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将4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组(N 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20例。两组分别在切皮前1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或氯胺酮0.3 mg/k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观察两组产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意识、内脏牵拉反应等指标的变化,并且通过应用硬膜外止痛泵观察两组产妇术后6,12,18,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首次触发时间、吗啡消耗量、镇痛泵有效触发次数等。 结果 胎儿娩出时,N组孕妇HR明显快于基础值(P<0.05),K组产妇的HR较N 组慢(P<0.05),K组产妇术中牵拉反应的发生率较N 组低(P<0.05);K组产妇术后12 h的VAS评分较N 组低(P<0.05)。结论 剖宫产手术术前静脉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具有超前镇痛的作用,该药能减少术中不良刺激、抑制术中的牵拉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复合吗啡在开胸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I~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n=15);术前地基米松组(B组,n=15):术前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Omg;术后地塞米松组(C组,n=15):术后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0mg。3组患者术毕均硬膜外给予吗啡负荷剂量2.0mg后连接硬膜外镇痛泵。分别记录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记录术后48小时时镇痛泵剩余药液量和PCEA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B和C组术后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C组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术后48小时所剩余药液量显著少于B和C组(P〈0.05);A组镇痛期间PCEA按压次数显著多于B和C组(P〈0.05);B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吗啡用于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可以减少吗啡用量,而且有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胺酮联合布托啡诺防治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术中胃牵拉痛和寒战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硬膜外麻醉下接受剖宫产术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为硬膜外阻滞手术开始前静脉给予0.4mg/kg氯胺酮,胎儿娩出即刻,静滴布托啡诺15/zg/kg,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镇静药物,观察术中产妇生命体征的变化,胎儿娩出及探查关腹时胃牵拉痛的VAS评分,RSS镇静评分和出现Wrench寒战分级的情况。结果胎儿娩出及探查关腹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压,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及探查关腹时VAS评分明显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RSS镇静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术中Wrench寒战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布托啡诺应用于硬膜外剖宫产术中防治胃牵拉痛和寒战效果明显,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舒适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关哲  董淑皎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3):1430-1431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子宫复旧情况、术后泌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12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妇产科246例剖宫产产妇按术后自愿选择镇痛方式分成镇痛组和对照组,术后两组产妇随访72小时,观察各项指标。结果:镇痛组镇痛效果明显(P〈0.05),初乳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母乳喂养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阴道出血及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使用PCEA镇痛泵效果确切安全,促进乳汁分泌,有利于母乳喂养,产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泵速对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的剖宫产术病人,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并实行硬膜外术后镇痛,根据泵速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0.15%布比卡因+芬太尼0.4mg,100mil泵速2.1mil/h:B组:0.15%布比卡因+芬太尼0.4mg,168mil,泵速3.5mil/h:C组:0.15%布比卡因+芬太尼0.4mg,240mil,泵速5ml/h。观察病人术后6h、18h、24h、48h,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术中绝对平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段B、C两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术后24hB、C两组的阻滞节段数均大于A组(P〈0.05);三组病人术后镇痛的副作用,C组的下肢麻木发生率较A、B两组高(P〈0.05)。结论:泵速直接影响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3.5mil/h的泵速既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又不影响病人的下肢活动,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镇痛方式对剖宫产术后镇痛及泌乳素(PRL)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剖宫产术患者90例,年龄22~32岁。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罗哌卡因自控镇痛组(PCEA组)、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和对照组(C组)。3组患者均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手术结束后PCIA组静脉连接自控镇痛电子泵,药物使用舒芬太尼;PCEA组应用相同电子泵连接硬膜外导管,药物为0.125%罗哌卡因;对照组仅在需要时给予肌内注射哌替啶50mg。术后不同时间点对3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并测定术前,术后12、24、48h血浆PRL水平。记录初乳时间、肠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组患者术后12、24、48h的血浆PRL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PCIA组和PCEA组术后12、24、48h的血浆PRL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或P〈0.01);PCIA组和PCEA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1),PCIA组和PCE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EA组肠排气时间显著早于PCIA组和C组(P〈0.05),PCIA组和PCEA组初乳时间显著早于C组(P〈0.01)。