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研究了酵母抽提物的特性及其在发酵酱油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在用量低于2.0%时可耐受高盐高酸环境,并在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中不出现沉淀现象。将该酵母抽提物应用于发酵原酱油中,发现其最适添加量为0.5%~1.0%,此时不仅可赋予酱油醇厚底味,增强其鲜香味,使鲜、咸、甜更加协调适口,与此同时还可去除酱油中的豆腥味和其他杂味,显著改善酱油的品质和风味,并且酱油稳定性良好,在储藏期间不会出现任何沉淀。  相似文献   

2.
以啤酒酵母为原料 ,采用纳米对撞机破碎技术对酵母细胞内含物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酵母抽提物的最佳提取条件 ;并将抽提物添加到酱油的发酵醪中 ,进行了酱油的发酵应用试验 ,获得了理想的结果 ,制得的酱油风味 ,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家各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酱、酱油酿造中的主要微生物是嗜盐酱油乳酸菌和鲁氏酵母。许多文献已指出:在酱油酱造过程中,发酵初期,首当其充的是嗜盐酱油乳酸菌生长繁殖,随着嗜盐酱油乳酸菌(以下简称乳酸菌)的乳酸发酵,使酱、酱油发酵醪的pH下降,诱导、促进了鲁氏酵母的生长繁殖;当酵母菌发酵最旺盛时,即在主发酵期,在酱醅和酱油发酵醪中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酱醪葡萄球菌对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的影响,采集高盐稀态酱醪,以产酸为指标分离筛选并获得3株产酸性能良好的葡萄球菌JL04、JL15、JL17,16S rDNA测序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分别鉴定为香料葡萄球菌、鱼发酵葡萄球菌和肉葡萄球菌。在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第15天分别添加3株菌进行为期60 d的发酵,分析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总酸及氨态氮的变化,结果发现3株菌均能加快酱醪中还原糖的利用,提高总酸及氨态氮含量,其中JL04总酸最高,为15.61 g/L,JL17氨态氮最高,为9.31 g/L。HPLC定量分析添加JL04、JL15、JL17的发酵酱油中6种有机酸总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37.53%,24.06%及25.90%,主要是乙酸、乳酸、琥珀酸含量增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添加3株菌发酵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发现酯类物质含量明显提高,其中JL04比对照组提高了116.09%,以乙酸酯类和乳酸酯类含量增加为主,与相应的有机酸含量增加呈正相关关系。感官评分显示:3株菌添加发酵可增进酱油的香气及滋味。高盐稀态酱醪中分离筛选的3株葡萄球菌具有代谢积累有机酸,促进相应酯类物质合成的特征,可作为赋予酱油适口酸感、丰富酱油滋味、增进酱油香气的风味菌应用于酱油发酵。  相似文献   

5.
前言对酱醪后熟有关的微生物有乳酸菌和酵母菌,这些微生物是从制曲及其贮藏时由环境中混入酱醪并开始繁殖活动,其活动好坏对酱油的质量影响很大。在酱醪中影响酵母菌和乳酸菌生长和发酵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搅拌、食盐、浓度、氮浓度及pH等。这些主要因素互相复杂地影响着两菌的生长和发酵。作者等以调节培养初期酱醪中盐水来控制水份,并以此作为指标改变搅拌量时发现能控制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并发现在好气条件下定量地表示氧供给程度的氧吸收速度常数Kd与静置培养时酱油酵母的生长有关。由此可见醪中氧供给的多少是决定乳酸菌和酵母菌生长和发酵是否良好的重要因素。本文就酱醪中氧的动态进行研究后,发现在酱醪中被消耗的氧是含在不能以溶解氧存在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酱醪生态学动态研究证明,酱醪发酵工程是高浓度食盐存在下,复杂的微生物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酱醪中起作用的主要是耐盐性乳酸菌、鲁氏酵母、球拟酵母,生成各种呈香成分。当酱醪发酵初期,菌相发生较大变化会产生三种异常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7.
酵母抽提物添加时间对酱油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电子鼻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未添加酵母抽提物(YE)酿造酱油(编号为YE0),发酵前期(入缸)、中期(发酵30 d)和后期(发酵60 d)添加YE酿造的酱油(编号为YE1、YE2和YE3)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样品通过GC-MS共检测到49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YE1中酯类、醛类、醇类和酮类的含量最高,这些物质有利于丰富酱油中的麦芽香、焦糖香、花香和果香,可使酱油风味更加饱满和谐,其中,3-甲硫基丙醛、5-乙基-4-羟基-2-甲基-3(2H)-呋喃酮(HEMF)是酱油典型香气的主要贡献物者;随着中、后期添加YE,酯类、醛类、醇类和酮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与在酱油发酵前期添加YE相比,在发酵中期和后期添加YE对酱油的风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酵母抽提物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调味料,在食品行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次发布会将介绍我国酵母抽提物行业标准及其相关注意事项,以及酵母抽提物在原生态酱油方面应用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酵母抽提物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调味料,在食品行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次发布会将介绍我国酵母抽提物行业标准及其相关注意事项,以及酵母抽提物在原生态酱油方面应用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对不同时期添加不同酵母的酱醪有机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酵母的酱醪所产生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都多于未添加酵母的酱醪,第15天添加T酵母产生的乳酸含量最高,比空白样提高60%以上,产生不好风味的有机酸如草酸、甲酸、乙酸含量很低或者为0,单从有机酸方面考虑,第15天添加T酵母对发酵结果产生更好的风味。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酵母抽提物在酱中的应用,经研究发现,将酵母抽提物适量添加到酱中,可以抑制酱的不愉快气味,有增加鲜味、缓和酸味、淡盐、降低苦涩味等矫味作用,赋予酱浓郁香味,加大酱醇厚味的表现力,延长酱味道的持续时间,使之更加美味可口,说明酵母抽提物具有提升酱整体风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了不同酱醪pH值对高盐稀态酱油品质的影响,分析了酱醪酿造过程中调控pH值对谷氨酰胺酶活力、中性蛋白酶活力、总氮、氨基酸态氮、肽分子量分布及滋味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将调控酱醪pH值稳定在6.5左右,可明显提高谷氨酰胺酶、中性蛋白酶活力。肽分子量分布结果显示:调控酱醪pH将促进具有重要呈味作用的1~5kDa肽段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自然pH发酵酱油。感官评价表明,调控pH组的鲜味、厚味、咸味最为突出,苦味减弱。整体上来说,酱醪pH值调控明显提高了酱油品质。  相似文献   

