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改变。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发色底物法 ,对 5 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组 )、30例非恶性肿瘤者 (对照组 )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止物 (PAI 1)和D 二聚体 (D D)含量及t PA和PAI 1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肿瘤组血浆t PA含量与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AI 1活性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D D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浆纤溶系统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有明显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展相关 ,进一步研究纤溶系统与妇科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变化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干预影响。方法测定7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PAI-1的水平,与健康成年人43人作对照;并观察经ACEI治疗8周后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78例患者血浆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予以ACEI(福辛普利)10~20mg/d治疗8周后,ACEI治疗组患者PAI-1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外基质(ECM)的转化受到抑制;ACEI治疗可降低PAI-1水平,促进ECM的转归,延缓肾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3.
脑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是t -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PAI - 1)相互制约以维持正常血浆纤溶活性 ,PAI- 1水平及活性的变化对血循环中纤溶活性变化起重要作用 ,是脑血栓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章概述了PAI- 1的结构、分布、活性及其表达 ,以及PAI- 1水平同脑血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1 4 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 48例血瘀型、5 2例非血瘀型冠心病 (CHD)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 ,对其血浆GMP—1 4 0含量、t—PA、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CHD血瘀证患者血浆GMP—1 4 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CHD患者血瘀证PAI—1活性明显升高 ,t—PA活性明显降低 ,与非血瘀组和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 ,进一步分析表明 ,t—PA/PAI—1比值各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1 ) ,以血瘀证组最低。结论GMP—1 4 0、t—PA、PAI—1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 ( PAI- 1 )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 ELISA法测定 4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血浆中 u- PA、u-PAR和 PAI- 1含量。结果 :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的血浆 u- PA、u- PAR和 PAI- 1含量均显著升高 ;肿瘤组中 ,中、晚期组 u- PA显著高于早期组 ,已转移组 u- PA、u- PAR和 PAI- 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 u- PA、u- PAR和 PAI- 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6.
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抗凝与纤溶障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实验性血瘀证兔模型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与纤溶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复制去甲肾上腺素与牛血清白蛋白诱导的血瘀证兔模型 ,分离其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 ,检测模型动物体内血浆及体外细胞液中抗凝血酶Ⅲ (AT -Ⅲ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等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 ,血瘀证组兔血浆t-PA和AT -Ⅲ的活性降低 (P <0 .0 1) ,PAI的活性升高 (P <0 .0 1) ;血瘀证组原代培养液中的t -PA活性较正常组降低 (P <0 .0 5) ,PAI活性升高 (P <0 .0 5) ;血瘀证组传代培养液中t-PA、PAI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与纤溶功能障碍在血瘀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 4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 PA及PAI 1水平 ;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 PA与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2 (P <0 .0 1)和 0 .4 2 9(P <0 .0 5 ) ;脑脊液与血液中t PA含量也呈正相关 ,r =0 .348(P <0 .0 5 )。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 PA及PAI 1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外周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水平,探讨其与肥胖及胰岛索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PCOS组分为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并比较PCOS组与对照组、PCOS肥胖组与非肥胖组之间的血浆PAI-1及血清t-PA、uPA水平的差异,测定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以稳态模型(Homa Model)公式评估胰岛素抵抗(IR).结果 PCO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睾酮(T)、空腹血糖、HOMA指数及PAI-1含量均显著升高,t-PA含量下降(P<0.05).其中,PCOS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相比,HOMA指数及PAI-1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相关性分析中,PAI-1与HOMA指数、BMI均呈明显正相关(P<0.0001);HOMA指数与BMI之间也明显正相关;t-PA、HOMA指数之间相关性显著(P<0.0001).