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目的进行颈椎侧位平片中生理曲度异常分型研究,探讨早期颈椎病诊断价值。方法从早期颈椎病片中抽出标准例位颈椎片659例,从中选取临床无明显病因的颈椎病片367例,对209其中例曲度异常者进行分型,再分析比较各型中与异常X线征像的关系,制定出早期颈椎病X线诊断指标。结果209例中Ⅰ型异常59例,占27%,Ⅱ型异常120例,占57.2%;Ⅲ型异常21例,占10%;Ⅳ型异常12例,占5.5%。并提出Ⅰ-Ⅲ型异常不合并其它异常X线征像早期或Ⅰ-Ⅱ型异常仅合并一项轻微其它异常X线征像可作为早期颈椎病诊断指标。结论通过颈椎侧位平片,可以进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平片提示诊断23例,占38.33%(23/60);CT诊断52例,占86.67%(52/60);彩色多普勒发现椎动脉供血不足48例,占80.00%(48/60)。结论X线平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不如CT和彩色多普勒,CT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准确性高,且为无创性检查,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患者145例影像学特征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颈椎病各种影像学的征象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的:对颈椎病的X线诊断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由解放军第四七七医院影像科完成,研究对象为2001/2003本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45例,男86例,女59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岁。方法:收集临床上不同程度颈椎病症状患者145例影像学资料,对其X线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X线片或CT反映的颈椎骨性改变。结果:钩椎关节骨质增生82例,占56.3%;椎间隙狭窄118例,占81.3%;椎间盘突出67例,占46.2%;椎间孔狭窄78例,占53.7%;颈椎骨质增生123例,占84.8%;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78例,占53.7%。结论:颈椎病在X线与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同一患者可能存在多种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在临床诊断中通过X线平片、CT诊断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此1年间影像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5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平片诊断、CT诊断和MRI诊断。对比评价X线平片诊断、CT诊断和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52例颈椎病患者中呈脊髓型颈椎病占11.5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占9.62%;神经根型颈椎病占36.53%;椎动脉型颈椎病占13.46%;混合型颈椎病占28.85%;并且3种检查方法:MRI检查结果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CT(P<0.05);X线平片对颈椎曲度、椎间隙狭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P<0.05);CT对于骨性椎管狭窄、钩突增生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平片(P<0.05)。结论:X线平片、CT诊断和MRI诊断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颈椎病的误诊和漏诊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调查和研究颈椎病患者在临床诊断中使用X线平片、CT诊断以及MRI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放射科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都进行了X线平片、CT诊断以及MRI诊断,并对X线平片、CT诊断以及MRI诊断三种不同的诊断方式在颈椎病方面的临床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诊断对三种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其中有8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约占(13.33%)、15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约占(25.00%)、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约占(13.33%)、1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约占(16.67%),19例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约占(31.67%)。MRI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诊断和X线平片诊断,X线平片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隙狭窄的诊断确诊率高于CT诊断,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平片、CT诊断以及MRI诊断的临床应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医院颈椎病的错诊、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在进行检查时CT诊断和MRI诊断的准确率要高于X线平片,对于X线平片诊断难度较大的患者可以结合CT诊断、MRI诊断,可以有效的提高诊断的有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颈椎病的诊断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X线平片与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X线平片检查对颈椎病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0例确诊病人,男30例,女20例;年龄35—70岁。