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是世界级旅游精品,对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正确认识和评价,对景区的保护意义重大。本文选取直接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五个因子:植被、湿度、土壤、热度、坡度,通过遥感图像提取各因子的指数值分析研究生态环境质量,结论为高海拔的九寨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优、良级别区域占71.09%以上。进行了生态环境质量敏感性因子NDVI分析,认为九寨沟内植被覆盖度较高,自旅游开发后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多年植被覆盖变化属于波动变化,处于平稳变化。  相似文献   

2.
风景旅游区保护的研究 (八十六)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区环境现状及开发前景的研究研究内容: 1.九察沟、黄龙寺生态环境现状; 2.环境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九寨沟、黄龙寺开发前景; 4.九寨沟、黄龙寺的环境规划。  相似文献   

3.
旅游用地是土地的一种利用形式,随着旅游用地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经常出现对生态或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也使得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旅游用地的建设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完整和保护,同时生态环境的质量也直接反映出旅游用地的层次,决定着旅游活动的成败。然而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呢?从这一问题入手,深入理解旅游用地和生态环境的含义,探寻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针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矛盾等问题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实现两者之间共同的发展提出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5  
九寨沟国内旅游流表现为九寨沟与几个地域结点间的线状季节性流动。旅游者的行为属性特征(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和偏好等)对其所获取的感知映象、行为动机与决策、实际行为在目的地的时空分布格局有决定性意义,而旅游地高质量的风景资源、文化特征、设施水平及居民态度会促使潜在旅游者产生由感知-动机-决策-旅游的良性循环,并影响旅游流的发展(壮大或分散)。本文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分析,揭示了九寨沟旅游流的结点特征与现状以及国内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提出开拓客流市场的建议性措施,并强调了形象与定位对山区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许多城市周边都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但有些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忽视旅游规划与生态环境,导致出现众多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对乡村旅游开发常出现的固体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植被破坏、人文景观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时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并以安徽省蒙城县坛城镇乡村旅游规划为实例进行探讨,以期望为中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6.
网络有效性:评价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一个新指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旅游区的游径往往是这种影响的集中体现地。游径的构建方式、空间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但目前景观生态学中相关的廊道指标不能对此做出有效的评价。论文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研究地,克服现有廊道指标只单一考虑空间特性的局限,将廊道的空间格局与生态功能结合起来,采用运筹学的方法,提出网络有效性这个新的指标。在九寨沟案例研究地的应用表明,与传统景观生态学指标连通度和环通度相比,网络有效性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游径的利用状况,也能够较好地反映旅游的环境影响程度,从而为旅游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乡村旅游绿色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依托乡村区域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特色民俗、乡土文化等资源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景观的损毁也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转变发展观念、树立乡村旅游绿色发展观,加强政府管理、引导乡村旅游绿色发展,净化乡村生态环境、打造宜游空间,完善配套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绿色发展转型等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8.
旅游季节性是一个旅游研究的常态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旅游季节性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有助于深入了解旅游季节性影响因素以及动力机制,尤其指出旅游的季节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应格外重视旅游季节性问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从而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森林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当前森林生态旅游中突出表现的问题,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森林旅游是现阶段旅游界关注、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且具有不可忽视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森林生态旅游也在随之高速发展.但在充分满足人们"返璞归真"愿望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项目,也是当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做好森林生态旅游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青岛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生物多样性、旅游资源丰富度等共27个因子,构建区域旅游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和AHP法对各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最后建立生态因数模型对青岛市所辖12个区市的旅游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市所辖区市可划分为四级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类型区;在诸多评价因子中,以区域经济环境对旅游生态环境的贡献值最大,其次为生态环境各项因子。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旅游发展的重点,其状况优劣是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阐述生态环境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宋晓虹  欧敏 《环保科技》2001,7(3):41-45
贵州有“公园省”之称,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优美的旅游生态环境。但其现存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着制约作用。因此,加强贵州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3.
旅游和区域大气污染对四川九寨沟气溶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4月~2011年4月,在九寨沟连续监测了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旅游活动显著增加了空气中TSP、SO42-、Ca2+、K+、NH4+和NO3-的含量,而Na+、Mg2+和Cl-则主要来自自然源;旅游强度最高时期(6~10月),降水对空气的清洗作用最强,气溶胶污染程度为全年最低;旅游强度较低时期(1~3、4~5和11~12月),降水量较低且西北沙尘易在春季抵达九寨沟,所以气溶胶污染程度较高;区域燃煤可能是气溶胶[SO42-]:[NO3-]比值较高的原因;生物质燃烧可能是K+在秋末至次年初春较高的原因之一.九寨沟大气环境已明显受当地旅游活动和污染物长距离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0年4月~2011年4月,在九寨沟连续监测了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旅游活动显著增加了空气中TSP、SO42-、Ca2+、K+、NH4+和NO3-的含量,而Na+、Mg2+和Cl-则主要来自自然源;旅游强度最高时期(6~10月),降水对空气的清洗作用最强,气溶胶污染程度为全年最低;旅游强度较低时期(1~3、4~5和11~12月),降水量较低且西北沙尘易在春季抵达九寨沟,所以气溶胶污染程度较高;区域燃煤可能是气溶胶[SO42-]:[NO3-]比值较高的原因;生物质燃烧可能是K+在秋末至次年初春较高的原因之一.九寨沟大气环境已明显受当地旅游活动和污染物长距离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   总被引:60,自引:4,他引:56  
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键。文章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以九寨沟为例,构建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效率的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模型。结果表明:①2002 年九寨沟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61hm2,其年度转化值为8.881 7hm2,是当地居民人均生态足迹0.961 6hm2 的9.27倍;②叠加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九寨沟总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05 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02 6hm2,生态盈余为0.197 3hm2;③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8 643 元/hm2,是当地居民生态足迹效率2 613 元/hm2 的3.31 倍;④以居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直接收益损失作为生态补偿最低标准,户均应补偿2 159 元,人均应补偿472 元,以退耕还林还草的游憩功能价值作为生态补偿上限,户均应补偿7 142 元,人均应补偿1 561 元,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来确定合理的补偿水平,户均应补偿4 983 元,人均应补偿1 088 元。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旅游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为环境科学教育,在国际化形式的大背景下,外籍游客大幅度增加,致使环境科学教育的最核心内容即为英语教学。由于环境英语教学的缺失,一些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提出了英语教学对生态环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从培养绿色旅游意识、汲取国外先进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及增加外籍游客数量等方面,分析了环境英语教学对生态环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研究环境英语教学对生态环境旅游推广的优势,在保持其他因素发展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分析英语教学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旅游能够巩固美丽乡村的发展之基,带动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使穷山恶水变成奇山秀水具有重要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然而,在当前生态环境旅游发展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生态旅游认识不清概念泛化、生态旅游实践滞后不科学等问题,如在实践过程中不重视实际生态体验和参与,生态平衡意识淡薄,在认知层面认为生态环境旅游只是打造自然环境风景区...  相似文献   