14.
从乳酸发酵旺盛的酱油醪中取出部分醪,添加于含有柠檬酸盐或磷酸盐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将得到的培养液直接或经过1~2代培养,然后添加于酱油发酵醪中,从而诱导出酱油醪旺盛的乳酸发酵。  相似文献   

15.
从乳酸发酵旺盛的酱油醪中取出部分醪,添加于含有柠檬酸盐或磷酸盐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将得到的培养液直接或经过1~2代培养,然后添加于酱油发酵醪中,从而诱导出酱油醪旺盛的乳酸发酵。 一般情况下,酱油酿造系将食盐水与曲混合后作为酱油醪而开始。最初系通过醪中蛋白酶的作用进行分解,与此同时,杂菌(非耐盐性微生物群)大部分灭亡,接着引起乳酸发  相似文献   

16.
在酱油酱醪发酵阶段添加不同浓度(9%、12%、15%、18%、21%)盐水,考察盐浓度对酱油理化指标、感官评价、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酱醪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盐浓度为9%和12%条件下,酱醪发生酸败,表现为总酸含量过高,风味较差,感官评分低。分析发现原因是酸类物质(46.57%和31.06%)占比高,主要有3-甲基丁酸、2-甲基丙酸、醋酸等。在盐浓度为9%条件下,酱醪中还检出恶臭物质噻唑。当盐浓度≥15%时,可以抑制腐败菌的过度繁殖,从而避免酱醪发生酸败。当酱醪中盐浓度过高(如21%),会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及降低原料利用率,表现为酯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减少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降低,从而影响酱油品质。综合分析,酱醪盐浓度为15%最好。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减盐条件下,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片球菌(Pediococcus)为主要腐败微生物,因其过度繁殖导致酱醪酸败;15%盐浓度可抑制这两种细菌的过度繁殖。  相似文献   

17.
介绍旧时酱坊抽取酱油一“开清”的工序操作方法。工艺流程,操作理念及要点说明,并探索运用旧法开清操作的优点。做了旨在改善“低盐固态发酵大池浸出酱油风味”的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8.
酱醪中主要的微生物是耐盐性乳酸菌—嗜盐足球菌(Pcdioccoccus halophilus)和耐盐性酵母——鲁氏酵母(Saccharomyces rouxii)。它们大多数是从成曲,管道及发酵室进入。在食盐浓度为12%的酱醪中,嗜盐足球菌先进行乳酸发酵,把酱醪的pH降低至4.0~5.0时,适于鲁氏酵母繁殖,使之进行酒精发酵,这便是嗜盐足球菌与鲁氏酵母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主要讨论在消化过程中,食盐浓度、酱醪温度及含水量对降解产物溶出速度及溶出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通过使用酱香型酵母抽提物(YE)协助酱油减盐,并对减盐前后酱油风味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减少原油用量直接减盐20%和30%后,酱油的关键理化指标以及游离氨基酸、小分子肽和挥发性芳香成分等风味物质含量均相应损失20%和30%,酱油味也被明显稀释。而酱香型YE协助减盐20%和30%后酱油的游离氨基酸、小分子肽和挥发性芳香成分总量分别可达到减盐前的99.98%~100.78%、98.40%~99.03%和95.66%~97.13%,且酱油味得以恢复,从而实现了酱油的减盐不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