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中微量元素肥料不同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水稻的合理使用肥料奠定基础。本试验以‘天隆优619’和‘盐丰47’两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共设置4个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处理,分别为CK(0 kg/hm2)、T1(15 kg/hm2)、T2(30 kg/hm2)和T3(45 kg/hm2),测定并分析水稻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后,水稻的产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619-T2和47-T2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9.15%和18.45%,与CK相比差异显著;光合速率与CK相比差异显著,619-T2和47-T2在齐穗期和灌浆期分别提高8.40%、10.62%和9.84%、8.77%;在品质方面,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呈现降低趋势,蛋白质含量呈现增加的...  相似文献   

2.
化学调控对寒地水稻抗倒及产量性状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倒伏水稻品种垦稻12为试验材料,设置600g/hm2、900g/hm2、1200g/hm2、1500g/hm24个调节剂水平,研究不同调节剂用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剂处理水稻的株高降低,节伸长受到抑制,茎秆抗折力增加,弯曲力矩减小,倒伏指数减小。与对照相比,化学调控有效降低了水稻倒伏的发生几率。调节剂处理可促进水稻分蘖,收获穗数的增加补偿了千粒重降低的负效应,在600g/hm2处理水平下,寒地水稻收获穗数增加明显,结实率有增加趋势,水稻产量比对照增加显著。900g/hm2、1200g/hm2处理水平下水稻产量增加不明显,在1500g/hm2处理水平下产量比对照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应用,在湖北当阳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常规施肥(T1)、常规复合肥+3000 kg/hm2生物有机肥(T2)、有机无机复混肥(T3)、生物炭基肥(T4)、水稻专用配方肥(T5)及不施肥(CK)共6个处理,在同等施肥量下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呈现为T4>T5>T3>T2>T1>CK,与T1处理相比,T2~T5处理分别增产4.27%~19.27%;在相同施氮处理下,T2~T5处理氮素累积量较T1处理增加了4.08%~32.03%,T2~T5...  相似文献   

4.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互作对小麦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找出鲁西南地区小麦的最佳耕作方式与施氮量,以‘山农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秸秆不还田免耕(T1)、秸秆还田免耕(T2)、秸秆还田两旋一耕(T3)、秸秆还田深耕(T4)4种耕作方式和225(N1)、165(N2)、300 kg/hm2(N3) 3种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T4产量最高,达8210.59 kg/hm2,较T1、T2、T3分别增产2.25%、5.71%、8.61%;在同一耕作方式下,小麦籽粒产量300 kg/hm2(N3)时最高。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互作效应极显著,并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T4明显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施氮量增加了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吸水量。因此,鲁西南地区实施深耕配施氮肥300 kg/hm2,是小麦生产实现高产和优质的最佳耕作和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5.
旨在筛选出适宜水条播种植的水稻品种。以‘南粳5718’和‘淮稻5号’为材料,采用机械水条播的方式,在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品种为裂区,设置3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240 kg/hm2(N1),270 kg/hm2(N2)和300 kg/hm2(N3),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机械水条播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南粳5718’在施氮量270 kg/hm2时,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协调,产量达到最高;而‘淮稻5号’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粘度均呈下降的趋势,消减值逐渐增加。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但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同一施氮水平条件下,‘南粳5718’的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食...  相似文献   

6.
根据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多年不同产量需肥特征进行配方施肥,来模拟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进而研究不同产量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等特性,为田间水肥管理和高效用水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进行,试验设置4个产量水平,分别为7.50 t/hm2(C0),8.25 t/hm2(C5),9.00 t/hm2(C10),9.75 t/hm2(C15),以不施肥为对照处理(CK)。结果表明,随产量的增加,冬小麦株高、SPAD、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物量均呈上升趋势,无效小穗数呈下降趋势,较CK处理相比,C15处理株高、SPAD、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物量分别提高17.8%、69.1%、68.6%、15.3%、16.5%、17.3%、34.9%,收获指数达到53.2%。随产量的增加,冬小麦耗水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C10耗水量增加22.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9%;收获后C10土壤全氮全磷较播前显著增加,C15显著减少,肥料贡献率随产量增加显著提高,偏生产力显著降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较高的穗数和全生育期干物质的积累,结合冬小麦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等认为C10处理水肥利用最佳。  相似文献   

