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3D-Slicer辅助定位大面积脑梗死病人去骨瓣减压范围对老年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2020年100例未经3D-Slicer治疗病人作为对照组,50组行3D-Slicer治疗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3D-Slicer辅助定位。观察脑中线结构移位情况,对2组病人短期预后质量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颅内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受累范围、GCS评分、脑中线位移和治疗方案是影响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治疗病人预后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3D-Slicer辅助定位大面积脑梗死病人去骨瓣减压范围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预后质量,且年龄、受累范围、GCS评分、脑中线位移和治疗方案是病人预后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的相关因素,为减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死亡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结局将其分为死亡组45例、存活组55例,对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年龄、术前脑疝发生情况、术前NIHSS评分、术前GCS评分、发病-就诊间隔时间、梗死病灶≥MCA分布区、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是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较高,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施行相应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背景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而不尽相同。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和西安市中医医院2015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260例,根据随访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15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0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预后不良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肺炎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4~13分及≥14分者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率、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率、有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发生率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47,95%CI(1.10,6.18)〕、肺炎〔OR=3.28,95%CI(1.17,9.22)〕、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8.36,95%CI(4.93,72.74)〕及白细胞计数升高〔OR=1.12,95%CI(1.02,1.30)〕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肺炎、入院时NIHSS评分高及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及早识别、筛查高危人群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预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首发或无明显遗留症状的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370例,依据发病前是否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他汀预治疗组(他汀组)132例和非他汀组238例,比较2组患者血管病危险因素、脑梗死严重程度、发病后2周的预后良好比例、死亡比例及并发症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与脑梗死早期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他汀组患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外周血管疾病、颅内外血管狭窄、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非他汀组(P<0.01)。2组患者高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并发症及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早期预后与服用他汀类药物相关(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预治疗能够改善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及相关血清学指标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治疗24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情况作为早期疗效评价标准,观察组(有效组,治疗前后NIHSS减少≥4分)34例,对照组(无效组,治疗前后NIHSS减少4分)44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早期溶栓治疗情况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研究不同预后结局患者血清总胆红素、Beclin-1蛋白、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既往脑卒中史、心房颤动发生率、发病至溶栓时间、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出现心房颤动、LDL-C异常升高、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的显著危险因素(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Beclin-1蛋白、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hs-CPR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出现心房颤动、LDL-C异常升高、发病至溶栓时间延长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的危险因素,治疗后患者Beclin-1蛋白、尿酸,hs-CPR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可为患者预后情况的监测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2月—2016年6月恩施市巴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00例,以发病24 h内行去大骨瓣减压术者为早期治疗组(n=31),以发病24 h后行去大骨瓣减压术者为延迟治疗组(n=34),以未行大骨瓣减压术、仅接受保守治疗者为保守治疗组(n=35)。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存活率、语言功能恢复率、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率。结果随访6个月,早期治疗组患者存活率、语言功能恢复率、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率高于延迟治疗组、保守治疗组,延迟治疗组患者存活率、语言功能恢复率、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率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术能有效促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20例该院诊断为脑梗死但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采用回顾性方法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并随访3个月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20例(16.7%)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转化。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患者心房颤动、脑白质病变、抗凝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入院收缩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均高于未出血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心房颤动,存在脑白质病变,进行抗凝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未出血组与出血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90.0%,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既往心房颤动,存在脑白质病变,进行抗凝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是未溶栓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出血性转化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后颅脑创伤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5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收治的颅脑创伤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1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及高压氧治疗。通过查阅病历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治疗前脑梗死体积、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去骨瓣减压术类型、急性期强化高压氧治疗情况、高压氧治疗开始时间及高压氧治疗疗程;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不同预后患者性别、去骨瓣减压术类型及急性期行强化高压氧治疗者所占比例、高压氧治疗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患者年龄、治疗前脑梗死体积、治疗前NHISS评分、治疗前GOS评分、高压氧治疗开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压氧治疗前脑梗死体积、高压氧治疗开始时间是高压氧治疗后颅脑创伤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高压氧治疗前脑梗死体积大的颅脑创伤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高压氧治疗后预后较差,高压氧治疗的最佳开始时间为发病后24 h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A组(NIHSS评分≥5分,n=44)与B组(NIHSS评分5分,n=46);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n=41)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n=49)。