均行X线平片与CT检查。结果:颈椎病人95%均有不同的阳性平片X线征象。钩突增生,椎体骨质增生,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其显示率平片大于CT。椎间盘的膨出与突出,黄韧带的肥厚,CT能够直接观察。结论:X线平片检查仍然是颈椎病有效的检查方法,CT检查可以观察椎间盘变性及韧带改变,术前病人的CT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与X线平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表现,其中46例行骶髂关节,髋关节CT扫描,18例行腰椎CT扫描。结果:病变主要累及双侧骶髂关节84例(100%),其次为脊柱(74.8%)和双髋关节(37.9%),其他周围关节炎仅6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性性,对临床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检查十分必要,CT对病变的显示更清晰,对于X线平片可疑的病变,CT常可排除或肯定诊断,但不能取代X线平片检查。X线平片仍是诊断本病首选和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X线多体位平片是诊断颈椎病的首选方法,现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X线多体位平片诊断颈椎病800例分析,其结果800例中神经根型480例,脊髓型96型,椎支4例,颈型80例,综合型80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行颈椎侧位平片中生理曲度异常分型研究,探讨早期颈椎病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从颈椎病片中抽出标准侧位颈椎片1391例,从中选取临床无明显病因的颈椎病片735例,对其中419例曲度异常者进行分型,再分析比较各型中与其它异常X线征像的关系。制定出早期颈椎病X线诊断指标。结果:419例中Ⅰ型异常114例,占27.2%;Ⅱ型异常240例,占57.3%;Ⅲ型异常42例,占10.0%;Ⅳ型异常23例,占5.5%,并提出Ⅰ-Ⅲ型异常不合并其它异常X线征像或Ⅰ-Ⅱ型异常仅合并一项轻微其它异常X线征象可作为早期颈椎病诊断指标。结论:通过颈椎侧位平片,可以进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平片在颈椎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对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材料与方法:对经颈椎X线平片证实1024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4例中神经根型596例,脊髓型127例,交感神经型94例,椎动脉型87例,颈型65例,其他55例。结论:线平片既经济、安全,操作又方便,在颈椎病诊治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平片在颈椎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对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材料与方法:对经颈椎X线平片证实1024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4例中神经根型596例,脊髓型127例,交感神经型94例,椎动脉型87例,颈型65例,其他55例。结论:线平片既经济、安全,操作又方便,在颈椎病诊治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平片及彩色多普勒检查。X线平片主要表现在Luschka关节、关节突关节的骨质增生及椎体失稳;彩色多普勒主要表现在椎动脉内径狭窄,D<3mm,PI、RI增高,收缩期最高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均速(Vm)均降低,椎动脉彩色血流速变细。提出了X线平片可作为临床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的常规普检,而彩色多普勒可作为进一步的诊断措施,特别是X线平片(-)的临床怀疑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的进一步诊断。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男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医梅核气与食管型颈椎病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医拟诊梅核气的中老年患者78例,注行食管钡餐检查,同时摄颈椎正侧双斜位片,对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78例中,食管钡餐检查显示食管后壁有弧形压迹,粘膜无异常改变的62例,占79.4%,同时其颈椎平片上出现颈椎退行性变的多种征象;无弧形压迹,.粘膜无异常改变,颈椎平片未见异常病变的16例,占20.6%。结论:中老年患者食管型颈椎病是引起中医梅核气的一种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肺炎90例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X线胸部平片的影像表现、二者之间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方法分析90例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支气管肺炎58例(占64.4%),间质性肺炎20例(占22.2%),大病灶肺炎8例(占8.9%),大叶和(或)节段性肺炎4例(占4.5%)。结论通过肺部体征和X线表现关系的分析,提出提高本病诊断率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和X线平片对膝关节囊内骨折的诊断价值,并研究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对132例临床疑诊膝关节囊内骨折患者同时进行X线平片检查和超声检查,并以CT(或MRI)检查作为金标准,全部影像检查均在8h内完成。X线平片包括前后位和仰卧水平投照片,制动10min以上摄片。超声检查患者采用仰卧位,探头频率7-12MHz,关节制动时间10min以上。