结论 PAI-1升高可能是高胰岛素血症等代谢紊乱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桥梁,PAI-1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评价指标之一.抗PAI-1的研究可能提供一个新的治疗PCOS胰岛素抵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GMP- 14 0及纤溶活性的改变。方法 :选择 30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 ,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含量及血浆组织型酶原激活物 (t- PA)、t- PA抑制物 (PAI)活性。结果 :高脂血症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浆 TC、TG、L DL - C明显增高 (P均 <0 .0 1) ,HDL - C下降 (P<0 .0 1)。GMP- 14 0含量、PAI活性明显升高 (P均 <0 .0 1) ,t- PA活性降低 (P<0 .0 1)。PAI- 1活性与 TG呈正相关 (r=0 .4 6 ,P<0 .0 5 )。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活性明显增加 ,GMP- 14 0水平升高 ;纤溶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酶 活性 (AT- :α)、纤维蛋白原 (Fb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α)及其抑制物活性(PAI- 1:α)在脑梗死和糖尿病伴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 4 0例脑梗死和 5 2例糖尿病患者血浆 AT- 、t- PA、PAI- 1的活性及 Fbg含量进行测定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及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 AT- :α、t- PA:α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Fbg、PAI- 1: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 t- PA:α水平显著降低 ,Fbg,PAI- 1: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抗凝及纤溶活性的变化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尿激酶原(pro-UK)和尿激酶(UK)干预犬脑栓塞后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的变化,及其与溶栓效果的关系。方法自体动脉血凝固制备栓子,使用介入方法建立犬脑栓塞模型。栓塞2h后,分别用pro-UK和UK溶栓,分为A、B 2组,造影观察血管开通情况;实验前(0 h)、治疗后2h和3h时u-PA和u-PAR的变化。结果犬脑栓塞后2 h给予不同溶栓药处理,2 h后造影证实:A组6只中血管开通5只,B组6只中血管开通2只;A组溶栓后2h、3h血浆u-PA值比溶栓前(0h)升高(P<0.01),且2 h比3 h时u-PA值高(P<0.01);B组溶栓后2h、3h与0h时比较u-PA值无明显变化(P>0.05)。2组间2h、3h时u-P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和2组内不同时间点血浆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u-P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犬脑栓塞溶栓后纤溶系统的变化,血管开通比例较高,血浆u-PA增高明显。血浆u-PAR在pro-UK、UK溶栓后变化不大,与犬血管开通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12.
狼疮性肾炎中u—PA和PAI—1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寅峰  张志刚  高山 《上海医学》2001,24(3):169-172,T003
目的了解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Ⅰ型抑制因子(PAI-1)在狼疮性肾炎(LN)肾小球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50例不同类型的LN和10例原发性肾小球轻微病变的肾活检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图象分析法比较观察了u-PA和PAI-1在肾小球的表达强度,并与肾小球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和Ⅳ型胶原染色强度作相关分析。结果u-PA和PAI-1在各型LN病变肾小球中的表达,均比肾小球轻微病变明显增强(P<0.05或<0.01),并以LN-IV型为最明显。PAI-1的染色反应强于同组的u-PA,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肾小球u-PA和PAI-1的表达均与PCNA阳性细胞核数呈正相关(P<0-05)。而且PAI-1的表达还与肾小球内IV型胶原沉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中u-PA和PAI-1的异常表达与肾小球的病变程度和病理类型相关,并可能是影响狼疮性肾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情况。方法:正常对照组35例,子宫肌瘤组18例,恶性肿瘤组86例,其中肺癌19例,食管癌19例,胃癌22例,结直肠癌2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的血浆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种恶性肿瘤术前组织因子(T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的血浆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恶性肿瘤组TF、TAT、u-PAR及PAP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子宫肌瘤组术前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激活状态。TF、TAT、u-PA、u-PAR及PAP可以作为良、恶性肿瘤鉴别的辅助指标,u-PA、u-PAR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u- PA及 su PAR的浓度变化。结果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进展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期 MM患者 ( P <0 .0 1) ,而稳定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6例 MM患者化疗后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低于化疗前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 ( P<0 .0 5)。骨髓涂片瘤细胞比例 >2 0 %的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高于瘤细胞比例≤ 2 0 % M M患者 ( P<0 .0 5;P<0 .0 1)。