结论PCIA及PCEA均可安全用于产科术后镇痛,增加PRL的分泌,有利于早期泌乳。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镇痛对产后泌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自控性镇痛对剖宫产产妇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自控性镇痛,术后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注入镇痛药液,对照组采用传统镇痛方法,观察两组产妇术后生命体征的变化、镇痛情况和泌乳情况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较对照组明显差异(P〈0.01);观察组术后泌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生命体征差异无明显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能促进早泌乳,增加乳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0.3%甲磺酸罗哌卡因混合、小剂量氯胺酮、舒芬太尼用于-8-q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及对产妇泌乳与肠胃排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自愿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妇60例为I组(甲磺酸罗哌卡因组),不愿意采用硬膜外术后镇痛按需肌注哌替啶60例为Ⅱ组(对照组)。I组术后连接恒速镇痛泵(2mL/h)持续注入0.3%的甲磺酸罗哌卡因、氯胺酮100mg、舒芬太尼50仙克,氟哌碇2.5mg复合液100mL;II组术后按需要肌注哌替啶(1mg/kg)镇痛。观察术后48h内的镇痛、镇静效果、运动阻滞程度及恶心呕吐、泌乳时间、肠排气时间。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及镇静评定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初乳时间和肠排气时间I组明显短于Ⅱ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3%甲磺酸罗哌卡因混合小剂量氯胺酮、舒芬太尼和氟哌啶对剖宫产术后镇痛和镇静效果良好,有利于产妇的泌乳与射乳,有利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单次小剂量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剖宫产的产妇120例,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依术后镇痛方法的不同,随机均分为3组。I组为舒芬太尼150μg、0.375%罗哌卡因5ml持续静脉自控镇痛;Ⅱ组为吗啡40μg/kg、0.375%罗哌卡因5ml;Ⅲ组为吗啡80μg/kg、0.375%罗哌卡因5ml。后两组采用单次硬膜外给药法。记录术后VAS和舒适评分(BCS),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产妇术后2、36、48hVAS和B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4hⅡ、Ⅲ组的VAS和BCS评分分别低于和高于I组(P〈0.05),Ⅱ、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不良反应明显较Ⅰ、Ⅱ组多(P〈0.05);Ⅱ组皮肤瘙痒发生率较I组高(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吗啡40ug/kg单次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完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术后镇痛对剖宫产妇泌乳及肠蠕动的影响分析及阶梯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与常规肌注哌替啶镇痛对产妇泌乳及肠蠕动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阶梯护理方案。方法:选择80例健康足月孕初产妇,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术毕随机分成镇痛组和对照组(各40例),镇痛组用持续硬膜外镇痛,对照组常规按需肌注哌替啶进行镇痛.观察镇痛镇静效果。泌乳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作为肠蠕动恢复的指标)。结果:镇痛组的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镇痛组泌乳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镇痛组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患者对持续硬膜外镇痛十分满意(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PCEA能促进产妇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促进胃肠功能早恢复,有利产妇康复,并为阶梯护理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探讨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镇痛泵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将300例剖宫产产妇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应用镇痛泵镇痛,对照组150例采用肌内注射度冷丁镇痛,术后2—48h观察产妇疼痛反应、首次哺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艄化道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24h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术后开奶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应用镇痛泵镇痛可以有效地解除产妇的疼痛,可使产妇早活动、早哺乳,不增加消化道的反应,有利于肠蠕动的恢复。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提高产妇生活质量,促进产后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观察硬膜外吗啡和小剂量纳洛酮在妇科手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②方法 ASAⅠ、Ⅱ级60例全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吗啡+纳洛酮组(MN),吗啡组(M),每组30例。MN组:吗啡3mg+纳洛酮0.4mg+地塞米松10mg+1%罗哌卡因20ml;M组:吗啡3mg+地塞米松10mg+1%罗哌卡因20mL;均以生理盐水配置150mL泵内,关腹膜时硬膜外腔给予负荷量吗啡2mg+生理盐水至10m1.后连接PCA(江苏杨州市华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镇痛泵进行自控镇痛(PCA),术后2、6、12、24、46小时行VAS评分,并对有效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③结果 MN组术后12小时内VAS评分低于M组(P〈0.05);MN组PcA按压次数少于M组(P〈0.05)。④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可增强吗啡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及释放有关,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是一种较好的镇痛选择。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镇痛对剖宫产产妇泌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90例,采用术后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注入镇痛药液(100ml复合液中含芬太尼100ug,氟哌利多2.5mg,0.75%布比卡因20ml)。对照组90例,术后疼痛时给予肌注哌替啶。结果观察组产妇较对照组泌乳时间早24h。