分别统计X线平片和超声显示关节囊内骨折线、积脂血症、以积脂血症作为标准判定关节囊内骨折、以骨折线或积脂血症作为标准判定关节囊内骨折及超声和X线平片联合诊断关节囊内骨折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进行比较。结果CT(或MRI)显示骨折组104例,其中60例并存关节积脂血症。非骨折组28例。X线平片检查:骨折组87例见骨折线,17例未见骨折线(隐匿性骨折),48例见积脂血症;非骨折组25例未见骨折线,3例误为骨折(假阳性)。超声检查:骨折组32例见骨折线,72例未见骨折线,其中60例见积脂血症;非骨折组26例未见骨折线,2例误为骨折(假阳性),均未见积脂血症。在17例隐匿性骨折中,平片和超声分别显示积脂血症8例和13例。平片(和超声)显示骨折线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43.9%)、83.7%(30.8%)、89.3%(92.9%)、96.7%(94.1%)、59.5%(26.5%);平片(和超声)显示积脂血症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00%)、80.0%(100%)、100%(100%)、100%(100%)、85.7%(100%);以积脂血症作为标准判定关节囊内骨折,x线平片(和超声)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6%(66.7%)、46.2%(57.7%)、100%(100%)、100%(100%)、33.3%(38.9%)。依据骨折线或积脂血症,X线平片(和超声)诊断膝关节囊内骨折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74.2%)、91.3%(69.2%)、89.3%(92.9%)、96.9%(97.3%)、73.5%(44.8%)。超声和x线平片联合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96.2%、89.3%、97.1%、86.2%。结论X线平片和超声检查均低廉、便捷、普及,它们各有优缺点,在膝关节囊内骨折诊断中,单独应用准确率均较低,有漏诊可能。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对于部分隐匿性骨折,超声可作为X线平片的有效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工业性氟病的骨骼X线表现特点,探讨相关致病因子对工业性氟病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研究对象全部行骨盆和右前臂、右小腿X线平片检查,对比分析,诊断鉴定。结果:72例目标性疾病者的X线平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异常改变,45例主要表现为躯干骨的骨小梁改变,占62.9%,21例重点表现为长骨骨周的改变,占29.2%,6例骨密度增高,骨盆及肢体骨均受累,占7.9%。结论:工业性氟病的骨骼损害程度与工龄和工作场所空气中氟含量有关。掌握其骨骼X线改变,依据密切的职业接触史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X线平片、CT、ECT诊断骨转移瘤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比较分析X线平片、CT、发射计算体层摄影(ECT)诊断骨转移瘤。材料与方法:50例骨转移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先后作了X线摄影,CT及ECT全身骨扫描。所用仪器为东芝500mAX线机,东芝L3000CT扫描机及法国Sopha公司SDX型发射计算体层摄影仪。结果: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灵敏度:ECT(97.2%)高于CT(69.7%)、X线平片(59.3%);精确度:ECT(88.0%)亦高于CT(78.0%)、X丝平片(68.0%);假阴性率:ECT比X线平片、CT均低的多;特异性;ECT(64.3%)明显低于CT(94.1%)及X线平片(92.9%);假阳性率:ECT均比CT及X线平片高。ECT的阴性预测值较高,而X线平片及CT扫描的阳性预测值较高。结论:ECT能更早显示出病灶、是骨转移瘤较好的筛选方法。X线平片、CT检查特异性较强是骨转移瘤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三种方法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骨X线征象的改变,探讨颈椎病X线平片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X线平片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本院1996~2010年216例摄颈椎片且临床确诊颈椎病患者,观察其X线征象,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有不同程度颈椎骨骨质改变及各种阳性X线征象。结论:X线平片为确诊颈椎病的重要手段,并且在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28例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价值。方法:比较28例40个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X线平片、CT及MRI的表现及诊断结果。结果:X线平片、CT及MRI发现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阳性率分别为45%、85%及95%。结论: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比CT更具敏感性,X线平片则缺乏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表现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早期表现,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73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对早期ANFH的早期显示能力。结果:X线发现Ⅰ-Ⅱ期ANFH31例,诊断准确率42.5%(31/73);CT发现Ⅰ-Ⅱ期ANFH43例,诊断准确率为58.9%(43/73);MRI发现Ⅰ-Ⅱ期ANFH65例,诊断准确率为78.2%(57/73)。结论:X线平片难以发现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显示早期ANFH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诊断价值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