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复方甲苯咪唑对旋毛虫囊包期幼虫的杀虫作用机制。实验结果发现该药对虫体的糖代谢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对虫体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有抑制作用。用药后,虫体囊包周围开始出现显著的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终至填充了整个囊包。在电镜下也发现相应的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甲苯咪唑和吡喹酮对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旋毛虫生活史特点,按4个不同发育阶段给药的方法,观察了甲苯咪唑和吡喹酮对146只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甲苯咪唑50mg/kg×0天,脱囊期幼虫和成虫的减虫率,分别为100%及82.5%;50mg/kg×7天,侵袭期幼虫和成囊期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92.7%及99.6%。结果表明,甲苯咪唑对旋毛虫各期都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吡喹酮600mg/kg×1天,对肠道内脱囊期幼虫及成虫无效;300mg/kg×3天灌胃和100mg/kg×3天肌注,对侵袭期幼虫及肌肉内成囊期幼虫也无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甲苯咪唑对旋毛虫幼虫及其寄生的骨骼肌的作用。方法 观察沙鼠感染旋毛虫后的幼虫移行期和成囊期经甲苯咪唑治疗 (即感染后 2 0d、5 0d)幼虫及其寄生肌肉组织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变化。结果 甲苯咪唑治疗后幼虫虫体不完整 ,出现空泡 ,5 0d治疗组囊壁结构明显破坏 ;幼虫SDH、NADH -TR、ATPase活性降低 ,LDH活性增高 ,两治疗组肌肉组织SDH、NADH -TR、ATPase均高于相应对照组 ,而LDH活性低于对照组。结论 甲苯咪唑可以破坏旋毛虫囊包的囊壁 ,损伤虫体 ;可抑制旋毛虫幼虫的有氧代谢 ;治疗后肌肉组织有氧代谢增强 ,而无氧糖酵解减弱。  相似文献   

4.
伊维菌素和内硫咪唑对小鼠旋毛虫病的疗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伊维菌素更广泛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伊维菌素和内硫咪唑对人工感染旋毛虫各隔离种的小鼠进行疗效试验,观察其杀虫效果。结果30mg/kg.d的丙硫咪唑对猪旋毛虫、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的3个时期虫体均有100%的杀虫效果。0.3mg/kg.d的伊维菌不对4个旋毛虫离种的移行幼虫和包囊幼虫杀虫效果较好,杀虫率分别为75.975-89.63%和71.95%-82.81%,而对成虫较差,该药对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的杀虫率比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要高此,结论:试验揭示伊维菌素对旋毛虫没有高效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5.
两种药物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效果。方法 以大白鼠为动物模型,用不同剂量和不同疗程的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进行治疗,然后解剖检虫,计数,观察,同时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总剂量达120mg/kg时可杀死鼠体内的虫体;总剂量为60mg/kg,疗程达6d时,也可杀灭虫体。但总剂量也为60mg/kg而疗程只有3d或总剂量<60mg/kg时,部分虫体仍可存活,但虫体的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无法达到性成熟,不能产卵。对部分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人进行治疗也收到很好的效果。结论 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两种药物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甲苯咪唑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70d后,将其分为3组:1)甲苯咪唑组:用灌胃的方法给予甲苯咪唑50mg/kg,1次/d,连续2d;2)吡喹酮+甲苯咪唑组:第1d灌服吡喹酮1次,剂量为300mg/kg;第4d和第5d灌服甲苯咪唑,给药剂量和次数同甲苯咪唑组;3)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第6d分别剖杀实验大鼠,分离、记数、观察广州管圃线虫成虫。结果甲苯咪唑组的减虫率为28.32%,虫荷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45);吡喹酮+甲苯咪唑组与甲苯咪唑组比较,减虫率差异无显著性(P=0.999)。结论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有效,但杀灭效果较差。吡喹酮和甲苯咪唑联用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无明显协同杀灭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效果。 方法 以大白鼠为动物模型 ,用不同剂量和不同疗程的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进行治疗 ,然后解剖检虫、计数、观察 ,同时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人进行治疗。 结果 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总剂量达 12 0 mg/ kg时可杀死鼠体内的虫体 ;总剂量为 6 0 mg/ kg,疗程达 6 d时 ,也可杀灭虫体。但总剂量也为 6 0 mg/ kg而疗程只有 3d或总剂量 <6 0 mg/ kg时 ,部分虫体仍可存活 ,但虫体的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无法达到性成熟 ,不能产卵。对部分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人进行治疗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结论 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两种药物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不少学者应用丙硫咪唑和甲苯咪唑治疗旋毛虫病,但报道效果不一致。为此,我们比较了丙硫咪唑和甲苯咪唑对实验家兔旋毛虫病的疗效并对治疗前后的抗体反应动态采用ELISA间接法进行了观察,供临床选药参考。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的分组与感染 健康家兔14只,雄性,体重1.5~2.0kg,深灰色。每兔用套有5ml注射器的16号导尿管经口、食道灌入经消化而游离的旋毛虫幼虫1500条。随机分为3组:丙硫咪唑组5只,甲苯咪唑组4只和对照组5只。  相似文献   

