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合并角膜规则散光1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7例(158眼)分为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Toric组69例(92眼)联合植入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对照组48例(66眼)联合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觉症状、视力、全眼散光、客观视觉质量等指标。结果平均随访15.2月。术后3个月时,Toric组的全眼散光(0.65±0.38)D明显小于对照组(1.84±0.46)D,Toric组的裸眼视力(0.80±0.23)明显高于对照组(0.59±0.14),Toric组对比敏感度、MTF cut off值、100%对比度下视力、20%对比度下视力及患者主观视觉质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Toric组在末次随访时人工晶状体旋转(7.1±4.2)°。结论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可以为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主观、客观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普宁华侨医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将其中34例归为对照组(超声乳化吸出),余下34例归为观察组(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视力水平、角膜散光度,术后的视觉质量分值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7 d,两组视力水平及角膜散光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观察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夜间读物、看电视、精细操作和阅读书写方面的视觉质量分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角膜水肿、暂时性眼压过高、后囊混浊以及前房反应等并发症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疗效理想,能提升患者的视力水平,降低其角膜散光度,改善其视觉质量,减少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超声乳化治疗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及泪膜稳定性。方法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A、B组,各40例(40眼)。A组采用常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B组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术后l周及3个月复查角膜地形图并观察泪膜改变情况。结果角膜垂直散光失量J0和水平散光失量P,A组术前与术后1周相比,P<0.01,与术后3个月相比,P>0.01;B组术前与术后l周和3个月相比,P均<0.01。两组术后1周泪膜破裂时间(BUT)明显缩短,与术前相比,P均<0.05,但B组BUT较A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3个月,两组BUT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1)。结论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I0L植入术可以部分矫正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并可以较早稳定泪膜,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术后激光光凝治疗老年白内障伴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凹视网膜厚度、眼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老年白内障伴DME患者72例,根据随机对照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对照组均行标准化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手术,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手术后1 w予以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视力提高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眼压降低、视力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MT、眼压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视力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术后激光光凝治疗老年白内障伴DME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倩  郭涛  刘影  王方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4):218-220,227
目的观察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IOL)后视力、矫正散光的有效性及稳定性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术前带有角膜散光(大于1.2D,小于3.0D),年龄61~75岁,平均(67.5土7.5)岁,晶状体混浊Ⅱ~Ⅳ级的的白内障患者20例(25只眼)为研究对象,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Toric IOL(T3-T5),术后第1d、1w、1m、及3m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复查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观察人工晶体轴向的位置,散瞳通过裂隙灯观察人工晶体标记线与角膜缘标记位置的方法确定人工晶体转动度数。结果术后第1d、1w、1m、3m裸眼视力为0.67±0.15、0.635=0.21、0.64±0.17、0.64土0.19,最佳校正视力分别为0.72±0.23、0.71±0.30、0.74±0.16、0.73±0.20,平均存在散光分别为(0.78±0.35)D、(0.82±0.37)D、(0.81±0.28)D、(0.77±0.33)D,散瞳查AcrySofToric IOL平均轴位偏转为(3.72±1.41)度、(3.63±1.61)度、(3.66±1.53)度、(3.75±1.45)度,各个时间段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及轴位旋转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结论对于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Toric IOL能有效的提高视力、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而且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2年12月至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74例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模式分为对照组(37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与观察组(37例,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角膜散光度、视力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后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司晓华  陈香兰 《山东医药》2008,48(6):104-105
88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B组实施现代囊外摘除术(EcCE)联合IOL植入术,观察两组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结果显示,A组视力>0.5者47眼(88.7%),B组视力>0.5者35眼(66.0%),两组相比,P<0.05.A组术后虹膜损伤、后囊破裂和角膜水肿发生率分别为7.5%(4眼)、1.9%(1眼)和15.1%(8眼),B组分别为18.9%(10眼)、9.4%(5眼)和28.3%(15眼),两组相比,P均<0.05;两组术后后囊膜浑浊发生率无差异(P>0.05).认为糖尿病性白内障实施PHACO手术联合IOL植入术,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好、反应小.  相似文献   

8.
