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比较完全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联合不同胆道重建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2020年5月我院诊治的81例CCC患儿,接受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在胆管重建时,其中28例(A组)接受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HA),30例(B组)接受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RH),23例(C组)接受改良胆管袢式吻合术(MCL)。结果 在术后3个月,C组临床显效率为69.6%,显著高于A组的35.7%或B组的43.3%(P<0.05);在术后3 d,C组血清CRP水平为(12.9±2.4)mg/L,显著低于A组【(14.6±2.9)mg/L,P<0.05】或B组【(16.7±2.8)mg/L,P<0.05】;术后,三组胆漏、胰漏、胆道出血、急性胆管炎和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4%、16.7%和8.7%,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MCL吻合术治疗CCC患者总体临床疗效优于HA吻合术或RH吻合术,在手术过程中不游离空肠,可完全于腹腔镜下实施操作,创面小,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长,有利于肠蠕动恢复,减轻炎症反应,进而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并发化脓性胆管炎的早期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青海省人民医院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入院3 d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CRP、ALP、GGT、DBil、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氧分压、尿胆原。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胆管结石组和胆管结石并发化脓性胆管炎组;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筛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纯胆管结石组和胆管结石并发化脓性胆管炎组比较,性别、CRP、ALP、GGT、DBil、胆总管直径、氧分压、尿胆原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比值比(OR)=4.24,P0.001]、CRP≥3 mg/dl(OR=2.39,P=0.030)、GGT≥224 U/L(OR=4.33,P0.001)、ALP≥198 U/L(OR=2.76,P=0.010)、DBil73μmol/L(OR=2.57,P=0.020)、胆总管直径≥13 mm(OR=8.21,P0.001)、氧分压80 mm Hg(OR=31.23,P0.001)、尿胆原≥2+(OR=2.28,P0.001)是胆管结石并发化脓性胆管炎的危险预警因素。结论胆总管结石并发化脓性胆管炎可早期发现危险因素,以便更好的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者17),采用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者8例。结果 开腹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日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1.7) d、(3.8±1.5)d、(4.7±1.8) d、(9.4±2.3) d和(241.6±15.3)mL,显著长于或多于腔镜组【分别为(3.0±1.1) d、(2.6±0.8) d、(3.1±1.3) d、(6.6±1.2) d和(94.0±9.7)mL,P<0.05】,但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78.3±60.5)min,显著长于开腹组【(231.7±41.2)min,P<0.05】;治疗后3 d,开腹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77.4±6.4)mg/L ,显著高于腔镜组【(30.8±3.5)mg/L,P<0.05】;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和58.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疗效较好,与传统开腹手术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不加重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者17),采用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者8例。结果 开腹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日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1.7) d、(3.8±1.5)d、(4.7±1.8) d、(9.4±2.3) d和(241.6±15.3)mL,显著长于或多于腔镜组【分别为(3.0±1.1) d、(2.6±0.8) d、(3.1±1.3) d、(6.6±1.2) d和(94.0±9.7)mL,P<0.05】,但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78.3±60.5)min,显著长于开腹组【(231.7±41.2)min,P<0.05】;治疗后3 d,开腹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77.4±6.4)mg/L ,显著高于腔镜组【(30.8±3.5)mg/L,P<0.05】;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和58.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疗效较好,与传统开腹手术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不加重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因胆道梗阻行ERCP治疗患者151例,按是否发生急性胆管炎分为胆管炎组25例与非胆管炎组126例,根据胆道梗阻部位分为高位梗阻与低位梗阻,根据ERCP操作时间分为短时间组(30 min)、长时间组(≥30 min),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ERCP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胆管炎组25例,年龄(57.8±10.7)岁,其中女性7例,男性18例,ERCP术前白细胞(6.96±1.76)×109/L,白蛋白(34.2±4.3)g/L,总胆红素(234.1±118.2)μmol/L,肌酐(68.4±70.5)μmol/L,高/低位梗阻为19/6例,长时间/短时间组为22/3例。非胆管炎组年龄(60.6±14.4)岁,其中女性43例,男性83例,ERCP术前白细胞(6.66±1.51)×109/L,白蛋白(35.6±4.8)g/L,总胆红素(237.5±146.6)μmol/L,肌酐(61.5±28.5)μmol/L,高/低位梗阻为57/69例,长时间/短时间组为77/49例。单因素分析示两组间梗阻部位与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梗阻部位与操作时间与ERCP术后胆管炎相关。