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荧光光谱法与紫外光谱法研究胭脂红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结果表明:在模拟生理条件(p H=7.4)下,胭脂红对蛋白质的动态猝灭常数为4.54×10~(13)L/(mol·s),属于静态猝灭;298K时其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分别为5.33×10~7L/mol和1.35;热力学参数熵变(ΔH)与焓变(ΔS)均为负数,表明胭脂红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依据F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胭脂红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3.75 nm,两者之间极有可能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现象,导致荧光猝灭。同步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试验表明:胭脂红引起BSA分子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模拟动物生理条件下,结合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了氯化血红素(hemin,Hm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分析了反应的结合常数(K=2.48×107L/mol)和结合位点(n=1.25),确定了氯化血红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类型。根据Fd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结合位置距离212位色氨酸残基0.99nm。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Hmn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种光谱法研究了亚甲基蓝(MB)及其代谢产物天青B(AZ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共同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MB和AZB对BSA的荧光猝灭均为静态猝灭.298K时MB和AZB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1×105L//mol和8.83×104L/mol.由熵和焓推断,MB和AZB与BSA的作用力类型均主...  相似文献   

4.
运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红曲菌两种荧光代谢产物与BSA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结合类型、结合常数及结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红曲菌两种荧光代谢产物(monasfluore A,MFA和monasfluore B,MFB)结合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是由于红曲菌荧光代谢产物与BSA之间形成复合物,符合动态猝灭机理.298、308、318K下,MFA与BSA和MFB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47×1012、6.35×1012、7.94×1012 L· mol-1和6.90×1012、1.19×1013、1.75×1013L·mol-1.热力学数据表明红曲菌两种荧光代谢产物与BSA之间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且MFB与BSA作用明显强于MFA与BSA之间作用,可能由于MFB含有辛基侧链,疏水性明显强于含己基侧链的MFA,故MFB通过疏水作用与BSA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竹笋壳中牡荆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牡荆苷浓度的增大,BSA荧光光谱的荧光峰从374 nm蓝移到372 nm,且使得BSA的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说明牡荆苷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观察两者结合光谱图发现,荧光猝灭常数Ksv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荧光猝灭速率常数远大于其他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的最大荧光猝灭速率常数2.0×1010L/mol·s,说明这种猝灭现象为静态猝灭。热力学参数表明,牡荆苷与BSA之间结合作用力主要是静电相互作用,结合位点约一个,且它们之间的反应是自发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及分子对接研究了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槲皮素对BSA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加入槲皮素后BSA的紫外图谱发生变化,荧光猝灭常数Ksv与温度呈负相关,22℃的猝灭速率Kq为1.68×1013 L/(mol·s),说明槲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范畴。22℃时槲皮素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为6.93×105 L/mol,结合位点数n为1.1467。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的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槲皮素与BSA的结合影响BSA的构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结合在BSA的亚结构区域II(siteⅠ)中,主要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同时还存在氢键及静电作用力,槲皮素与Trp-213氨基酸残基的作用距离更近,分子对接研究结果与光谱实验结果对应一致。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及其氧化产物叔丁基对苯二醌(TQ)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TBHQ和TQ与BS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并形成新的聚合体;TBHQ和TQ与BSA的荧光猝灭均属于静态猝灭机制。TBHQ和TQ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均大于10~4L/mol,表明它们之间形成的配合物结合较为牢固;TBHQ和TQ与BS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均为1;通过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得出:AH0、AS0和△G0,表明它们之间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疏水作用力,此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供能体(BSA)与受能体(TBHQ和TQ)之间的结合距离r分别为3.13和3.73 nm。研究结果表明,TBHQ和TQ与BSA的结合引起了BSA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生理酸度(pH7.4)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桑色素与溶茵酶(LYS)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发现,桑色素对溶菌酶的内源荧光产生强烈的猝灭作用,其荧光机理为静态与动态并存的复合猝灭方式.求出了不同温度下桑色素与溶菌酶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由Van't Hoff方程式计算了桑色素与溶菌酶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焓变(AH)和熵变(AS)值分别为-30.26kJ/mol和26.76(J/mol·K),表明桑色素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以静电引力为主.根据Fs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桑色素与溶菌酶色氨酸残基之间的结合距离为4.05nm.同步荧光光谱显示,桑色素使得溶菌酶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O-羧甲基壳聚糖镍金属配合物(OCMC—Ni)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OCMC—Ni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吸收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OCMC—Ni可以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是OCMC—Ni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获得在室温下OCMC—Ni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16×10^11L/mol和1.95。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咖啡酸与胰脂肪酶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荧光猝灭特性及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的计算,抑制酶类型及抑制活性,金属离子对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酸加入后胰脂肪酶产生了规律性的荧光猝灭,最大吸收波长出现红移现象,主要属于静态猝灭。25℃和37℃下结合常数分别为6.48×104L/mol和1.38×105L/mol,热力学参数ΔH0且ΔS0,表明结合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疏水作用力。咖啡酸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抑制活性IC50为(0.88±0.07)mg/m L。四种金属离子(Cu2+、Ca2+、Fe3+、Fe2+)一定程度上增加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说明四种金属离子促进了咖啡酸与胰脂肪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棉酚及其氧化物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结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荧光猝灭机制均属于动态和静态的联合猝灭,BSA发射峰蓝移。