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测定CD133含量。结果:EPCSs在不同培养天数中依次呈现小圆形、椭圆形、短梭形以及长梭型形状。冠心病组CD133细胞计数与冠脉病变程度(单支、2~3支、3支以上)进行Sperm an秩相关分析,发现CD133细胞含量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819,P0.01)。同一冠脉病变程度组在不同采血时间EPCs培养的CD133含量比较,入院48 h采血测的CD133数量比入院当天采血的CD133含量均有所增加,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冠脉造影阴性组在不同采血时间CD133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采血时间(入院当天和入院48 h)EPCs培养的CD133含量在三组间比较,冠脉病变组(单支组和≥2支组)与冠脉造影阴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CD133的数量下降。结论:循环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冠心病病情的轻重程度有关,循环内皮组细胞水平表达变化可能预测冠心病病情变化,为临床上冠心病合理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笔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48例.年龄30~81(61.92±10.23)岁.其中男性103例.女性4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48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02例)和对照组(46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亚组、双支病变亚组和三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各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血清hs-CRP、血尿酸、血糖和血脂水平。详细记录各组患者血压、吸烟史、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对冠心病组与对照组hs-CRP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对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双支和三支病变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不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是反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2例心血管病患者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冠脉狭窄50%,n=40);单支病变组(一支冠脉狭窄≥50%,n=44);双支病变组(两支冠脉狭窄≥50%,n=43);多支病变组(两支以上冠脉狭窄≥50%,n=35)。对四组患者进行冠脉狭窄Gensini积分及血清CysC、NO、SOD及hs-CRP水平检测,分析冠心病患者各指标变化及其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CysC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依次递增;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NO及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依次递减。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与血清CysC和hs-CRP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9(P0.05);与NO和SOD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6,-0.384(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增加与CysC、hs-CRP水平升高及NO、SOD水平降低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