9.
对肠道线虫有效的广谱驱虫药苯并咪唑类有噻苯咪唑、甲苯咪唑、氟苯咪唑和丙硫咪唑4种。作者分别简述了每种药物对鞭虫病的疗效: 用于治疗粪类圆线虫病的噻苯咪唑,对鞭虫病的效果甚微,使用剂量每天为20~50mg/kg或1.25g,一日2次,连续2天,治愈率仅达30.0~31%。副作用一般有上腹部疼痛,伴有呕吐和眩晕。在治疗伴有鞭虫病的混合感染时一般使用甲苯咪唑。该药治愈率高低取决于服药方  相似文献   

10.
甲苯咪唑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70 d后,将其分为3组:1)甲苯咪唑组:用灌胃的方法给予甲苯咪唑50 mg/kg,1次/d,连续2 d;2)吡喹酮+甲苯咪唑组:第1 d灌服吡喹酮1次,剂量为300 mg/kg;第4 d和第5 d灌服甲苯咪唑,给药剂量和次数同甲苯咪唑组;3)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第6 d分别剖杀实验大鼠,分离、记数、观察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甲苯咪唑组的减虫率为28.32%,虫荷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45);吡喹酮+甲苯咪唑组与甲苯咪唑组比较,减虫率差异无显著性(P=0.999)。结论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有效,但杀灭效果较差。吡喹酮和甲苯咪唑联用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无明显协同杀灭效应。  相似文献   

11.
甲苯咪唑新剂型(微丸)治疗小鼠细粒棘球蚴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体外和动物实验证实甲苯咪唑(Mebendazole MBZ)微丸的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在试管内观测不同浓度甲苯咪唑微丸对原头节的致死作用,将甲苯咪唑微丸制成100mg/kg.500mg/kg和25mg/kg三个不同剂量悬液对感染细粒棘球蚴6个月的小鼠经口灌胃,每日一次,连续给药20d,停药7d后剖检,以棘球蚴囊重抑制率、塌囊率和组织病理改变为指标,同法将甲苯唑片剂和原粉制成悬液按相同剂量给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甲苯咪唑(22.5mg/kg·d×7),盐酸左旋咪唑(15mg/kg·d×7),以及上述两药复方(甲苯咪唑22.5mg+左旋咪唑15mg/kg·d×7),对BALB/cCR小鼠模型体内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实验疗效。实验治疗前5d,用长爪沙鼠保种的9d龄马来丝虫移植于BALB/cCR小鼠35只,每鼠15条(10♀,5♂)。给药治疗后第40d剖检,以回收的成虫数,并以同批感染不给药的对照组相比较,计算回收率判别疗效。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及复方口服给药组的成虫回收率分别为22.9%、81.3%和50%;各药乳膏皮涂给药组的成虫回收率为2.1%、47.9%、0.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复方甲苯咪唑乳膏皮涂给药组疗效好,5只实验鼠在给药治疗后40d全部转阴,而等剂量口服给药的5只实验鼠无一阴转。  相似文献   

