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在当前新冠疫情之下,街头摊贩活 动对提高城市居民就业率和增强城市活力的 价值被突显出来,但其管理依旧是城市公共 空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工作。通过对城管部 门访谈、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各 城市街头摊贩空间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摊 贩临时疏导区选址不当、街道公共空间承载 力有限和摊贩空间治理主体多方参与中缺乏 权力运行保障制度等难题。这些问题无法单 纯依靠城市街头管理解决,需要城市规划介 入。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增加规划用地弹性、 提升街道公共空间设计的复合性、以社区规 划师为纽带完善多方协同治理模式等方法辅 助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旭  富志强 《城市住宅》2022,29(3):112-114
后疫情时代,支持地摊经济发展是促进经济短期恢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但摊贩空间与建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变得尖锐、复杂.通过实地调研法、现场观察法以及半结构式访谈法,分析不同类型摊贩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占用情况.从街道和广场2个层面对摊贩空间占用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城市摊贩空间治理策略,以期促进地摊经济发展,满足不同人群...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实地勘察、问卷调查与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岳麓山大学城周边的流动摊贩的人群构成及经营活动的时间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寻流动摊贩在区域内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从规划角度提出流动摊贩治理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摊贩的集聚特征呈现相对稳定性,为流动摊贩的疏导规划提供了依据。文末基于包容性的多方融合协同原则,分别从规划主体、城市管理主体及流动摊贩主体出发,提出治理策略,以期为新时期的城市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7):238-240
流动摊贩是社会上数量庞大的一个群体,但目前流动摊贩的经营存在无序管理,质量安全挤占交通等许多问题,影响了文明城市的建设。本文通过研究流动摊贩存在问题的原因,对流动摊贩的治理提出建议,同时结合互联网+提出了流动摊贩全新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广州以空间疏导治理流动摊贩的模式,以青年社区摊贩疏导区及周边流动摊贩区为例,对疏导区政策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疏导区满足了摊贩对获得安定感、改善经营环境、扩大经营规模的需求,但摊贩内含的靠近主要人流、经营空间开放化、分享市场和集聚分布、灵活流动、低成本、利用社会联系等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不符合摊贩需求的疏导区可能会扼杀摊贩原有优势,使其陷入更糟的状况而倾向于重返非正规活动。据此,摊贩疏导区规划应满足摊贩特定组合的需求,以使摊贩入疏导区后能获得比入疏导区前更好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外来人口的涌入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同时对于低端生活用品的需求巨增,流动摊贩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与城管的一系列矛盾。然而,城管行政执法的正当性颇受争议,如何平衡城管与摊贩的矛盾,城市摊贩流动现象能否彻底治理等多个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汤慧  汤放华  王彬 《中外建筑》2012,(10):36-38
本文以湖南大学周边流动摊贩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湖南大学周边流动摊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托,从校园社会生活的角度分析其生成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可行的管理措施。这对解决目前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管理难题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途径,同时也为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的长沙和全国其他城市解决城市流动摊贩现象提出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流动摊贩作为非正规经济中的代表,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基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考虑,本文将从流动摊贩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意义等方面对其做出合理分析,并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角度研究怎样对待及缓解流动摊贩给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5,(4)
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微观的视角对武汉市原英租界胜利街口摊贩行为活动进行研究,呈现摊贩在占用城市空间时的空间位置策略及弹性边界策略,阐述了摊贩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再利用及在使用中重塑边界产生的积极意义。由此提出应倡导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公其空间,承认"公共"的多元表达,保护不同群体的基本需求,并允许边界的调节与渗透。  相似文献   

10.
