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网站是企业在互联网上的"门面",它具有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展示企业产品及企业优势等战略意义。而作为网站建设需求分析人员,掌握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需求建模方法,有利于提高网站需求分析的效率与效果。本文以企业网站系统为载体,详细论述了基于UML用例图的需求建模过程,并形成企业网站系统需求用例模型。  相似文献   

2.
软件开发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导出软件的逻辑业务功能,帮助软件工程师与用户进行沟通,满足用户操作管理需求。目前,常用的软件需求分析技术包括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等两类,可以根据实际软件的开发与实现进行选择。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软件开发经验,详细地分析了软件需求分析的作用,探讨了软件需求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无线测试系统对无线电台的参数规划和网络结构的作用,针对无线通信网测试系统,设计了建模的设计方法,并设计了多种用例建模来描述用户需求,包括生成业务配置用例图、数据下发上传用例图、业务数据发生用例图以及统计分析流程图等,从而规范了无线测试系统的开发流程,优化了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4.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与建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介绍了软件建模技术与软件开发方法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统一建模语言和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重点讨论了软件构架、用例驱动、迭代与增量等技术的内涵.尽快掌握并适应这种新方法,并开发与之配套的软件环境与工具是当务之急,这对于软件产业和软件工程学科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特定行业的软件监控系统为研究背景,运用UML/ADL集成建模方法进行建模和分析.首先进行了领域的需求分析,然后运用UML建立了对象结构模型和对象行为模型.验证了UML和ADL两种建模工具相集成的建模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为软件开发领域的主流方法,与传统的方法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很多从事软件开发领域的工作者而言,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其需求分析建模过程,不能够详细准确的完成文档资料的撰写。通过大量的项目开发实践探究,本文对需求分析建模进行了过程性阐述。让从业人员明确需求分析建模流程及方法,尤其是为入门者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软件需求评审监理要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软件需求评审是需求分析阶段的重要工作,软件需求评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更有利于软件需求的确认;依托东营软件园甲骨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介绍了软件需求的概念,分析了软件需求分析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阶段成果,研究了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监理任务和监理的内容及要点,分析了软件需求说明书评审的内容,探讨了需求评审会的前期准备工作和评审会的会议流程,实现了对软件需求评审的监理内容及要点分析,指出了软件需求评审对软件需求确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电子技术》2016,(8):33-36
当前成熟的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大多关注于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而可信性并未得到充分的考虑。随着软件本身及其运行环境日渐复杂,功能实现过程中软件的可信性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构建出既满足功能性需求又满足可信性需求的对象模型,提出一种扩展用例驱动的设计方法,运用现有开发方法 ICONIX方法,对软件分析设计过程中的健壮性分析过程进行扩展。引入一种新的用例来实现软件功能性和可行性的结合,并最终得出所需对象模型。  相似文献   

9.
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是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工作程序,是软件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通过与用户沟通交流,充分了解用户的生活和工作在软件方面的需求,了解用户的具体期望,可以为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提供重要的资料依据,促进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软件项目的顺利开展。本文从软件项目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出发,针对软件项目需求分析的内容,提出几点促进软件开发方与用户沟通交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校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特点,从高校网络教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出发,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对高校网络教学管理系统进行建模实践,建立了系统功能用例模型。并用统一建模语言中的时序图对相应模块进行了分析设计。  相似文献   