13.
丙硫苯咪唑及其代谢物-两硫苯咪唑亚砜与丙硫苯咪唑砜10mg/kg.Bid连续7日疗法,灌胃治疗大鼠实验感染的华支睾吸虫病。治后1周解剖,丙硫苯咪唑、丙硫苯咪唑亚砜及丙硫苯咪唑砜组的平均虫体回收数分别为0.4±0.7,0.22±0.44和11.8±10.4条。与对照组(14.5±6.0条)比较.前二者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后者则无。光镜观察经丙硫苯咪唑及其代谢物作用后的华支睾吸虫.可见虫体睾丸分支变细,失去正常形态,受精囊着色变浅,子宫内虫卵明显减少等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两硫苯咪唑亚砜是杀虫的主要成分,丙硫苯咪唑砜对抑制虫体排卵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丙硫咪唑与复方甲苯咪唑、噻嘧啶伍用驱除肠道线虫的效果陈绩彰1曾文1黄定良1何敦淦21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海口570203)2海南省定安县卫生防疫站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居全国之首,感染率高达94.7%,有的调查点高达99.6%,多种...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甲苯咪唑,苯硫咪唑,丙氧咪唑,硫氧咪唑,丙硫咪唑,氟苯咪唑和分子在5~8μm的微粒型硝硫氰胺,通过口服和皮下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纳塔尔多乳鼠体内棉鼠丝虫和彭亨丝虫的杀虫效果作了比较。各种化合物的口服剂量为每月150mg/kg,连服5天。皮下注射为每日100mg/kg,连用5天。治疗前对所有感染动物作末梢血微丝蚴计数,治后分别于第1、8、23和43天作末梢血微丝蚴计数,并与治前计数相比以求得的百分率来衡量药物杀灭微丝蚴的效果;在治后43天剖检所有实验动物,观察虫体存活情况来评价杀灭成虫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长远来看,减少肠道线虫,如蛔虫、钩 虫和鞭虫感染需要持续的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改变。驱肠虫药化疗在减虫和减少病理损伤方面起关键的作用。现有的驱肠虫药如丙硫咪唑,甲苯达唑,噻嘧啶和左旋咪唑单用对蛔虫效果较好,但单用对鞭虫无明显的疗效。近来发现单剂丙硫咪唑伍用伊维菌素或DEC用药能在15个月内迅速而持续地减少微丝蚴,由此启发了此药用于鞭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曾有报道甲苯咪唑实验治疗鼠类旋毛虫病有效。本文作者曾在旋毛虫的侵入期,即感染的第14至18天,每天经口喂以甲苯咪唑50mg/kg连续给药5天,在感染后45天解剖,肌肉内的幼虫减少率达96%,表明旋毛虫第1期幼虫对该药敏感。本文作者又进行了以下的实验观察:(一)对经口感染200~250条旋毛虫幼虫的小鼠,于感染后14~16天每天喂服甲苯咪唑3.125、6.25或12.5mg/kg2次,连续3天。于感染的63天解剖,检计肌肉中幼虫数,并与对照组比较,以上3个剂量组的幼虫减少率依次为75%、82%与  相似文献   

18.
血吸虫病人合并感染肠线虫者(A组)采取;吡喹酮40mg/kg加阿苯达唑200mg和复方甲苯咪唑400mg(尚含左旋咪唑100mg)分2d顿服,1个半月后血吸虫阴转率88.0%,蛔虫、鞭虫和钩虫阴转率分别为77.4%、23.6%及100.0%。对不合并血吸虫病的肠线虫病患者采取两种联合化疗方案:B组—阿苯达唑200mg和复方甲苯咪唑200mg(尚含左旋咪唑50mg)顿服,蛔虫、鞭虫和钩虫的阴转率分别为66.7%、18.8%和62.5%,较A组结果稍低;C组—阿苯达唑100mg和噻嘧啶900mg顿服的驱虫效果差,蛔虫和鞭虫的阴转率分别为50.0%及11.1%。3种驱虫方案对血吸虫和蛔虫的减卵率可达97.0%~99.9%;对钩虫的减卵率达68.9%~100%;对鞭虫的效果差。相应增加药物的剂量及改进服法,当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继甲苯咪唑和苯砜咪唑抗旋毛虫的动物实验之后,作者又观察了丙噻咪唑(Cambendazole,CBZ)对实验动物肠内和肠外期旋毛虫的效果。实验采用10~12周龄、体重为30~40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对小鼠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分别用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免疫小鼠,同时设佐剂组和阴性对照组,间隔7d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7d,每只小鼠用2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经口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7d和30d分别检查各组小鼠肠道成虫数和肌幼虫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结果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和佐剂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4.89%、89.73%、85.65%、2.57%;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1.71%、80.98%、73.66%、5.60%。排泄分泌抗原组、表面抗原组的成虫减虫率(P均〈0.05)及肌幼虫减虫率(P均〈0.01)均高于虫体抗原组。各免疫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虫体抗原组、排泄分泌抗原组和表面抗原组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分别为2798.89、3474.51、2984.83,分别为阴性对照组(459.32)的6.09、7.56、6.50倍。结论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均能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成囊前期幼虫的排泄分泌抗原显示出更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