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杏芬 《海峡科学》2007,25(4):72-73
通过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混交方式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行间与插花2种混交.湿地松呈被木麻黄挤压状态.分别有11.4%与8.95%檀株因得不到正常光照而死亡;块状混交中的湿地松仅有1.52%的植株枯死,因此要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交配置较佳,林分蓄积量可达149.7868 m3/hm2.仅次于木麻黄纯林.观测还表明,5种林分由于建立于基干林带后沿,降低风速均达到88%~98%,常年风速不构成经济损失.林分经10年台风袭击,木麻黄仅有5%~9%的植株断梢;而湿地松只有纯林9%的植株侧枝折断.几乎没有危害.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2.
在海岸带采用不同混交方式建立的木麻黄与湿地松试验林,结果表明:行间混交方式中的湿地松呈被木麻黄挤压状态,有19.36%的植株因得不到正常光照而枯死.插花混交中的湿地松有8.95%的植株枯死:而块状混交中湿地松仅有3.92%的植株死亡.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交配置较佳.林分蓄积量可达161.761m3/hm2,仅次于木麻黄纯林.试验观测表明,5种林分由于营建的地点为沿海基干林带之后,常年的风速危害小,不构成经济损失:每年在台风袭击中,平均仅2%~4%的木麻黄植株断梢;而湿地松纯林中每次台风发生后,仅有6%的植株的侧枝被风折.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3.
林传凤 《海峡科学》2006,25(8):61-62
通过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混交方式造林试验与观测结果表明,行间与插花2种混交方式中的湿地松呈被木麻黄挤压状态,有11.4%植株因得不到正常的光照而枯死;插花与块状混交中的湿地松也有8.95~1.52%的植株枯死.所以试验表明要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交配置较佳,林分蓄积量可达149.7868 m3/hm2,仅次于木麻黄纯林.观测还表明,5种林分由于营建的地点为沿海基干林带之后,在降低风速效能均达到88%~98%,常年的风速危害小,不构成经济损失;每年在抗强台风袭击中,平均仅有木麻黄2%~5%的断梢;而湿地松只在纯林中有9%的侧枝折断,由于有木麻黄的侧方保护,几乎没有造成危害.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4.
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纯林与混交林叶片热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东南沿海防护林4种主要树种纯林及混交林共8个林分类型成熟和衰老叶片的热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纯林中,厚荚相思叶片中热值最高,湿地松次之,都高于木麻黄和桉树:木麻黄纯林、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中木麻黄小枝热值差别不显著,都高于与桉树混交的木麻黄小枝;厚荚相思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及衰老叶热值都高于湿地松和桉树:在所有的林分类型中,衰老叶中的热值都高于成熟叶或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对木麻黄一湿地松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土壤含碳率及其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碳率和碳贮量在不同林地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木麻黄一厚荚相思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含碳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随土层加深差异逐渐减小,到100cm时差异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6.
对木麻黄一湿地松混交林和同年生木麻黄纯林的枝、叶、干、皮、根和凋落物含碳率及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枝、叶、干、皮和根整体含碳率在不同林地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纯林中碳贮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15a生木麻黄一湿地松混交林碳贮量比同年生木麻黄纯林增加了18.67%.基金项且: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3A14-01),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2006NZ0001-2).  相似文献   

7.
毛竹杉木混交林生产力和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年生的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纯林和毛竹纯林的生长状况、林分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毛竹混交林中,杉木密度适宜,能有效提高杉木和毛竹的生长量、生物量和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毛竹密度为580株/hm2的混交林具有最大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而且林分地上、地下空间结构合理,是杉木毛竹混交林中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不同配置模式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配置模式对海岸防护林防护效应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海岸木麻黄防护林的防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1∶4)的防护效应>厚荚相思×湿地松、刚果桉×湿地松>厚荚相思×湿地松(3∶1);木麻黄林防护效应随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增大而增大,密度为2205株/m2的林分比3375株/m2的林分提高2.4%,比875株/m2的林分增大15.7%.  相似文献   

9.