哺乳次数多(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更有利于产妇泌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镇痛效果和早期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I组)、静脉镇痛组(Ⅱ组)和肌注镇痛组(Ⅲ组)各30例。观察术后12、24、48hVAS评分、泌乳情况及血浆泌乳素(PRL)水平等。结果Ⅰ组和Ⅱ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Ⅲ组(P〈0.05),术后24、48hPRL水平也明显高于C组(P〈0.05);早接触、早吮吸率、按需哺乳和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高于Ⅲ组(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或静脉镇痛效果优于哌替啶肌肉注射,可提高血浆泌乳素水平,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产妇及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月进行剖宫产的8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组)400例和对照组(杜非合剂镇痛组)400例,将两组产妇的术后不同时段VAS评分、QOL评分及血清泌乳素、CRP、IL-8及IL-6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术后6h、12h及24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泌乳素高于对照组.血清CRP、IL-8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产妇机体及血清泌乳素水平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给药在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单胎、足月妊娠、母婴健康,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三组,各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Ⅰ组在注入试验量5min测试麻醉平面确实后经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0.5mg/kg,Ⅱ组在切皮前1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5mg/kg,Ⅲ组不给氯胺酮。术中常规监测SBP、DBP、HR、SpO2、ECG。每组于切皮时(T1)、分离腹直肌时(T2)、胎儿娩出时(T3),分别对产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记录术中不良反应,胎儿娩出后1min和5min行Apgar评分。结果:三组患者从切皮至胎儿娩出期间SBP、DBP、HR、SpO2差异均无显著意义。Ⅰ组和Ⅱ组在T1、T2、T3时VAS、镇静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VAS均比Ⅲ组明显降低(P〈0.05),镇静评分均比Ⅲ组明显升高(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Apga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Ⅰ组有2例出现兴奋多语,Ⅱ组有5例出现兴奋多语;但症状均较轻能自行缓解。结论: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给药复合硬膜外麻醉,均能安全有效地增强剖宫产术中镇静、镇痛效果,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为剖宫产术中硬膜外麻醉比较安全有效的辅助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160例行剖宫产术的初产妇根据经济状况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实验组采用镇痛泵进行镇痛;对照组在主诉剧痛时给予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1次。观察两组产妇术后早吸吮、奶胀及术后第7天母乳喂养和新生儿体重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纯母乳喂养率、新生儿体重回复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好,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新生儿体重回复率。  相似文献   

18.
郑剑秋 《广西医学》2006,28(10):1528-1530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病人硬膜外连续注射罗哌卡因与吗啡对泌乳素的影响。方法60例健康足月初产妇,择期在联合椎管内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术毕随机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各30例:镇痛组行硬膜外镇痛,注入0.075%罗哌卡因和0.009%吗啡复合液(2ml/h)持续48h镇痛;对照组术毕拔出硬膜外导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泌乳素(PRL),视觉模拟评分(VAS)估计镇痛效果。结果镇痛组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镇痛组术后PRL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24~48h镇痛组PRL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镇痛组初乳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1),镇痛组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术后生命征平稳,无恶心、呕吐、头痛、肢体麻木发生。结论剖宫产术后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持续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安全,能促进PRL分泌,初乳时间提前,加快肠蠕动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及对产妇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健康足月产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术毕随机分为两组:镇痛组和对照组。镇痛组为硬膜外持续输注吗啡与布比卡因混合液镇痛;对照组为病房常规哌替啶肌注组。观察镇痛效果(VRS评分)、不良反应、肛门排气时间、宫底高度变化和阴道出血量,调查患者满意率。结果镇痛组术后VRS评分和满意率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仅镇痛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肛门排气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48小时内产妇的阴道出血量和宫底高度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安全有效,不影响产妇恢复,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膜外联合应用小剂量吗啡与芬太尼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剖宫产手术的临产妇300例,随机分为M、MF及F三组,每组100例。所有产妇均于L2~3间隙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结束前5min注入布比卡因15mg+吗啡1mg配成5mL为负荷量,然后接上一次性微量镇痛泵,M组镇痛液:布比卡因150mg+吗啡4mg+生理盐水配成100mL;MF组镇痛液:布比卡因150mg+吗啡2mg+芬太尼0.2mg+生理盐水配成100mL;F组镇痛液:布比卡因150mg+芬太尼0.4mg+生理盐水配成100mL。三组镇痛泵输注模式相同:背景量2.0mL/h,自控镇痛量0.5mL,锁定时间15min。比较三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及肠功能。结果:三组镇痛效果满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首次肛门排气时间M组明显延迟(P〈0.05或P〈0.01),MF组、F组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吗啡与芬太尼的硬膜外联合应用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且不影响术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