结论胆道梗阻部位、操作时间是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危患者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及胆囊切除(LC)治疗老年急性胆管炎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患者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将近年收治的部分老年CBDS患者72例根据有无非重度急性胆管炎分为胆管炎组(37例)及非胆管炎组(35例),并比较两组特点。结合围术期综合治疗。四孔法完成经胆总管切开的LCBDE、T管引流及LC。结果两组胆总管直径、结石数目、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相当;无中转开腹、胆道损伤、手术死亡及伤口感染。术后胆管炎、胆漏组4例,非胆管炎组3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胆管炎组、胆道残余结石4例,非胆管炎组2例,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净结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炎组术后胆管炎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结论 LCBDE及T管引流术治疗非重度急性胆管炎安全、有效;把握好胆管炎LCBDE的指征、有效的围术期综合治疗、熟练的腹腔镜及胆道镜技术有助于并发症的预防及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三镜联合分期手术与全腹腔镜同期手术治疗老年结石性胆道梗阻并发不同程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75例,其中35例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急诊行ERCP术,取出胆总管结石或留置胆管支架引流,择期再次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LC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术(LCBDE),4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急诊行LC联合LCBDE术。结果 观察组两次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WBC计数、NEUT百分比、血清CRP和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脑钠肽(BNP)和CK水平分别为(427.0±327.0)pg/ml和(95.0±30.0)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44.0±648.0)pg/ml和(149.0±67.0)U/L,P<0.05】,而血清肌钙蛋白(TN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分别为(62.8±54.5)pg/ml和(272.0±48.0)U/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5±17.1)pg/ml和(229.0±32.0)U/L,P<0.05】。结论 采用三镜联合分期手术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患者,特别是合并有心肌损伤或心功能下降患者能顺利康复,不影响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CBDE)联合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 B D S)合并轻、中度急性胆管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09-01/2012-12收治的37例胆囊结石伴CBDS合并轻、中度急性胆管炎患者行腹腔镜CBDE联合LC.除外有重度急性胆管炎、上腹部手术史、严重心肺及其他影响全麻或手术等疾病的患者.常规四孔法完成经胆总管切开的腹腔镜CBDE、T管引流及LC.根据术前MRCP了解结石大小、数量和位置,用推挤、冲吸及胆道镜等方法取石,病情不稳定者,不行术中胆道镜取石.所有患者均不行术中胆道造影.Winslow孔处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有胆道残余结石者,术后8 wk行胆道镜取石.结果:37例胆囊结石伴CBDS合并轻、中度急性胆管炎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CBDE及LC.手术时间105.54 min±6.30 min;胆总管直径12.86 mm±0.58 mm;单发CBDS 14例(37.8%),多发CBDS 23例(62.2%);术后胆囊病理结果,急性胆囊炎9例(24.32%),慢性胆囊炎28例(75.68%);术后住院天数为11.27 d±0.82 d;总住院天数16.41 d±1.03 d.腹腔镜CBDE术后胆管炎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实验室检查结果改善.无中转开腹、术后腹腔出血、胆道损伤、手术死亡及伤口感染.术后胆漏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胆道残余结石4例,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净结石.结论:对部分CBDS合并轻、中度急性胆管炎患者,腹腔镜CBDE及LC治疗是安全、有效及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超声与X线引导内镜胆道引流术的置管成功率、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比较62例超声引导内镜胆道引流术(超声引导组)和54例X线引导内镜胆道引流术(X线引导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胆红素、胆总管内径和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超声引导组62例中54例置管成功,手术前与术后1周患者血清直接胆红素分别为(205.41±115.27)μmol/L及(106.47±82.16)μmol/L(P<0.05),胆总管内径分别为(12.6±7.1)mm及(8.5±3.1)mm(P<0.05).X线引导组54例中51例置管成功,手术前与术后1周患者血清直接胆红素分别为(211.14±106.25)μmol/L及(110.89±59.47)μmol/L(P<0.05),胆总管内径分别为(13.1±7.0)mm及(8.8±3.2)mm(P<0.05).超声引导组术后无腹痛、发热、淀粉酶升高等早期并发症,X线引导组术后有3例(5.9%)出现上述并发症.结论 X线仍然是内镜胆道引流术最有效的引导方法.超声引导可避免X线辐射、造影剂过敏等不利因素,且具有实时显示、移动方便,可进行床边急诊、内镜下诊治等优点,可替代X线用于引导所有胆道结石以及狭窄不甚严重的肿瘤患者行鼻胆管引流术和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顺行性球囊扩张乳头括约肌并将胆总管结石推入十二指肠与内镜乳头切开取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威海市立医院肝胆外科就诊的7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顺行乳头扩张组(APBD)35例及内镜乳头切开组(EST)36例。APBD组采用经皮穿肝胆管造影并置管球囊扩张乳头并推出结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既往胃空肠吻合术后出现率、结石数量及大小、血清直接胆红素、胆总管直径、胆囊储存排空功能指标;术中结石彻底清除率;术后血液检查指标、近期并发症(胰腺炎、胆管炎、胆管出血)发生率及术后2年随访胆囊储存排出功能、胆管结石复发、胆管炎症、胆囊结石、胆管积气发生率。结果术前既往胃空肠吻合术后出现率、术前胆总管直径及血清直接胆红素APBD组高于EST组[37.1%vs.5.6%,(14.9±7.4)mm vs.(11.1±6.5)mm,(31.4±9.5)μmol/L vs.(26.4±7.8)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BD组与EST组术中彻底清除胆总管结石成功率及术后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91.4%vs.91.7%,8.6%vs.1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年APBD组与EST组胆总管结石复发率(12.5%vs.33.3%)、胆管积气发生率(25%vs.71.9%)、空腹胆囊容积[(21.3±3.3)ml vs(12.1±2.3)ml]、餐后胆囊排出量[(9.9±2.3)mm vs.