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更新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木麻黄老林带分别采取不同采伐宽度种植木麻黄优良无性系以及建立多树种混交配置更新,结果表明10m×30m、20m×30m及30m×30m采伐带宽度更新木麻黄平18无性系生长显著差异,以30m×30m采伐宽度更新林木生长最佳.采用木麻黄、厚荚相思、湿地松纯林更新效果较好;木麻黄与厚荚相思、厚荚相思与湿地松单行混交,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矛盾,林分生长不稳定,因此不宜采用.木麻黄与厚荚相思、刚果12号桉与湿地松以及厚荚相思与湿地松采用多行混交,其更新效果普遍较好,两者之间竞相生长,种间关系比较协调.多行混交不仅可以避免树种之间挤压,而且整个林分形成多层次空间结构,从而形成防护林树种的多样性和较好的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10.
以木麻黄和厚荚相思混交林及同年生木麻黄纯林为对象,对乔木层各器官的凋落物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枝、叶、干、皮和根整体含碳率在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混交林中的碳含量表现为:叶>皮>根>枝>干,而纯林中的碳含量表现为:根>叶>枝>干>皮.两种林地碳贮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1.
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土壤碳贮量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木麻黄一厚荚相思混交林和同年生木麻黄纯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含碳率和碳贮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层含碳率和碳贮量在不同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木麻黄一厚荚相思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含碳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随土层加深差异逐渐减小,到100cm时差异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阔混交林固碳的影响,对增加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优化林分结构、提升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楠混交林固碳的长期影响,达到优化经营杉木人工林的目标。研究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杉木和楠木混交时楠木比例不宜过大,杉木和楠木以3:1的混交比例最适宜,是混交林中固碳效果最优的。在增加土壤有机碳方面,楠木纯林杉楠混交林杉木纯林,这是因为楠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结构较杉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疏松。  相似文献   

13.
不同混交模式防护林中湿地松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福建东山赤山防护林场对不同模式混交林中湿地松的光合特性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的CO2补偿点为163 μmol/mol,羧化效率为0.0171,暗呼吸速率为0.28μmol/(m2@s),光补偿点为40 μmol/(m2@s),光饱和点为1 100μmol/(m2@s);湿地松林冠下层和林冠上层的净光合作用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且林冠上层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营造湿地松-木麻黄的带状混交林时,为了提高湿地松的光合效能,湿地松带的行数应不少于3~4行;对稀疏木麻黄林带下套种湿地松光合效能的研究表明,在郁闭度小于0.28的稀疏林带下套种湿地松,可作为老林带更新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森林重建对退化红壤结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西省泰和县严重退化红壤为研究对象。于1991年采取不同模式重建森林,2001年调查7种不同重建模式的土壤团聚结构及孔隙状况指标,研究森林重建对退化红壤土壤结构特性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对0~40cm土层内团聚结构产生显著影响,阔叶纯林模式的土壤团聚结构优于针阔混交林模式,并且都优于针叶纯林模式;(2)重建森林对土壤孔隙状况也有一定影响,孔隙状况最好的是枫香与湿地松行间混交林地,最差的是湿地松纯林林地;(3)对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土壤结构稳定性(0~40cm)的综合评价,优劣顺序为:木荷纯林模式>枫香纯林>马尾松×枫香株间混交模式>湿地松×枫香行间混交模式>中等栽植密度晚松纯林模式>湿地松纯林模式>高栽植密度晚松纯林模式。因而可以得出,对于严重退化红壤,在10a内能改善土壤结构的优良森林重建模式是阔叶纯林。  相似文献   

15.