11.
任武 《电子学报》2013,41(7):1412-1418
 为促进遗留软件系统的理解和演化任务,需要对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有一个总体认识.常见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聚类技术对静态源代码进行分析.然而在面向对象的软件系统中,由于软件的复杂性如多态和动态绑定等因素的存在,因此需要考虑对象的运行时特性.用况和用况模型从用户的角度描述了软件系统的行为特点,反映了系统的功能特性,已经成为程序理解的一个关键所在.通过对用况的聚类分析,建立软件系统的结构框架,并与实际的设计结构进行比较,以验证软件结构质量好坏,是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思路.该方法结合利用关联规则挖掘技术获取用况对应的执行事件,并通过静态结构的分析对用况和相关事件的调用依赖关系进行扩充.最后通过一个开源项目的实验分析进行评估,讨论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以现有各标准文件中基于经典方法和基于Bayes方法下的指标评定理论为依据,综合考虑装备试验分析与评定的客观发展要求,对装备试验分析与评定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装备试验分析与评定系统运行的体系结构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曾燕  饶洁  张江 《现代雷达》2016,(9):75-78
采用软件复用技术,大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降低软件开发成本, 具有较高的工程价值与经济价值。文中介绍软件复用的基本概念,军用软件研制单位开展软件工程化及软件复用情况;以雷达情报分发软件为例,分析了软件复用技术在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以及软件编码阶段的应用方法与设计思路;提出了插件化模型设计和自适应通信环境框架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便于又好又快地实现软件功能。  相似文献   

14.
韩晓英  虞慧群 《电子学报》2006,34(B12):2498-2501
用例驱动技术从行为者的角度建立用例,旨在减少软件开发的复杂度.然而,由于OO技术的不足,不同用例之间存在关注点的横切与缠结,从而使得软件开发更加复杂.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例驱动的方法——UCD/Theme方法.该方法利用面向方面技术实现关注点在需求阶段的分离.ATM案例分析展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WDM的精确定时器及其在冗余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军用电子设备和某些控制系统对设备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此情况利用设备冗余原理,提出一种基于WDM的精确定时器实现设备冗余的方法。利用此方法设计了双冗余CAN总线板卡及其在Windows XP系统下的驱动程序,给出了部分驱动实现细节和相关流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成功实现双CAN接口卡在总线故障情况下的冗余切换,提高了设备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GUI软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一种数形结合技术,GUI软件通过网络数据平台的数据挖掘整理,将数据应用不同层次的图形表示出来.GUI软件能够实现县直观的图像与计算机大数据融合应用.本文对GUI软件测试中用例优化算法的探究,是对GUI软件应用中数据结构应用的完整性合准确性进行探究,促进计算机网络数据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种软件需求变化追踪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效的软件变化追踪方法是实施软件演化的关键.基于需求信息传播与建模、需求变化信息传播路径和需求变化信息跟踪方法三个层面,阐述了软件变化跟踪的整体过程框架;给出了基于变化起源跟踪矩阵、变化对象跟踪矩阵、变化构件跟踪矩阵、以及可达矩阵的功能变化传播记录方法;凭借矩阵运算,描述了功能变化跟踪的具体实现,并给出了实施变化所付出代价高低的初步判定方法.对软件维护甚至软件演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种自动化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手工测试已经不能满足软件测试的需要.然而,不能自动化生成测试用例和测试脚本又已经成为阻碍自动化测试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自动化测试技术,由数据库管理每个要素的测试用例,采用一种"分步组合法"组合测试场景中每个要素的测试用例,快速而覆盖面比较均匀地生成被测场景的所有测试用例,并通过模板技术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对应的测试脚本,从而大大提高测试效率.最后,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复杂网络理论为解决软件系统复杂性度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鉴于用例图即是从系统整体角度及整体运行过程出发描述执行者与系统提供的用例之间的连接执行关系,提出一种将用例图和复杂网络理论相结合进行软件系统复杂网络特性度量的方法.给出了具体度量过程和算法,并对提出的度量方法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用例模型是展现程序系统级行为的有效手段.文章针对具有并发特征的面向对象软件系统提出了一种多进程系统用例模型的逆向生成方法.该方法以进程为单位对目标系统的动态信息进行组织,使用单进程系统用例模型的逆向生成方法抽取出每个进程相应的用例模型,然后对具有相同进程名的不同进程的用例模型进行叠加,从而实现了多进程系统的用例模型的逆向生成.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该方法在恢复多进程系统的用例模型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