2020年后,地摊经济在中国全面展开和推广,对于街头摊贩的管理政策总结而言可以分三个类型:商业化管理、社区化管理、非正式化管理。文章以拉喜街为例,探究政府对非正式经济的正规化的商业管理模式是否能够有效治理街头摊贩且不损害摊贩的基本利益诉求,以此检验该正式化管理的现状成效。文章基于改造片区的战略区位、可达性、区域主要活动、舒适性等方面,分析街头摊贩的空间场所利用效度,采用定量描述的方式,通过调查和访谈及基础资料收集获取相关数据,以两方面为基础,研究正规化治理的成效,关注非正式性群体的现实情况,并为正式化的治理提供有效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许春芬 《城建监察》2007,(10):14-16
最近全国对流动摊贩管理讨论得非常热烈。笔者认为,目前值得我们商榷的,不是该堵还是该疏的问题,而是在治理流动摊贩过程中如何处理堵与疏之间关系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难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失之偏颇,甚至在工作中把握不准方向,酿成更加棘手的困难,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从我国城市发展现阶段特点来看,治理流动摊贩,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堵(禁止、控制)为主、疏为辅的理念和方法,主次不能颠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标准化菜市场”在交付使用后,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以摊贩为主的空间使用者进行日常的“空间实践”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正是空间没有满足使用者多元需求的批判表征。基于法国学者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通过考察记录上海市黄浦区现存标准化菜市场,分析总结在自上而下的空间限定及管控下,以摊贩为主的日常空间使用者如何通过物件尺度与建筑构件尺度要素进行日常生活实践,并与标准化菜市场空间交织整合。希望从日常中习得空间智慧并转化为设计资源,同时提出相关设计建议来弥补标准化菜市场的空间设计不足。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高密度的城市旧城区,缓解人车冲突和构建可步行化的公共空间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对步行化公共生活视角的研究,试图构建人车共享的街道公共空间,提升街道步行体验,缝合建筑与街道的割裂,回归街道为人服务的本质。试图将道路不同使用者融合到一起,对城市旧城区街道进行共享改造。最后提出了不同人车共享模式下的城市街道共享改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层面,出行在街道的聚集程度能够体现不同街段对城市公共生活的意义。既往街道网络量化研究存在局限性。基于空间句法线段模型改进,将对街段的研究置于城市街道网络中,从城市层面评价出行在不同街段中的聚集度:首先,收集研究区域基础数据,选取适宜拓扑半径,运用空间句法线段模型计算各出行方式的街道网络可达性;其次,依据不同出行方式在当地占比,进行附加权重的叠合计算,对街道网络聚集度进行分级与评价;最后,探讨街道网络出行聚集度评价对沿街空间功能的调整与容量的框定,以及关键性节点与街段的选取及再设计方面的意义。街道网络出行聚集度评价为全局性认识各街段的城市公共生活价值提供参考,有助于面向城市公共生活回归的街道设计。  相似文献   

15.
城市街道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因此街道研究对于提升城市宜居性,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笔者的体验与一手资料进行了现象学反思,探寻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城市街道特质,将其与中国当代城市街道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创造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导向,总结了欧洲城市街道对国内城市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宁 《风景园林》2021,28(4):52-57
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研究和实践对象正在由传统绿地向多元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转变,公共空间体系构建将成为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综合研判学科背景、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规划与地理、景观生态、物质空间、量化分析维度对城市公共空间相关研究进行概述,进而提出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公共空间研究谱系。通过系统梳理60年来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学术成果与最新进展,有助于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脉络及价值,完善现有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架构。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数字化技术应用成为热点,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领域值得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学科壁垒需要突破,应基于城市语境审视公共空间,挖掘更多空间现象背后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很多城市,摊贩空间管理一直是一道难题.在疫情之后地摊经济重掀浪潮的背景下,亟须反思目前我国摊贩空间规划管理普遍存在的误区与问题.本文分析了荷兰自由集市的发展历程与管理模式,总结了其正面回应摊贩等弱势群体的客观需求与空间权利,并积极维护摊贩内部形成的自我平衡与秩序等经验,建议我国在正视地摊及其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摊贩空间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并对城市不同区域采取符合其功能定位与发展需求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自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街道空间品质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强化历史街道的空间营造活力对老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黄台路街道空间尺度适宜,行人感受良好,生活气息浓厚.从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三方面切入,通过分析青岛黄台路历史街道空间品质要素,思考历史街道与建筑保护和城市设计的关系,研究青岛历史街道的可持续更新策略,以期对青岛当代历史街道精细化设计与品质提升等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街道,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既承担着基础设施的功能,也是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所。街道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概念,它还蕴含着经济要素和人文内容,一直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街道的功能以及人们对街道作为公共空间的诉求也随之变化。上海及其他几座城市制定的《街道设计导则》因应了这种变化,《导则》的设计依据、内容、实施和局限成为业内人士的讨论焦点。此外,一些城市的"拆店修墙",也引发了人们对街道空间与活力、有序管理与自发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更多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期杂志聚焦街道空间的多样性,研究街道的转型、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20.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识。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