7.
研究高碳基肥料用量对富川烤烟生长发育和产值的作用效果,为提高富川烟叶的可用性提供依据。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用基肥条施的方式,研究不同用量高碳基肥对烟株农艺性状、根系发育、干物质积累、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及产质量的影响。对照CK为常规施肥,复合肥总施肥量为1125 kg/hm2,基肥为825 kg/hm2,追肥为300 kg/hm2。在追肥用量一样、施氮量一样的情况下,T1、T2、T3 3个高碳基肥处理的基肥施肥量分别为600、1050、1500 kg/hm2。结果表明,高碳基肥能够促进上部叶的开片,对中部叶叶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促进根系发育、促进烟株健壮生长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降低烟叶中氯离子的含量,提高中部叶钾离子的含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有增加产值的作用,总产值的增幅在14.00%~21.00%之间,尤其促进上部叶的产值,增幅达到28.16%以上;有促进上等烟比例的作用,而中等烟比例稍低。该试验T2处理的效果最好,整体表现为T2>T1>T3>CK,建议在广西贺州地区推广1050 kg/hm2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稻鱼共作系统对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值)、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设置9000(M1)、15 000(M2)和21 000尾/hm2(M3)稻田鱼放养密度,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各处理叶片光合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均显著提高,且成熟期M1和M2处理的剑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NPQ均显著降低;抽穗期各处理SPAD值均比CK显著提高。与CK相比,各处理结实率均显著提高,实际产量均增加,田鱼产量表现为M2>M3>M1,但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叶片SPAD值、Fv/FoFv/Fm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qN和NPQ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综上,稻鱼共作系统提高了光能转化效率,减少了光能热耗散,改善了水稻的光合特性,有利于稳定及提高水稻产量。本试验中稻田鱼15000尾/hm2为适宜的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9.
稻 (田 )菇 (蘑菇 )轮作栽培技术,是近年来达州市逐渐兴起的一种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它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进行小棚或中棚栽培蘑菇,该技术在农区大面积试用后,深受农民欢迎。它的开发推广,具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冬闲田一般可栽培6000m2/hm2 的蘑菇,产量3万kg/hm2 左右,产值可达9万~12万元 /hm2 。加上水稻 (产值按1.05万元 /hm2 计 ),稻菇轮作则可创产值10.05万~13.05万元 /hm2 。除去成本开支,净产值在6万~9万元 /hm2 之间。稻菇轮作,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提……  相似文献   

10.
改良设施菜地土壤对区域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该研究以芹菜为供试作物,研究富活素改良剂用量为0 kg/hm2(CK,即常规对照)、300 kg/hm2(T1)、600 kg/hm2(T2)、900 kg/hm2(T3)时对日光温室土壤农化性质及芹菜品质、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富活素改良剂对日光温室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影响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土壤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电导率值,且土壤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电导率值随富活素改良剂用量增大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富活素改良剂用量900 kg/hm2时,土壤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电导率值均最小,较常规对照降幅分别达到47.87%和54.28%。(2)株高、径粗、单株重以及叶片SPAD值等指标值均随富活素改良剂用量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其中富活素改良剂用量900 kg/hm2时,芹菜的株高、径粗、单株重以及叶片SPAD值最大,较常规对照增幅分别达到8....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2种新型肥料及其配套施用方法对大豆肥密效应及土壤酶活的影响,本研究以‘中龙豆12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施肥处理(空白施肥、正常施肥、低浓度硫代硫酸铵、高浓度硫代硫酸铵、0.5肥+铜大师、0.3肥+铜大师,分别记作T1、T2、T3、T4、T5、T6)为主区和3个种植密度水平(15×104、20×104、25×104株/hm2,分别记作M1、M2、M3)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施肥处理下,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M2处取得最大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主茎粗、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株高、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在同一种植密度下,硫代硫酸铵处理较T1、T2相比增加了产量、叶面积指数、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是降低...  相似文献   

12.
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肥料配比对贵州禾苟当1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稻米淀粉RVA特征谱及香味物质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比下N2P2K2处理产量最高,为7.27t/hm2,与N2P0K2和N2P3K2处理差异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各处理产量与有效穗数、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正相关,其中与有效穗数达到显著水平。N2P2K2处理在保证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前提下,有效穗数多,抽穗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大,从而达到高产。从稻米品质来看,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均不同程度降低,稻米食味品质降低。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籽粒香味挥发性主要物质相对含量逐渐上升,其中N2P3K2处理香味物质相对含量最高。N2P3K2处理可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增加籽粒香味。利用肥料效应方程分析得出,苟当1号获得最佳产量的施肥量为N 174.45kg/hm2、P2O5 52.80kg/hm2和KCl 103.65kg/hm2,产量为6.86t/hm2。  相似文献   