<正>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目前,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最主要的方法[1]。随着医疗设备的改进及手术水平的提高,白内障手术已从过去的单纯复明演变为追求术后视觉质量的屈光手术高度,中高度散光是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主要原因[2]。因此,可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同时,根据患者角膜散光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角膜切口,达到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作用,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本研究重点评价了不同的角膜切口对术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在治疗老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方法老龄白内障患者资料共3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各152例和对照组各152例,其中观察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照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眼压、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眼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6、12、24 h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眼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w观察组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两组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于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相比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具有眼压升高缓慢、峰值低,术后视力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继人工晶体植入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继人工晶体植入两种手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其并发症进行比较。方法选择眼科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11例,年龄65~80岁。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患者102例,平均年龄(73.26±4.31)岁;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患者109例,平均年龄(72.58±3.21)岁;对两种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行两种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其视力水平、散光程度、角膜中央厚度以及角膜内皮水肿程度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术后1个月的随访,术后裸眼视力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散光程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内皮水肿程度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继人工晶体植入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继人工晶体植入两种手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两种手术具有创伤小、疗程短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175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照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围术期2、6、12、24、48 h眼压变化、术后1 w、1个月、3个月视力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6、12、24 h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视力改变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w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两组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角膜水肿、瞳孔变化、虹膜损伤、前房积水以及后囊破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具有围术期眼压升高慢、术后视力恢复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孟杨  陈经伟  汤诚  宫蔷 《山东医药》2011,51(46):98-9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48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并以采用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40例同类患者为对照(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P均〉0.05。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恢复良好,总有效率近似(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角膜平均散光度与术前比较无变化,对照组术后平均散光度明显高于术前及观察组术后(P〈0.05或〈0.01)。结论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均好,但前一术式对患者的散光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位置超声乳化术对老年白内障病人眼压、视力恢复情况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白内障病人100例,按照手术切口位置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手术切口处为角膜,观察组手术切口处为角巩膜缘。比较2组病人手术前后眼压、矫正视力及散光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2组病人泪液中IL-6、TNF-α的水平。结果术后24 h,2组病人眼压均显著升高,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 05);手术后48 h,2组病人眼压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手术后7、14 d,2组病人矫正视力均逐渐好转,散光程度有所增加,且观察组的矫正视力及散光程度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手术后7、14 d,2组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对照组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超声乳化术中角巩膜缘切口的应用价值更高,可促进病人术后视力提高并减少手术造成的术后散光程度,有助于降低病人术后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为提高术后效果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62眼)糖尿病性白内障与同时期52例(60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分析与比较。结果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多,但经术后积极正确处理均能得到控制,视力恢复满意。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关于预见性护理对高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效果分析。方法以2017年10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50例高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作为该文观察组,另选50例作为该文对照组,均采用白内障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分别采用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评价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改善率,观察组为92.00%(46/50),对照组为78.00%(39/5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3/50),其中眼压升高、角膜水肿和感染患者各1例,对照组为18.00%(9/50),眼压升高患者3例,角膜水肿患者4例,感染患者2例(P<0.05)。结论对高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通过预见性护理进行指导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视力改善优良率,同时可以降低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硬核白内障在3.5mm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视力恢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106例Ⅳ级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不同术式的2组:超声乳化组和3.5mm切口手法碎核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角膜水肿程度。结果 2组患者术后1d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3月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3级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组在术后1周及术后3月的散光值与术前比较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探讨的2种手术方式,硬核白内障均可以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人数均等的两组,其中对照组用现代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后视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视力0.5有88%,对照组视力0.5有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效果显著,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比较好,且术后并发症少,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应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4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2例。实验组实施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共同治疗,对照组应用小梁切除术单独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视力水平、平均眼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平均视力、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视力均明显提高、平均眼压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改善情况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应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视力改善效果佳,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方式,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和前房深度的变化,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 04%vs 75. 41%;χ2=5. 691,P=0. 017)。观察组术后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前房深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后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者术后各出现1例角膜水肿和1例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9,P=0. 924)。两组均未发生后囊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运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老年患者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眼压、视力有明显改善作用,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费志刚  李红  肖启国  王智  罗洁 《山东医药》2009,49(42):40-41
目的比较透明角膜切口和改良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将75例(81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A组36例(40眼)采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B组39例(41眼)采用上方改良角巩膜缘切口。结果B组术后视力高于A组(P〈0.05)、角膜散光小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相近。结论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采用改良角巩膜缘切口的效果优于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