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铜川市耀州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定量测度,得出该区域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7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4 hm.2,人均生态赤字0.94 hm2。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适当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的产业结构优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拉长产业链条,转移现有经济支撑点等。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的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其可持续发展程度为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矿业城市武安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结构和生态承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他5个矿业城市进行生态足迹比较、区域资源利用效益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测度3个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矿业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出现生态预警,处于恶性发展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矿业城市的能源消耗需求量大。本文针对矿业城市的资源特殊性,提出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龙 《资源与产业》2009,11(5):9-12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耀州区1949-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SPSS软件对耀州区未来生态趋势做出预测。耀州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49年的0.262 hm2增长到2007年的1.632 hm2,年均增长率11.73%;1983-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为58.28%,增长量为0.876 hm2,是解放初期人均生态足迹的3倍之多;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49年的0.551 hm2缓慢上升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1.274 hm2,年均增长19.19%,之后开始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0.912hm2。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差距不断拉大,致使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盈余开始消失,1993年左右出现生态赤字,表明此时耀州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得出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6136 hm2和0.6437 hm2,生态赤字达到1.9699 hm2,说明未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生态赤字将不断攀升,生态压力将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4.
神木县生态承载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水英 《采矿技术》2009,9(4):83-84,96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神木县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神木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9.15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44hm2,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对此,结合神木县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量的重要手段,分析土地整治效果对土地整治项目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12年间土地整治项目中的新增耕地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与评价。结果表明:1)2007年天水市土地整治后的新增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000 6 hm^2,占当年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0.648 4 hm^2的0.09%,占当年人均生态赤字1.074 4 hm^2 的0.05%。2011年新增耕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001 2 hm^2,占当年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0.734 7 hm^2中的0.16%,占当年人均生态赤字1.118 4 hm^2的0.10%,若没有进行土地整治,天水市2011年生态赤字会增加0.10%。2)通过2007-2011年天水市人均新增耕地面积与其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可以发现,随着新增耕地面积的增多,人均生态承载力也相应变化,两者的关系呈现为正相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水市的生态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6.
矿业城市生态可持续状况是对其产业结构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协调程度的反映。本文应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对矿业城市武安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武安市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约是其的11倍,得出武安市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武安市的能源消耗需求量大。本文针对武安市的资源特殊性,就如何增加生态承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降低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要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通过机制建设,在资源开发收益中体现生态补偿要素,实现经济补偿、实物补偿、功能补偿,保持生态环境持续良好。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活动的特点,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政府行政体制特点,提出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的生态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山西省18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迅速;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均出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的生态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山西省18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迅速;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均出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2—2008年统计资料,对兵团2001—2007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兵团2008—2012年生态足迹作出预测。结果表明:2001—2007年,兵团的人均生态足迹由4.968 391 hm2/cap增长到6.126 463 hm2/cap,而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却由2.412 742 hm2/cap下降到2004年的2.285 35 hm2/cap,2005年以后稍有回升。这种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使兵团的2001—2007年生态赤字由2.555 65 hm2/cap增至3.241 912 hm2/cap,预测2012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3.519 77 hm2/cap。表明兵团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1.
汪鹏  杨庆媛  文森  刘燕 《资源与产业》2011,13(4):111-116
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理念要点,结合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践,探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融入生态理念的实践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特征,将生态保护和建设目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体系,构建生态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中强化土地生态建设,将生态环境的量化指标充分体现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中,区域核心生态网络要充分结合区域特征,要研究建立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从而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要求。在煤矿区受到煤炭资源开发的影响,土地作为其对生态影响的最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常具有较大的矛盾。本文在矿区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耦合机理,从而构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耦合模型。以朔南矿区为例,测算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者之间的耦合度,以此判断矿区土地利用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研究结果显示:从2005~2014年,朔南矿区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耦合度呈现倒"U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基本符合矿区生命周期规律,并且受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至美  南丁 《资源与产业》2010,12(4):144-149
研究北京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北京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整个北京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和来京旅游者的生物、能源消费及结构特征,文章通过计算分析2004-2006年北京市外来旅游者旅游餐饮生态足迹认为:北京市外来旅游者人均餐饮生态足迹特别是对能源的需求呈增加趋势,平均增长率为4.41%;北京的生物资源及能源供给大部分来自外部,生态负担转嫁范围大,旅游生态环境处在不可持续状态。建议北京市提高能源利用率,高效利用现有旅游设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旅游模式,减少旅游带来的环境冲击,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君  程会强 《资源与产业》2010,12(1):101-108
本文选取2002-2007年北京市生产、生活等各项经济活动消耗的资源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2002-2007年生态足迹远远大于其生态容量,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北京市的发展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的程度。因此,必须调整北京城市发展策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充填开采是从源头防治地表沉陷,实现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煤炭资源的开采方法,但目前尚缺乏对充填开采环境保护效果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为系统评价煤矿充填开采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效果,量化环保绩效,以河北省邢东矿充填开采效果为研究对象,以AHP和FCE方法为基础,构建出符合地区特色的煤矿充填开采环境保护绩效测度,并采用“需求压力效果响应”思路,设立了含目标层、准则层、评价因素层和指标层4个级别的相关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分析结果表明,邢东矿充填开采后的生态环境保护评价结果为优,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2002—2007年北京市生产、生活等各项经济活动消耗的资源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2002—2007年生态足迹远远大于其生态容量,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北京市的发展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的程度。因此,必须调整北京城市发展策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