13.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油菜新品种(组合)98P37-21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稻板田中开展不同播种量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其对油菜生长发育、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直播和移栽油菜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直播油菜4.5~7.5 kg/hm2播种量范围内(密度27.3万株/hm2~38.7万株/hm2),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移栽油菜9.0万株/hm2~1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直播油菜以6.0 kg/hm2产量最高,移栽油菜以15.0万株/hm2产量最高,但高密度增产优势不明显,表明密度过大也不利于高产,甚至可能降低产量。随着播种量或移栽密度的增加,主茎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叶面积、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地上部干重、单株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株高、分枝高度变高,叶面积指数变大。移栽油菜主要经济性状指标优于直播油菜,直播油菜产量和产值明显要低,但直播油菜节省劳力和减少投入,净收入却比移栽油菜多1735.7元/hm2,效益明显要高。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明不同播期对‘越光’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确立‘越光’在黄淮区域作麦茬夏稻栽培的适宜播期,阐明‘越光’适期播种高产的生长发育特点。以‘越光’为试验材料,连续进行了2年的田间试验,2013年设T1(5月1日)、T2(5月11日)、T3(5月21日)、T4(5月31日)4个播期处理,6月27日移栽,2014年与2013年播期处理相同,6月30日移栽,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201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T3(5月21日播种,秧龄37天)产量最高,为6681.8 kg/hm2,T4(5月31日播种,秧龄27天)产量次之,为 6533.2 kg/hm2,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01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T′3(5月21日播种,秧龄40天)产量最高,为6866.4 kg/hm2,T′4(5月31日播种,秧龄30天)产量次之,为6647.4 kg/hm2,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年试验中均以5月21日播种的综合农艺性状最好,5月31日播种的次之,表现为分蘖集中、蘖位较低,一次大分蘖所占比例大,群体整齐,后期不早衰,抗倒伏能力强,灌浆成熟期延长,落黄好,产量高,品质好。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越光’在黄淮区域作麦茬夏稻栽培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适宜秧龄为35天左右(6叶1心),10月1日前后成熟,全生育期127天左右;适当晚播是避免早衰、防止倒伏、提高单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氮、磷、钾肥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于2019年在广西象州县、岑溪市、龙州县(早季)及港北区、福绵区(晚季)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对照(不施肥)、全肥(180kg N+45kg P2O5+135kg K2O/hm2)、缺氮(45kg P2O5+135kg K2O/hm2)、缺磷(180kg N+135kg K2O/hm2)和缺钾(180kg N+45kg P2O5/hm2)5个处理,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均有显著影响。与全肥处理比较,缺氮、缺磷、缺钾和对照处理分别减产17.43%、6.64%、4.83%和25.58%。氮肥主要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磷肥主要影响穗粒数,钾肥主要影响千粒重。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r=0.544)和穗粒数(r=0.85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水稻生产中磷肥适宜用量及提高水稻产量效益问题,以江苏水稻‘9108’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磷肥用量方法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磷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磷 37.5 kg/hm2水稻产量最高,达到了11781.15 kg/hm2。磷肥用量在37.5 kg/hm2的基础上增施磷肥水稻磷肥利用率、磷肥生理利用率、磷肥农学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施磷37.5 kg/hm2磷肥效率均最高。增施磷肥降低了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增加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水稻经济效益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量超过37.5 kg/hm2经济效益下降。综合上述结论拟推荐兴化水稻生产中磷肥适用量为37.5 kg/hm2。  相似文献   

18.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缺磷敏感,我国油菜主产区土壤供磷状况较差,缺磷常导致油菜籽减产。于2019—2021年度2季在长江中游地区进行磷肥用量田间试验,设置0、45、90、135和180 kg P2O5 hm–2 5个施磷水平,探究磷营养供应状况同时对油菜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显著增加油菜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增加了油菜产量。不施磷处理的平均产量仅190 kg hm–2,施磷增产8.5~12.5倍,根据产量效应得到的最高产量施磷量为51.8~65.0 kg P2O5 hm–2。油菜籽磷含量、含水率、含油率、蛋白质、硫甙、油酸、亚麻酸和硬脂酸对磷肥用量的响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芥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的响应较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油菜籽含油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施磷90 kg P2O5 hm–2和135 kg P2O5  相似文献   

19.
探究不同镁肥用量对不同叶类蔬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叶菜优质生产提供科学施肥方案。以4个不同叶类蔬菜品种(水东芥菜、吕田芥菜、增城菜心、‘粤薹1号’菜心)为供试材料,设置0 kg/hm2(CK)、30 kg/hm2(Mg1)、60 kg/hm2(Mg2)、90 kg/hm2(Mg3)、120 kg/hm2(Mg4)5个不同镁肥用量处理,分析施镁对4种叶类蔬菜产量、品质、产值收益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综合蔬菜产量与品质特性,本试验中水东芥菜Mg1处理、吕田芥菜Mg4处理、增城菜心Mg4处理、‘粤薹1号’菜心Mg3处理的增产、提质效果最优。与CK相比,水东芥菜在Mg1处理的产量增加36.8%、收益增加47.1%、可溶性糖含量增加54.9%、维生素C含量增加18.5%、镁含量增...  相似文献   

20.
以“中早39”和“天优华占”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早、晚稻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率和水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双季稻在0~40 cm土层土壤残留无机氮,且氮形态以NH4+-N为主;当施氮量分别超过180 kg/hm2(早稻)、200 kg/hm2(晚稻)时,土壤残留无机氮含量不再显著增加;水稻―土壤氮素平衡表明,除氮肥外,其他氮输入占氮素总输入的48.7%~78.4%,氮的输出主要受水稻吸氮量、土壤氮残留量和氮损失量影响,在一定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显著增加。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早、晚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水稻产量;氮偏生产力、氮农学利用率与氮素依存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但氮吸收利用率、氮表观残留率和氮肥贡献率呈相反变化趋势。水稻产量和施氮量二次回归模型表明,早稻、晚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63.4和209.2 kg/hm2。因此,浙江杭州区域双季稻推荐施氮量分别为早稻163.4 kg/h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