毛竹混交林出笋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建阳交溪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及毛竹纯林等4种不同经营模式林分比较,结果表明竹林冬笋产量最高的是竹阔比例为82林分,产量达1592kg/hm2,纯林模式其次,竹阔比例为55林分居于第三;各模式林分出笋数量都较少,出笋时间较早的为毛竹纯林,其次为竹阔混交林和半天然竹杉混交林;竹阔混交林成竹率较高,而退笋率低,各模式春笋高生长拟合逻辑斯蒂方程,相关指数达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阔混交林以其有效改善针叶纯林树种结构简单、生态功能低效、生产力低下局面的特点而被广泛推广。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简称为“杉莲混交林”)是中国南方林区重要的混交林类型,系统分析各混交比例类型下乳源木莲生长性状、干形形质以及空间利用能力和综合表现的效应与规律,为科学构建杉莲混交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沙县12年生不同混交比例杉莲混交林和纯林中的乳源木莲为研究对象,调查乳源木莲的生长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等系列性状表现,分析乳源木莲在各混交类型中生长、干形形质、空间利用能力等系列性状的差异变化;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有显著混交比例类型效应的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表现,揭示乳源木莲生长、干形形质、空间利用能力综合表现的混交比例类型效应和变化规律,并基于总体表现进行混交比例类型的评价与优选。【结果】乳源木莲各项生长指标均有显著的混交比例效应,胸径、树高、单株材积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增加;乳源木莲尖削度和胸高形数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减少,枝下高则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增加;乳源木莲冠高、树冠体积、树冠表面积及生长空间指数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增大,但树冠圆满度则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减小,乳源木莲在生长形质及空间利用能力的综合得分值呈现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增大;混交比例对乳源木莲的冠幅和枝下高比例无显著影响。【结论】混交比例类型显著改变杉莲混交林中乳源木莲生长、干形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及其综合表现,合理混交比例类型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干形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乳源木莲生长、干形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等性状有着不同的混交比例效应,开展综合评价十分必要。综上,杉莲混交林在密度为2 500株/hm2时,以2杉1莲混交模式下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空间利用能力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森林收获法中的平均木法,在石灰岩山地侧柏和油松各组的混交林和纯林中分径级对等地选择标准木,建立数学模型,估测各标准地每公顷林分的生物量;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利用面积比例的方法,测定不同林分中灌草层的生物量.同时分析了石灰岩山地中混交试验林及其纯林中乔木层和林下植物的现存生物量状况.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乔木层生物量小于侧柏纯林和油松纯林的生物量;混交林中灌草层的生物量小于侧柏纯林和油松纯林的生物量;然而混交林的总生物量大干侧柏纯林和油松纯林的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对杉木多代连栽地营造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杉木多代萌芽林(杉木纯林)两种模式碳贮量和碳吸存的差异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碳库总量为133.845 t.hm-2,比纯林增加了6.54%,其中活植物体部分碳库和土壤碳库分别为78.919 t.hm-2和54.926 t.hm-2,分别占碳库总量的58.96%和39.78%.混交林乔木层10~11年碳净固定量为10.686 t.hm-2,折算成CO2为39.182 t.hm-2,是纯林的1.11倍.因此,与多代连栽杉木林对比,营造杉阔混交林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培肥地力,增强生态系统碳吸存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生产力与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年,在杉木采伐迹地上开展了杉木火力楠混交林(1:1和1:2)和杉木纯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1:1和1:2混交林生长快于杉木纯林.经方差分析可知,混交林与纯林之间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1:1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1:2混交林,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杉木纯林.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枝>叶>根>根桩,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密度低于杉木纯林林地土壤,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20.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多样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宁夏西部六盘山林区人工营造的华北落叶松林典型样地的抽样调查,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的华北落叶松林群落中的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纯林多样性最小.而落叶松阔叶混交林多样性较大.华北落叶松纯林内的植物种数仅为混交林的53%~60%,植物总数量也只有混交林的16%~38%.落叶松-阔叶混交林总生物量为华北落叶松纯林的152.71%;落叶松-油松-阔叶混交林总生物量为华北落叶松纯林的72.14%.落叶松-油松-阔叶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的比例最大,而华北落叶松纯林最小.3种林型中,草本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小.伴生树种是阔叶树,其林地生产力比伴生种有油松等针叶树种的生产力高.在3种不同的落叶松林中,多样性与生产力均表现为正的幂指数函数关系,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本文所研究的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与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所认可的单峰关系不一致,也许只是在单峰关系的左半边,即处于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