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红色文化是我国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化基础,对实现文化强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依托乡村红色文化空间的营造研究探索乡村红色文化发展的价值特性。提出基于文化至上、以人为本、功能品质的营造原则,以岩寺镇小练村这一具有明显乡村文化和红色文化特征的村庄为例,对其进行空间营造实践,旨在为乡村红色文化空间的营造提供新的设计原则和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绿色理念普及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逐渐开始注重以绿色文化为基础的环境建设。文章旨在促进儿童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改善儿童教育空间的质量与环境,为儿童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教学空间。基于绿色理念分析调查当前教育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案例研究,探索儿童学习空间设计方法中的绿色理念,从而改善儿童的学习空间环境,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文中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儿童教育空间的设计策略与实践经验,该研究可为其他空间与人居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落实,为我国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助于乡村发展水平的提高。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乡村景观设计的完善,不仅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还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乡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文章主要从地域文化特色的视角,分析乡村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希望为乡村景观设计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古琴作为中华民族乐器之一,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而旷远,被视为太古遗音。它的遗存被赋予了一种灵力,既是文人雅士对追求文化、崇尚内在的表征,也是使人在历史文脉中获得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方式之一。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对古琴的艺术审美价值与传承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旨在探究兰考古琴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寻兰考古琴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策略,并合理利用古法制作技艺与泡桐材质塑造兰考古琴艺术品牌,推动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文创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兰考古琴艺术介入乡村全面振兴的非遗现代化传承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空间审美与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新的需求。其中城市风貌设计被视为展现城市活力、刺激经济增长、延续地区文脉、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手段之一。我国许多地区已对城市风貌设计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以重庆石板坡、胜利坡、南一坡等为代表的风貌整治设计对山城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彰显了山地城市的独特魅力。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对风貌设计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力图为以后类似的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该战略给乡村民宿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乡村民宿作为原点,以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梳理乡村民宿的内涵特征、现存困境等问题,对乡村民宿形象设计提出了以乡土氛围营造为前提、以地域文化提炼为核心的设计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化自信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艺术特色传承需求。文章基于柯林斯互动理论,分析川剧艺术中的文化要素,探讨公共空间中地方艺术的应用原则,并以成都市人民公园作为实践案例,提出景观场所构建、虚实意象塑造、符号焦点凝练三个艺术性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以此提升公共空间的体验性与景观特色,进而促进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8.
将场所精神引入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既可以延续大学校园的文化脉络,也可以唤醒师生强烈的精神体验,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文章引入场所精神理论,提出场所空间的认同、历史性情景的塑造、多元化空间的利用等设计策略,打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并结合湖南科技大学东大门广场景观改造设计实践,验证该策略的适用性,以期为今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社会各界都将眼光投向了乡村,村落空间的重新组合和规划指引就需要有更加明确的方法和规划。文章在体验的视角下重新组织场地的空间序列,挖掘当地的文化以及传统的民俗、产业,形成符合村落自身建设的主题,围绕主题设计不同种类的体验空间,遵循乡村性、主题性、文化性、参与性等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  相似文献   

10.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文化产业化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文章主要探讨在乡村振兴发展视角下,如何切实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和乡村教师的发展受到了关注。提升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乡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为乡村学习者拓宽知识视野、提供优质教学服务,从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面临的困境,从个人层面和管理层面提出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乡村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将提升信息素养从客观需要变成主观需要。有关部门和乡村学校需完善信息化校园的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系列保障制度、加强师资信息技术培训、营造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以赛促改、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信息化素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的乡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在新时代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完善对乡村人文环境及社会文化建设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正在向前看,并提出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弹性边界探讨社区文化的复兴与人们的幸福感和社会的关系,关于乡村如何改变自身,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文化支持,提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为繁荣和有凝聚力的社区环境而努力。国内大部分学者在空间的物理性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探讨了人们与乡村世俗公共空间环境的日常关系,空间范围不局限物理空间的设定而更多从乡村社会空间和乡村文化空间的多维关系角度出发,基于一些案例研究和实证的定量和定性及跨学科的分析得出问题探究的本源。即"社会和物质环境并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任何环境都是持续互动的结果。这表明当前的物理环境,活动和邻里关系如何与社会福祉交织在一起,并在维系乡村社会文化与多维空间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特色小(城)镇"为研究对象,聚焦"产业"与"景观"这两大乡镇特色发展要素,借鉴空间生产理论,从设计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视野,以常州市为例,通过对八个重点特色镇人居环境现状的分析,从重新塑造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高效优化生生融合的活力空间、充分发挥资源能量的聚合效应等方面加强科学和艺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特色小(城)镇产业与景观空间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天津南运河沿线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规划为例,在对其环境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的规划原则、功能分区、交通组织与节点景观设计方案。运河乡村文化公园的建立,为沿线村民与游客提供了线性游憩场所,在带动运河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的同时,亦可改善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污染、文化活力缺失等问题。本次规划运用遗产廊道理念,将大运河沿线乡村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与经济资源等要素统筹考虑,以期重建运河沿线乡村人、地、河关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遂昌县箍桶丘村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设计策略,以此来保护整体村落风貌、推动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提升居民总体收入,最终促进村落的复兴与发展。借助触媒理论,寻找保护与更新中的要素点,并结合案例调研,运用Arc GIS 10.7(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技术方法,从建筑、公共空间、景观三个方面去探寻保护与更新的设计策略。以传统村落的复兴与发展为出发点,分析了在触媒理论指导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改造策略与路径,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村落整体规划设计方案。以触媒理论下的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为研究导向,通过景观营造、建筑修缮、公共空间重塑等有效策略,改善村落环境、传承传统文化、提升经济效益、注入时代元素,最终实现传统村落的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养老空间及环境形式丰富多样,但大多趋于保守和陈旧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忽视了老年人对养老空间的精神需求,文章研究将公共艺术介入田园综合体养老空间以改进以上问题。分析了我国现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以及现有养老空间中的精神需求缺失现状,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田园综合体新式养老空间建设,并提出将公共艺术介入到养老空间的建设中,以多维度提升老年人的养老空间,使田园综合体养老空间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其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福建平潭石厝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梳理,对石厝民居建筑中各部位的装饰元素、手法及工艺进行归纳,重在解析装饰表面下更深层次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从而了解并延续当地石厝聚落民居的历史文脉和风貌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黄陂向家咀为例,从乡村建设现状着手,分析并总结乡村景观保护与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景观保护与设计之间的必要联系,并由此提出以保护为前提的乡村景观设计原则,强调乡村景观建设重在保护。同时阐述乡村景观保护与设计可采取的策略,包括因地制宜的景观规划设计判断、强化村民文化保护意识、秉持人与自然共生原则,加强生态治理等,为乡村景观积极延续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南靖塔下土楼青普文化行馆更新改造项目的介绍与分析,探讨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与环境再生的方法,提出一种以耦合理论为指导的福建传统村落活化路径:即以农民意愿调和为前提,以功能培植与空间利用为核心,以旅游市场的运营为动力,在当下时序中达成意愿耦合、功能耦合、风貌耦合、市场耦合、职业耦合,从而改善人居环境,恢复自然生态,实现社会、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演进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中国乡村民宿蓬勃发展,业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从盘活闲置住房、带动农村居民创业就业、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带动了乡村振兴。而这些优秀的乡村民宿们,在探讨了建筑师或艺术家的乡村设计实践在呈现出多元化、在地性的同时,如何完成对乡村产业转型、社会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