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通过比较土壤源热泵系统与风冷热泵系统的耗能量和土壤源热泵系统如何有效地利用地表热能两个方面,分析了土壤源热泵系统节能的原因并提出了影响其节能特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且充分利用能源,本文以实际地源热泵系统为实验台,对制冷剂R22不同充注量的热泵运行情况进行实验测试,从外部水循环侧和内部制冷剂侧对热泵运行性能同时进行测量计算, 并在理论上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状况及其原因进行热力学分析和系统理论分析,从而确定了冷剂充注量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程度,最后给定了地源热泵系统的最佳制冷剂充注量,为地源热泵系统的高效运行及能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3.
户式中央空调系统可供选择的方案较多,而反映空调系统方案优劣的指标是多方面的,评价指标的合理选择是保证优选结果正确的关键因素。为了综合评价整个系统性能的优劣,文中采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建立空调方案优化选择的数学模型,以北京某户式建筑为例,在综合考虑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和可靠性等指标的基础上,对空气源热泵系统、户式燃气空调系统、风冷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系统、水环热泵系统、土壤源热泵系统和太阳能热泵系统6种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优选结果表明,水环热泵系统为最优的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亚热带地区山岭隧道衬砌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的长期性能,建立制冷模式下隧道衬砌换热器与热泵耦合的瞬态传热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现场热响应试验进行验证.以中国深圳市某隧道工程为依托,计算分析隧道衬砌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持续运行10 a的换热性能.计算结果表明:运行第10年的热交换管最高进、出口温度分别为36.96℃和33.46℃,满足热泵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比第1年都仅提升了0.06℃;运行第10年的地源热泵最低能效比为4.76,满足地源热泵能效比的要求,且相较于第1年,最低能效比仅下降了0.01;系统运行10 a后,隧道围岩温度场的影响深度约为8 m.在山岭隧道洞内通风作用下,隧道衬砌换热器周围的围岩地温场可实现自恢复,山岭隧道衬砌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用于亚热带地区建筑制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对地源热泵的研究多集中在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理论研究方面,而对地源热泵系统整体性能的研究则局限于实验测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地源热泵的系统模型来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系统性能预测.采用理论解析方法建立了竖直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准三维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两支管间的热短路问题,比现有模型更接近于实际工程.采用确定性模型法建立了热泵机组的模型,然后通过能量和质量守衡方程式建立了系统动态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即可预测在不同的地热换热器配置情况下,地源热泵系统的各项性能.试验表明,该系统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的较好.  相似文献   

6.
对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和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2种方案的间歇运行方式和连续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比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潜热和新风负荷越小,系统的综合能效比越高,随着潜热和新风负荷的增大,系统的综合能效比下降;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间歇运行方式比连续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比更高;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比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的综合能效比高近1.4倍;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中,当潜热和新风负荷超过40%后,不管是间歇运行方式还是连续运行方式,其综合能效比都较接近,说明该系统对运行方式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7.
热泵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分析了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空气双源热泵系统、水环热泵系统的结构形式、特点及其应用场合.概述了热泵技术在热水供应、冷暖空调、采暖、热风干燥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热泵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制约热泵系统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并展望了热泵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针对太阳能热泵和地源热泵应用中的问题,设计了以壳-套管三介质复合换热器为核心部件的太阳能-土壤源复合式热泵系统,并进行了冬季制热性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源侧总循环水流量不变的条件下,与单一土壤源热泵相比,太阳能-土壤源复合式热泵系统制热量提高了16.5%,COP提高了17%。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产品样本数据的基础上 ,拟合出了涡旋压缩式地源热泵机组的输气系数和绝热效率 ,结果表明 ,与往复压缩式热泵机组相比较 ,涡旋压缩式热泵机组可获得较高的循环性能系数。本文同时对于典型的地源热泵运行条件 ,分析了涡旋压缩式地源热泵机组的冬夏季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太阳能集热器的运行不稳定性和空气源热泵冬夏季极限天气性能衰减,建立了一种太阳能一空气源复合热泵系统,并对其运行模式和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实验测试了夏季名义工况和最大负荷工况下复合系统制冷兼制热水性能系数;冬季室外换热器需要和不需要周期除霜工况下复合系统的制热性能系数;冬季周期除霜工况下热泵的除霜时间和除霜效果.结果表明:该复合系统在夏季(名义和最大负荷工况)和冬季(除霜、不除霜工况)的COP比常规空气源热泵系统高;冬季除霜条件下利用蓄热热水热量反向除霜时间明显小于常规除霜模式的除霜时间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根据洛仑兹变换论述了“长度收缩”效应与“时间膨胀”效应的等价性.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论述了“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3.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变革,也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的转换;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又对科技自身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正确认识彼此之间的相关关系与内在规律,充分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用新的思维方式把握和协调好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才能引导和促使全社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5.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人文道德精神,将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与内化,增强人文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分析高校学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机床数控技术》课程,实践专业精神与人文道德精神教育融合内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概率论的缘起、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目前高校各专业所开设的随机数学诸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学、可靠性数学、随机过程、排队论、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决策、随机捱轻等课程之间的关系。综述它们缘起于概率论,它们是概率论发展与应用之中分支,有的是与邻近学科结合的交叉学科,指出了学习有关课程必备知识以及各科新知识增长点,总结了学好这些课程必备的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俄经贸合作的潜力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全球范围讲,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一大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不可分割,从而共同发展与繁荣成了世界关心和着力解决的世纪性课题。中俄两国是大国,又是互为最大的邻国,它们之间的经贸关系既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认真总结中俄建交10年多来的经贸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这对巩固和发展两国的全面政治经济关系至关重要。今天,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市场已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用新的观念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育教学服务系统的特性与工作流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质量与办学效益,提高竞争力,依据ISO900标准建立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十分必要,为此,对高等教育教学服务系统的特性与教育教学工作流程进行了研究,为建立这一质量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城区内的新建小区和新建写字楼提供语音及宽带服务须采用一定的接入方式。文章对WLAN接入方式和FTTX接入方式进行了比较,详细分析了在三种不同场景下二者的差别,并对该类区域建设通信网络提出了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时代社会、生成历史、思维方式三个角度探讨了结构主义和解构论之间的复杂历史渊源关系。文章认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论的转变,表面上只是由于西方时代社会变化引起的哲学思想的变化,而内在的却是在西方社会危机面前,人们为了调节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进行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