比较A组与B组患者血清CHE水平,血清CHE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资料,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患者血清CHE水平低于B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HE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436,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空腹血糖(FPG)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CHE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99,95%CI(1.66,2.39)]、NIHSS评分[OR=3.77,95%CI(2.59,5.48)]、FPG[OR=3.01,95%CI(1.99,4.54)]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的危险因素,血清CHE水平[OR=0.92,95%CI(0.88,0.96)]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清CHE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年龄、NIHSS评分、FPG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的危险因素,血清CHE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志强  王彦阔  万东升 《内科》2021,(1):40-42,8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行支架取栓术治疗的7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将患者分为未出血转化组(57例)和出血转化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对ACI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空腹血糖(FBG)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高NIHSS评分、高FBG水平、高LDL-C水平是ACI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高NIHSS评分以及高FBG、高LDL-C水平是ACI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改良大骨瓣减压与脑-硬膜-动脉-肌-血管连通术联合治疗的15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资料,根据病死率、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全部病例,术后3个月存活12例,其中功能转归良好4例;术后6个月存活11例,其中功能转归良好7例.结论 改良大骨瓣减压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可有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但需准确掌握手术时机、手术指征和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的血清RBP4水平与其早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8例,按入院时的血清RBP4水平,分为RBP4升高组118例,RBP4正常组15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当时以及出院(或住院2周)时NIHSS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发生进展性卒中和死亡的例数.以两次NIHSS评分差值>4分为预后良好,NIHSS评分差值<4分为预后不良.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变化,以及发生进展性卒中和死亡的例数.结果 (1)RBP4正常组,早期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RBP4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BP4升高组,发生进展性卒中的例数高于RBP4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早期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RBP4可以作为评判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冠心病SYNTAX评分与超声指导的脑梗死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神经内科就诊并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532例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或MRI影像结果,将患者分为新发脑梗死组(n=338)和非脑梗死组(n=194).将冠状动脉SYNTAX评分按国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脱水降颅压、降低血黏度、清除自由基、神经营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静脉输注,每天2次,连用14d;低分子肝素钠5 000I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14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NIHSS、NDS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高龄脑梗死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5例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后是否并发肺炎将患者分为肺炎组(n=41)和非肺炎组(n=23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龄脑梗死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肺炎组患者年龄、10年吸烟史、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肌梗死、慢性肺部疾病、脑卒中史、吞咽障碍、意识障碍、呕吐、留置胃管、气管侵入性操作、呼吸机辅助呼吸、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脑干或小脑梗死的比率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后NIHSS评分、1个月及3个月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吸烟史(OR=3.432,95%CI 1.170~10.065)、慢性肺部疾病(OR=15.580,95%CI 2.744~88.461)、吞咽障碍(OR=2.757,95%CI 1.319~5.760)、脑干或小脑梗死(OR=2.036,95%CI 1.282~3.233)及高NIHSS评分(OR=1.328,95%CI 1.231~1.434)均是高龄脑梗死并发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高龄脑梗死并发肺炎患者中,应重点关注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吞咽障碍、脑干或小脑梗死及高NIHSS评分等因素,以减少梗死患者并发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miRNA)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及其与90天预后的相关性,为miRNA在脑梗死诊断和治疗上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12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同期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miR-181c和miR-128b表达水平,并分析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根据90天随访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对影响90天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发生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miR-181c和miR-128b水平呈正相关(r=0.867,P=0.005;r=0.885,P=0.002);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的比例和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血清miR-181c、miR-128b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清miR-181c、miR-128b水平均与脑梗死患者90天预后存在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糖尿病、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与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两者表达水平以及NIHSS评分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天预后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MMCI)患者出现致死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2年8月—2011年1月137例MM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患者是否发生脑疝,分为脑疝组48例、非脑疝组89例。对可能影响脑水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出院时死亡46例,脑疝组36例,非脑疝组10例。存活的91例患者,均遗留肢体瘫痪。①单因素分析显示,脑疝组心房颤动、凝视、吸烟、收缩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非脑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疝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非脑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3.391,95%CI:1.339~30.505)、GCS评分(OR:0.684,95%C1:0.554—0.844)、收缩压水平(OR=1.027,95%C1:1.006~1.049)与脑疝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合并心房颤动的MMCI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脑水肿导致脑疝。吸烟、GCS评分、收缩压水平可能是MMCI患者出现脑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最佳方法。方法大面积脑梗死病人60例。均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甘露醇、罗氏芬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9d加用针刺(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委中等穴,并合用头针和体针)治疗10d(每日1次),以神经功能缺指评分法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手术病死率为20%;术后采用针刺法能明显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3.3%(P〈0.05)。结论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能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病死率。采用手术和针刺配合西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