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余秋雨的散文经常写到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包含了他在文化层面上对城市意义的拷问、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以及对城市特色的反思,由此体现出他用文化"濡化"城市、以精神"灌输"城市的城市观。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与贾平凹的"地域散文"在创作上都共同取向于文化关怀,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二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选择了不同的文化立场,不同的散文风格和不同的文化境界。他们的"大散文"在散文领域内开拓之`功有目共睹。然而成就后也隐藏着诸多缺陷,如余秋雨精神人格的优越感、文化批判的保守性,贾平凹对城市文明的刻意逃避及其文章欲盖弥彰的"暮气"等等,都是应该批判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余秋雨的散文,除了以往许多论者从文学本身的意义去阐释之外,还可以从它与政治的关系上去认识。余秋雨在"文革"中的经历,使他对政治产生了惧怕的心理。因为惧怕,所以躲避,但却又无法躲避,所以他的内心一直忐忑。正是这一心态,促成了他对"文化散文"这一具有新意的体式的创造,即一方面以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化古迹和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文化事件作为记述和描写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注重抒写自己的文化感悟,而不明显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从而使他的文化散文显现出和政治若即若离的面貌。而这一面貌却是文学正常的状态,余秋雨对政治的若即若离的心态,也是作家、艺术家正常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杨朔写散文,善于构思和描绘令人向往的意境,而动物描写在意境的确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杨朔散文的著名篇章中,几乎都有动物描写,而且都非常成功。杨朔写动物,形似与神似相结合,画龙点睛,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动态对等原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的一个经典。虽然已臻于完美,但当将其运用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时常常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那就是在读者的反应与文化的传递中无法抉择。文章试从文化意象缺失和歪曲的角度对动态对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透过“许传玺院士”风波,从翻译的文化交流观和文化认知容忍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语专有名词汉语重译的动机和中国读者对此的文化认知容忍度的问题.认为翻译的“文化交流观”值得翻译工作者思考;而涉及“头衔”的一些英语专有名词的重译是否更“标准”,这需要联系当前中国读者对此的文化认知容忍度来判断.“院士”风波也是因教育改革引起的教育自身的文化认知容忍度问题,值得中国教育界反思.  相似文献   

7.
在古典汉语散文的英译过程中,译者立足于译语文化,通过多种翻译方法与手段构建译语文本,并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本的三个层面(话语层、形象层与意蕴层)之美,并最终在译文中完美再现原作的美学效果。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再现三个层面之美的过程中,译者采用音韵补偿,文化图式构建,背景信息加注等翻译手段在审美再现中的效用,以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近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论小说>是18世纪英国文坛巨人塞缪尔·约翰逊期刊小品文集<漫谈者>中的散文之一.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分析与鉴赏,帮助读者理解约翰逊独特的文体和蕴涵的思想,华丽优美的文句及对人生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宁波文物古迹对提升城市国际形象极为重要,更具学术价值,但其译介问题颇多。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具有高度且贴切的视角:宁波古建筑的译介已不仅是微观的文本翻译问题,更应提升到文化输出与交流的战略高度;以此为方针,其译介应在文化功能对等基础上,追求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植入和融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读者期待,到翻译目的、策略、技巧选择等方面,都应将文化(输出)因素纳入考量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进行散文创作的,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表现对象,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部分;一是来自作家,独特地域渗透着独特情感,张承志的地域文化散文主要展示为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小女人散文作为90年代的一支散文劲旅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分析它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蕴藏于作品中的时代特征一瞬间的审美体验、生活碎片的整理、女人腔、对“小”女人的性别认同等,以求“小女人散文”中不“小”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差异与英汉语言中"红色"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折射出其文化背景、习俗;作为语言的一部分,颜色词的使用使得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多彩。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红色体现出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译文应传递颜色词红色所包含的语言文化信息,而不是仅仅追求语义层面的对等。同时,译文还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俗。这样,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欣赏原文。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英译中"反复"修辞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中都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但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范围、使用频率比英语要广泛得多.在进行古汉语英译时,对反复修辞的处理,要采用替代、省略、变换等办法,以避免重复累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兴”的内涵非常广泛、丰富,它已涵盖了艺术构思和审美鉴赏两大领域。文章试从文学创作论角度来探究“兴”与意境生成的关系。认为“感兴”状态下情景的交感、浑融必然影响意境美的生成,而“兴”作为修辞手段所具有的“曲包”技巧并由此而产生的“余味”和“味外之重旨”,也足以显现意境的美感特征。  相似文献   

15.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风景谈》是篇质兼美的散。章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本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构思的含蓄美、画面的形式美、结构的层次美、表现手法的烘托美。  相似文献   

17.
“受众本位”论是新闻理论上的新突破。然而,“受众本位”论也存在理论上的缺陷:首先,“受众本位”论在对“传者本位”论辩证否定的同时,也抛弃了其中一些好的东西,如传者的自身定位的明确性以及传播目标的明确性等,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放弃了引导、教育群众的责任与意识。其次,在实践中,“受众本位”论无法提出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陷入两难境地。所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受众意识:新闻报道不能无条件地追随受众,但受众的选择决定报道的生死。坚持受众与媒介并重的二元论,才能正确地认识受众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海派散文创作中,章克标的创作是极具代表性的。他的创作常常通过观照世俗生活中的现象来透视人生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展现出了一定的写作意味,体现出了散文创作中极具现代性的文化意识与社会意识。当代散文的发展与繁荣,是不能不回望历史,借鉴于历史的,而以章克标散文为代表的海派散文则为当代的散文创作立起了一座生动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二十世纪出现的几种散文现象。以文学本体观作为理论的基点,重于整体性的把握,重于对文学现象作鸟瞰式的勾勒。诸如:关于"美文"问题、关于杨朔散文现象的再认识、关于对文化散文的宽容与界定等,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百年来突出的几种散文现象进行重新认识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