通过计算各个结合参数得出: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在105数量级,说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有很强的结合,结合位点均为1;热力学参数ΔH0、ΔS0和ΔG0,表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和氢键。根据For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供体(BSA)与受体(棉酚及其氧化物)间的结合距离r分别为2.94 nm和3.12 nm,它们都能以能量转移的方式与BSA发生作用。紫外-可见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的结合引起了BSA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高儿茶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儿茶酚能猝灭BSA的荧光;与BSA主要通过疏水键自发形成具有弱荧光的大分子复合物,且高儿茶酚在BSA上至少存在一个结合位点;在298,310 K和320 K时,高儿茶酚与BSA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5.908×102,5.424×104,1.535×106 L/mol。推测高儿茶酚对BSA的猝灭是以动态猝灭为主,也有静态猝灭过程。冷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添加2 μmol/L的高儿茶酚,可以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使其分布更加均匀;当高儿茶酚浓度高于2 μmol/L时,使蛋白质发生聚集。分子对接分析发现,高儿茶酚主要通过疏水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稳定地结合在BSA亚结构域ⅡA的疏水口袋中(site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赤藓红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及金属离子Cu~(2+)和Zn~(2+)对其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赤藓红和BSA复合物的形成导致了BSA内源荧光的猝灭;赤藓红与BSA之间主要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依据F觟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赤藓红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4.81nm。Cu~(2+)和Zn~(2+)的参与使赤藓红-BSA的猝灭常数增大;Zn~(2+)的参与减小了赤藓红-BSA的结合常数,且改变了赤藓红与BSA之间作用力类型。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花青素(ACN)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光谱特性及对BSA功能构象的影响,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判定ACN对BSA的猝灭方式、结合位点数、结合位点、结合作用力类型以及是否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傅利叶红外吸收光谱法进一步表征了BSA构象变化。结果表明,在ACN的作用下,BSA内源荧光被有规律的猝灭,猝灭机制主要为形成ACN-BSA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猝灭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结合位点数约为1,结合位点位于BSA亚结构域的site I,并使得BSA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减少了3.1%。ACN对BSA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并能使BSA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猝灭、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和圆二色谱,研究高良姜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高良姜素对H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结合过程中氢键和范德华力起主要作用。不同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K_a)与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26×10~6L/mol、1.17(290.15 K),4.34×10~5L/mol、1.09(296.15 K),1.23×10~5L/mol、1.00(303.15 K),9.87×10~4L/mol、0.99(310.15 K)。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和圆二色谱显示高良姜素与HSA作用时更靠近色氨酸残基,使其周围的疏水性减弱,而对蛋白构象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咖啡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实验表明,咖啡酸对BSA 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在离子强度符合生理条件的情况下,以疏水作用力为主。在溶液中二者以物质的量浓度比1:1 结合, 并求出二者的结合常数。以华法林(Warfarin)和布洛芬(Ibuprofen)为标记物,利用荧光光谱法确定了咖啡酸在BSA 的结合位置为site I。根据Forster 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给体(BSA)与受体(咖啡酸)间距离(r0)为3.64nm。另外,利用同步荧光法考察了咖啡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柿子单宁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猝灭作用.结果表明,柿子单宁可以有规律地使BSA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可认为是柿子单宁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获得了不同温度下柿子单宁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根据所得结果可推断柿子单宁与BSA的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同时由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出了柿子单宁与BSA结合位置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山梨酸钾(PSS)分别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小麦面筋蛋白(WG)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特性,探讨了山梨酸钾对这两种植物蛋白的荧光猝灭机理,测定了它们之间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山梨酸钾与两种植物蛋白之间分别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淬灭。其中,山梨酸钾与SPI之间的相互作用在281 K、291 K和303 K时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1.58×104 L/mol、1.49×103 L/mol和1.11×102 L/mol,其对应的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5、0.96和0.78,而山梨酸钾与WG之间的相互作用在281 K、291 K和303 K时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2.90×104 L/mol、2.53×104 L/mol和5.50×104 L/mol,其对应的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4、1.06和1.15。热力学数据分析表明山梨酸钾与SPI反应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而与WG反应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和电子作用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没食子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根据25℃和37℃时没食子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计算其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及结合距离,并推测猝灭机制及相互作用的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25℃和37℃时,其荧光猝灭常数K,分别为:7.28×10^11和8.16×10^11L·mol^-1·S^-1;结合常数KA分别为5.01×10^3和5.37×10^3mol/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91和1.71;结合距离为4.12nm。热力学分析数据表明该结合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自发过程。因此,没食子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猝灭机制,二者作用以疏水作用力结合为主。  相似文献   

20.
山梨酸钾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等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山梨酸钾(PS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试验发现,PSS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及热力学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BSA与PSS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得到了它们相互作用的生成常数KLB(8.421×103L.mol-1)、热力学参数(ΔHθ=-3.595kJ.mol-1,ΔSθ=63.26 J.K-1,ΔGθ=-22.73kJ.mol-1)和结合位点数(0.970)等。位点竞争实验结果显示PSS与BSA的作用位置主要在BSA的SiteI(sub-dom ain IIA)位。证明二者主要靠静电作用力结合,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PSS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PSS的毒性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