(6.5±1.9)mm]、急性胆管炎症发生率(15.6%vs.36.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BD组胆囊结石发生率(15.6%)低于EST组(1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胆管扩张乳头括约肌清除胆总管结石与内镜乳头切除取石近期疗效类似,前者在保存Oddi括约肌及胆囊功能、减少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胰腺炎可伴发肝外胆道梗阻,其机制因胰腺炎的病因及发展阶段而异。作者复习了15年中40例的临床及手术所见,并据此分成两组。第Ⅰ组18名患者有原发性胆道疾病伴急性或急性复发性胰腺炎,其中17例有慢性胆囊炎伴胆石症,14例有胆总管结石,3例壶腹部狭窄,1例弥漫性硬化性胆管炎。所有18例都予胆囊切除并作胆总管探查,11例还作了经十二指肠括约肌成形术以去除嵌顿结石或解除壶腹狭窄。仅4例需作胰腺手术。15例(83%)最终痊愈。1例硬化性胆管炎者需住院治疗,推测因括约肌成形术不能克服病变所造成的广泛性瘢痕。2例坏死性胰腺炎分别因并发囊肿破裂和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胆原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为胆石通过胆总管反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手术方法对肝功能改善的作用及其长期疗效的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4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1.5~14岁。所有病例均经影像学确诊后行囊肿及胆囊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术前、术后1周分别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TBil、直接胆红素(DBil)、ALT、AST]进行比较。结果 41例患者术前检测TBil和DBil,其中27例术前高于正常值,其术后TBil和DBil值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14例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其术后TBil和DBil值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1);两者术前ALT和AST指标均高于正常值,且术后均明显下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期随访37例预后良好。2例患者术后肝胆管结石伴胆管炎,两次手术经原吻合口处切开取石后缓解。其中1例伴有左肝外叶纤维化,予切除部分左肝。2例患者在术后早期出现了并发症,1例出现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肠黏连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均缓解。结论囊肿及胆囊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最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联合二期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治疗急性胆管炎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7年5月~2020年5月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胆管炎伴胆总管结石患者75例,均急诊接受PTBD手术治疗。在术后2~4 w,其中3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二期PTCSL术治疗,另36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LCBDE)和T管引流术治疗。随访1年。结果 术后,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9.6±3.3)h和(7.8±1.2) h,与对照组的(20.4±3.5) h和(8.1±1.3) h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86.9±14.1)min和(9.5±1.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24.6±19.8)min和(11.4±1.9)d,P<0.05];在术后24 h,观察组疼痛评分(2.1±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6±0.6)分,P<0.05];术后,观察组切口感染、胆漏、胰腺炎和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5.4%,与对照组的13.9%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观察组结石残余和结石复发发生率分别为7.7%和15.4%,与对照组的8.3%和11.1%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两套手术方案治疗急性胆管炎伴胆总管结石患者均安全、有效,但采用二期PTCSL术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反应,似更合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良性胆胰疾病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3年6月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EST的患者随访资料,探讨EST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并发症累积发生率,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57个月,平均随访(30.9±12.1)个月。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累积发生率为9.9%(18/182),包括复发性胆总管结石9例,复发性胆管炎6例,急性胆囊炎2例,胆道狭窄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憩室旁乳头、胆道积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15 mm和胆道积气是EST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4.82,95%可信区间(95%CI):1.08~21.55,P=0.040;OR=6.19,95%CI:1.23~31.23,P=0.027]。结论良性胆胰疾病EST术后远期并发症较低,胆总管直径≥15mm和胆道积气是发生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3种内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对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行腹腔镜手术的183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组,A组(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68例,B组(腹腔镜+胆道镜)62例,C组(腹腔镜+十二指肠镜)53例,比较3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疼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手术情况:手术时间A组>B组=C组,术中出血量A组  相似文献   

16.
