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切入,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制度、资金、流向等三个主要难点,进而针对难点从三个方面提出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构建一套完善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包括经济融合机制、政治融合机制、文化融合机制、社会融合机制和制度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是指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市民化意愿强烈,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但是由于市民化能力不足、落户城市困难而又不愿舍弃农村的特定社会现象。二律背反现象不仅延缓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会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以传统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消除这一现象,必须深化户籍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构建合理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而成本分担机制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保障。个人成本、企业成本和政府成本共同构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应以政府分担为主,企业和个人分担为辅;需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政府与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关系。成本分担机制的良性运转,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提高各方的成本分担能力。  相似文献   

5.
受二元结构、城乡制度供给不均衡和城镇化不协调等因素影响,福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互动不足、进展缓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步发展,必须厘清农业现代化机理,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通过构建合理的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和进入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并能享受到城市一切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过程。虽然从字面上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比较简单,可要做到"有序推进",却非常艰巨和复杂,乃至任重而道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会面对城市不愿宽留、农民不敢眷留、素质不避汰留、成本不奢际留、体制不胜积留、政法不撑苛留等多维困境;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要完善政府主导机制、自愿化转机制、户籍蜕变机制、素质提升机制、动能充补机制、城乡融合机制、配套改革机制等多种机制,而且要进行土地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财政支持制度创新、法律制度创新、其他制度创新等多重创新。  相似文献   

7.
引导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是中央促进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应准确把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确定就近城镇化的方向、节点和推进节奏,实施重点突破战略,集中优势资源用于重要的空间节点,把县城打造成为县域城镇化的核心载体;选择一批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城,将其发展成为新兴中等城市;把强化产业支撑作为就近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把各类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县域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相似文献   

8.
谭安富 《兰州学刊》2014,(6):99-104
住房保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刚性需求,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成本,住房保障阙与否会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产生推拉效应。当前,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主要有福利型住所、私租型住所、自购型住房、自建型住房、保障性住房五种形式,但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阙如。结合我国国情,未来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通过"三位一体"模式加强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  相似文献   

9.
10.
田毅鹏 《人文杂志》2015,(1):105-110
本文通过对C市城乡结合部若干村落的调查发现: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的重要空间和通道,城乡结合部不仅吸纳了大量的以进城务工农民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同时也使这一群体在城乡结合部建立起初步的社会联结。这些基础性的社会关联主要包括血缘关联、租赁关联、社区关联、职业关联等,构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联结体系。在使农业转移人口落脚城市的同时,也开始积累起进入城市最为基础的社会资本,为推进其完成市民身份转换,提供了基本的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11.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关系是影响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对两大群体的潜在矛盾应具有理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构建促进两大群体关系的机制,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素质,促进两大群体相互交流相互认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1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生活适应性研究,有利于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权利和利益,更好地促进他们适应城镇化带来的生活转变。该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考察方式考察安徽省合肥市大杨镇的农业转移人口,考察其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生活适应性问题,考察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保障结构和优先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不同分化类型农民普适、农民自愿、渐进有序推进的原则。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焦点是赋予农民退出权。建立退出权的实施机制,包括明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制定退出权行使规则,建立退出工作程序,对退出农民经济补偿,建立退出扶持资金和退出土地处置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广东省2010年开始实施的农民工积分入户政策,分析政策的出台背景、内容和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完善建议。本文认为,目前农民工积分入户政策的主要问题是入户计划指标数量偏少,入户指标分配偏重于欠发达地区,积分计算标准具有人才和投资"偏好"。提出的完善建议是,扩大积分入户指标数量,调整积分入户指标地区分配,完善积分的计分标准,积极开展社会福利制度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6.
河南就近城镇化中的小城镇“空心化”风险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与重要载体,是改变河南城镇化建设滞后和缓解城镇化发展失调等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河南小城镇发展出现了日趋严重的空心化问题,如人口和产业空心化、聚集效应不足、就近城镇化乏力等,它不仅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造成严重浪费,还会影响家庭完整、扭曲家庭关系,甚至可能使城镇化跑偏沦为半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面临的重大风险。小城镇空心化问题的出现,是我国长期推行城乡有别的体制机制、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固化、优先发展工业与城镇特别是大中城镇导致大中小城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失衡以及生产力布局和利益分配失衡的结果,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遭遇二元体制阻滞的扭曲体现。要化解小城镇空心化风险,必须抓住就近城镇化的核心即人的城镇化,通过得力措施,切实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农村转移人口而言,除职业选择外居住选择也是市民化的主要路径之一。然而在现代商品化逻辑下,居住空间呈现出阶层化发展趋势并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的自我定位,阻碍社会交往与社会互动,降低社会参与度。因此,应以居住作为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路径,努力消除由居住阶层化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实质性地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差距进一步凸显。"三农"问题与城镇化议题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都非常关注的重要课题与热点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其实就是农业人口的最终出路与转移问题。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了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特别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到要解决好"三个1亿人口"的问题,即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等西部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较低,而其人口城镇化又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进程,这是由传统的以征地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模式所决定。为了实现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均衡发展,进一步平稳、有序、公平地推进人口城镇化,必须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模式,让农民带着财产权利有选择性地进入不同类型的城镇,同时给予农民工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化政策。  相似文献   

20.
杨金洁 《理论界》2014,(6):154-156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政府或社会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本措施之一,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保驾护航。实现农业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的身份平等,有利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城乡和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成果的公平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