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65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83例,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对照组82例,单独采用吞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sEMG最大波幅、SSA评分、VFSS评分及SWAL-QOL评分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后sEMG最大波幅、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SSA评分、SWAL-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G负相关于SSA、SWAL-QOL,正相关于VFSS(P〈0.05),SSA负相关于VFSS,正相关于SWAL-QOL(P〈0.05),VFSS负相关于SWAL-QOL(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电刺激治疗组、针灸组及吞咽训练组,电刺激治疗组和针灸组在药物治疗及吞咽训练基础上分别配合应用电刺激治疗和针灸。三组治疗前、治疗第7d及第14d采用VFSS(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VFS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电刺激组VFSS评分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吞咽训练组(P〈0.01);电刺激组治疗第7d、第14d后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吞咽训练组(P〈0.05)。结论电刺激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效果优于吞咽训练和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的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组治疗前后VFSS、SSA评分有明显差异(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FSS、SSA评分有明显差异(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较好。结论针刺结合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和呼吸功能以及卒中后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训练和呼吸训练,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评估(FOIS)]和呼吸功能评定[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并计算两组患者SAP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SA及FO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SSA及FO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VC、FEV1和PEF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FVC、FEV1和P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SAP发生率分别为6.7%和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结论 体外膈肌起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视频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评价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VFSS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IS)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OI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包钡的VFSS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的VFS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1年4月于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1例)。对照组开展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共治疗4周。比较2组干预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结果 干预前,2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VFSS评分及SWAL-QOL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观察组VFSS、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利于吞咽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7.
骆莉  王淑秀 《现代医学》2014,(8):895-89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训练及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实验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酸刺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时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结果:治疗4周时,实验组患者Burk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ALB、TG、TC、BMI、TSF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升高(均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血ALB、TG、TC、BMI、TS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酸刺激能更有效地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增加营养摄入,从而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闫芳  孙治坤  党雷 《中外医疗》2014,(35):66-67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单纯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吞咽训练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 O2降低值、SSA评分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3.3%,远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a O2降低值和SSA评分均有较大程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治疗后SSA评分和Sa O2降低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单纯吞咽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对31例治疗组施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对吞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并与33例对照组以生物反馈配合综合康复疗法对吞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洼田俊夫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黄文玉  李军 《黑龙江医学》2024,48(5):560-562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醋冰刺激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样本医院收治的58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9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吞咽训练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醋冰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分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洼田饮水实验1级、2级例数均多于常规组患者,实验组患者3、4、5级例数均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95、0.496、0.698、0.988、1.07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O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FOIS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SSA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9、3.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康复训练联合sEMGB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疗程2个月。治疗2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障碍分级、舌骨喉复合体运动度的变化情况,以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状态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舌骨喉复合体运动度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舌骨喉复合体运动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UES开放状态的完全开放率为66.67%(30/45),对照组为88.89%(40/45)。观察组完全开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SSA、FOIS评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NMES组和对照组各20例,NMES组主要接受VitalStim电刺激治疗,同时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则仅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前、治疗3周以及3个月后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结果两组治疗前评估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明显好于治疗前,而且NMES组疗效更明显,治疗3个月后两组间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MES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均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NMES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起效更快,但未显示出远期疗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吞咽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为主的综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存在咽喉期吞咽障碍患者7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单一的吞咽训练设为对照组,另一组给予吞咽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为主进行综合治疗设为综合组,每组各35例,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SSA)、洼田饮水试验情况、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评分(VFSS)。结果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FSS评分以及SSA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SA评分、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综合组患者的SSA评分、VF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综合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1、2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咽喉期吞咽障碍的治疗中应用吞咽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实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间歇式食管插管结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符合诊断标准的76例P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间歇性经口食管插管技术(IOE)组和常规组各38例,其中常规组给予持续性管饲+普通吞咽手法训练,IOE组给予间歇性经口食管插管技术联合穴位按摩法,分别对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吞咽障碍评级提升程度、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评分(VFSS)、各营养指标、电子鼻咽喉镜下食物残留评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IOE组优于常规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住院时间均缩短,食物残留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IOE组治疗后住院时间较少,食物残留分级改善程度显著(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在吞咽功能障碍评级提升程度、VFSS评分、各营养指标方面均提高(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IOE组治疗后吞咽功能障碍评级提升程度、VFSS评分、各营养指标均升高(P<0.05)。IOE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经口食管插管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减少食物残留,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从而较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注水方式使12号双腔气囊导尿管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并结合门德尔松、Shaker训练手法等综合手段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评估吞咽功能。结果20例患者治愈15例,有效5例;治疗后饮水试验分级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吞咽障碍分级评分高于治疗前,咽通过时间从治疗前0.28s缩短到治疗后的0.1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球囊扩张术结合门德尔松手法、Shaker训练法等综合康复手段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的7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康复组和电生理组,每组24例。康复组采用单纯吞咽-摄食康复训练,电生理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采用吞咽-摄食康复训练联合电生理疗法。比较三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获得明显改善,且联合组优于电生理组,电生理组优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疗效联合组优于电生理组,电生理组优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各组GUSS评分、FOI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评分明显高于电生理组和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行电生理疗法联合摄食-吞咽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GUSS评分和FOIS评分,改善吞咽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舌肌训练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7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科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6例,采用抛硬币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予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舌肌训练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对照组和联合组的SSA评分[(27.92±4.08)分、(23.18±3.27)分]较治疗前[(35.45±5.16)分、(34.96±5.78)分]明显下降,VFSS评分[(5.72±0.91)分、(6.78±1.04)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3.52±0.73)分、(3.97±0.70)分]较治疗前[(4.48±0.67)分、(4.52±0.71)分、(2.95±0.56)分、(3.02±0.59)分]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治疗后联合组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VFS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1,P<0.05)。结论:舌肌训练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肯定,能明显减轻吞咽障碍程度,改善吞咽功能,使患者日常的摄食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呼吸控制能力的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控制能力训练,每天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结果 经过4周训练,观察组“饮水试验”显效率(76.67%)优于对照组(50.00%),摄食吞咽评分(8.11±0.8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32±1.4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呼吸控制训练能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改善,值得临床治疗中应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运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吞咽障碍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30 d后,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口腔期、咽喉期及误咽VFS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更优(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齐文华  陈颖  殷淑萍 《吉林医学》2009,30(4):319-3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以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