在胆石症、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及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新生儿阻塞性黄疸等手术治疗中,安放“T”型管引流常为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但由于胆系疾患病理情况复杂,胆道解剖变异较多,加之术者缺乏足够的经验,安放“T”型管可产生各种错误及并发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一项回顾性研究,其目的为估价术前及术中各项影响手术后果的因素,认识哪些因素可能有助于预测病员可通过术前胆道引流或非手术胆道引流受益。对象与结果:1976~1981年,经手术解除阻塞性黄疸378例,其中281例为良性阻塞,92例为恶性。术后30天以内死亡34例(住院死亡率9.1%),其中除一例恶性阻塞因施行广泛手术死亡外,其余术后死亡病例与手术方法无关。分析与死亡率有关的12个术前因素表明,其中3个最有意义,即术前血色素为30%或更低、术前血浆胆红素>200μmol/L及恶性胆道阻塞。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死亡率亦升高。2或3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的87例中,死亡者多达29例(3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胆总管探查联合一期缝合术的13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胆道并发症,并按照Clavien-Dindo分级标准分级。对13个可能影响一期缝合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筛选出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2例患者出现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8.96%,其中8例胆漏,2例胆道残留结石,1例胆道狭窄,1例胆道出血。按照Clavien-Dindo分级标准,Ⅰ级3例,Ⅱ级5例,Ⅲa级2例,Ⅲb级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与血浆Alb水平、再次胆道手术、鼻胆管引流及术者经验有关(χ~2值分别为4.012、4.942、4.336、5.975,P值均0.05),而与年龄、性别、胆红素升高、结石最大直径、结石数目、合并内科疾病、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方式和缝合方式无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再次胆道手术和术者经验是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6.448、6.842,P值均0.05)。结论胆总管探查联合一期缝合术后仍存在一定的胆道并发症发生风险,其中以胆漏最常见,尤其是再次胆道手术及术者缺乏经验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完全腹腔镜Roux-en-Y吻合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胆总管囊肿患儿108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各54例,开腹组性常规开腹术式,腹腔镜组行完全腹腔镜术式,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随访情况;结果两组随访率100%;开腹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多于腹腔镜组(P0.05),而手术时间则显著少于腹腔镜组(P0.05);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973,P=0.028)。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并Roux-ell-Y胆肠吻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特点,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腹腔结核并发肠穿孔患者37例(肠穿孔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腹腔结核未并发肠穿孔患者39例(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 肠穿孔组有2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未接受手术治疗,35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肠穿孔组8例患者死亡,病亡率为21.6%(8/37)。对照组39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肠穿孔组结核病病史≤3个月者占54.1%(20/37),并发艾滋病者占29.7%(11/37),并发贫血者占64.9%(24/37),并发低蛋白血症者占86.5%(32/37),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者占51.4%(19/37),并发肠梗阻者占45.9%(17/37),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者占73.0%(27/37);对照组结核病病史≤3个月者占79.5%(31/39),并发艾滋病者占5.1%(2/39),并发贫血者占33.3%(13/39),并发低蛋白血症者占43.6%(17/39),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者占7.7%(3/39),并发肠梗阻者占20.5%(8/39),腹部症状为首发症者占46.2%(18/3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64、8.104、6.541、15.263、17.565、5.564、5.65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OR=23.828,95%CI:2.946~192.744)、并发肠梗阻(OR=10.292,95%CI:1.607~65.899)、低蛋白血症(OR=43.455,95%CI:3.697~510.796)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OR=25.706,95%CI:2.231~296.223)是肠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结核病病史≤3个月(OR=0.026,95%CI:0.003~0.247)为保护因素。结论: 肠梗阻、低蛋白血症、CD4+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是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当腹腔结核患者出现上述危险因素时要警惕发生肠穿孔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