M M患者血浆 u- PA及su PA R水平均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球蛋白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升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分期、判断疗效、了解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尿激酶原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PAECs)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重组尿激酶原0或150 IU/mL与人肺动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8 h,收集培养上清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含量;将重组尿激酶原(0~150 IU/mL)分别与HPAECs共同孵育(0~24 h),提取细胞总RNA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细胞培养上清ELISA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尿激酶原150 IU/mL组细胞培养液中u-PAR的含量显著增加〔(0.51±0.04)μg/Lvs(0.58±0.05)μg/L,P=0.005;〕PAI-1的含量显著下降〔(66.75±7.92)μg/Lvs(53.38±12.18)μg/L,P=0.009〕。RT-PCR结果表明,HPAECs与重组尿激酶原150 IU/mL共同培养后0 h、4 h、8 h、12 h和24 h 5个时间点u-PA条带与GAPDH条带平均光密度之比分别为(0.34±0.11)、(0.51±0.12)、(0.58±0.12)、(0.50±0.18)和(0.35±0.10)。其中8 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h组与24 h相比P=0.053。结论重组尿激酶原能够明显促进HPAECs释放u-PAR并显著抑制PAI-1的表达和释放。重组尿激酶原能够呈时间依赖性提高u-PA mRNA在HPAECs的表达。重组尿激酶原直接影响人肺动脉内皮细胞u-PA系统的表达,该作用可能是增强药物本身溶栓疗效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Wang SG  Chen CH  Li DJ  Li K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9):1642-1644
目的 研究层粘连蛋白受体 (LNR)反义寡核苷酸硫代修饰片段 (AS OD)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酶 (u PA)基因表达的调节。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分析浓度 12 μmol/L的LNRAS OD在作用 4 8h后对QBC939细胞u PA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LNRAS OD能明显抑制人胆管癌细胞表达u PA ,与正常对照相比 ,其u PAmRNA水平下降了 30 0 % (P <0 0 5 )。结论 胆管癌细胞u PA基因表达水平与层粘连蛋白受体的表达水平明显相关 ,抑制层粘连蛋白受体的表达能够使胆管癌细胞u PA基因表达下降 ,提示层粘连蛋白受体在介导胆管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u-PA和MMP-9的mRNA及蛋白表达,7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肝癌组织中u-PA和MMP-9mRNA阳性率均为100%(45/45);其对应的癌旁组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4.44%(38/45)、28.57%(2/7)和86.67%(39/45)、57.14%(4/7);三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显示,u-PA和MMP-9在肝癌组中阳性率分别为75.56%(34/45)、66.67%(30/45),癌旁组分别为26.67%(12/45)、22.22%(10/45),对照组分别为28.57%(2/7)、14.29%(1/7),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在肝癌组织中u-PA、MMP-9的mRNA和蛋白的阳性率均与静脉癌栓形成、肝内外转移有关(P<0.01),与乙型肝炎、病理分级、血清AFP水平以及肿瘤直径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肝细胞癌中的u-PA和MMP-9mRNA及蛋白的高表达与肝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检测u-PA和MMP-9有助于判断肝细胞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王宁菊  陈耀平 《医学争鸣》2009,(14):1339-1341
目的:探讨Hcy是否影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表达uPA、uPAR和PAI-1。方法:采用不同浓度Hcy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进行短期(4h)培养后,粉碎细胞,ELISA法检测其uPA,uPAR和PAI-1的表达.结果:Hcy诱导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表达uPA,uPAR,而抑制MNC表达PAI-1,并且呈剂量依赖性,Hcy浓度为0,12.5,25,50,100μmol/L时,uPA分别为47.00±21.26,57.70±26.72,72.38±38.64,83.33±42.74,94.83±44.47ng/L;uPAR分别为1299.3±291.7,1447.2±408.8,1607.6±467.0,1731.3±521.1,1815.3±522.3ng/L;PAI-1分别为52.5±20.7,41.6±21.9,35.4±17.9,32.6±18.3,28.7±16.2μg/L。结论:Hcy可以影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NC表达uPA,uPAR和PAI-1,可能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胃癌组织中uPAR折表达,观察其与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59例中uPAR阳性28例;在乳头状、管状腺癌和粘液腺癌中uPAR阳性率较高,而在低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中阳性率较低(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uPAR阳性率为60.5%(23/3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23.8%(5/21)(P<0.01);uPAR在早期胃癌阳性率为12.5%(1/8),侵及肌层组阳性率为38%(6/16),侵犯全层组阳性率为60%(21/35),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uPAR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也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脑脊液中t-PA、PA1-1的测定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比较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24h、3d、1周、2周、3周及5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的t—PA、PAI-1水平。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在各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CS(3~5分)组瞄脊液及血清中此两项指标在伤后各阶段明显高于GCS(6~8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良好组(n=28例)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伤后各阶段均明显低于预后恶劣组(n=2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t-PA、PAI-1的变化可以反映脑实质损伤的严重程度,同时与预后呈负相关。通过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