18.
贵州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有“公园省”之称,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优美的旅游生态环境。但其现在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着制约作用。因此,加强贵州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贵州旅游业可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会造成环境问题旅游环境问题一般是指人们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不利于自然生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与后果。主要表现在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如在风景区中大兴土木,改变和破坏自然景观,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和气候的变异),以及旅游开发导入的大量游客活动和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游客增多带来的废气散逸、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堆积、噪声污染等使大气、水、土、生物等环境介质质量改变和人类卫生健康水准的下降。广义的旅游环境问题还包括旅…  相似文献   

20.
庐山风景名胜旅游地生活废弃物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庐山风景名胜区面临着人口激增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测量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计算了2003年庐山风景名胜区生活废弃物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生活废弃物人均生态足迹为0.0117751hm2,其中CO2排放的生态足迹占总量的98.20%,而污水、粪便、固体垃圾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生态足迹很小,仅占1.80%;(2)CO2排放量为68684.99t,其中旅游交通的贡献率为55.61%,旅游住宿的贡献率为36.26%,游客和居民的贡献率为8.13%;(3)居民废弃物排放量大于游客排放量,CO2和粪便排放量是游客的2.4倍,垃圾产生量是游客的1.32倍,污水排放量是游客的1.18倍;(4)生活废弃物对风景区、九江市以及九江市以外区域的生态影响分别为45.40%、2.78%和51.82%;(5)风景区生态效用为0.5451kgCO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水平;(6)九寨沟、黄山和庐山生活废弃物生态足迹数据表明,旅游交通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最深远,因此改变交通方式或使用环保旅游观光车是减少旅游地生活废弃物生态足迹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