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北一二排西部上返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区块为一套陆相河流~三角洲碎屑岩沉积,由于二类油层渗透率、孔喉半径、有效厚度分布相对于主力油层均匀,适宜采用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较大的中分子量聚合物驱油,可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经室内岩心模拟实验,采用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为23的中分子量聚合物进行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相对普通中分子量聚合物可以多提高采收率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宽分子聚合物驱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辉 《石油仪器》2007,21(2):65-67
大庆油田北一二排西部区块萨尔图Ⅱ、Ⅲ油层组为一套陆相河流-三角洲砂岩沉积,由于油层渗透率、孔喉半径、有效厚度分布相对于主力油层范围大、数值低,开发过程中划分为二类油层开发。数值模拟及岩心实验表明,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适宜采用宽分子量聚合物驱油,可以获得更好的聚合物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已大规模推广应用13 a,在油田后备潜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展了大庆油田首个上返二类油层工业化聚合物驱油试验.北一二排西部上返聚合物驱为一套陆相河流三角洲碎屑岩沉积,由于储层发育的地质因素差异使得二类油层适合的聚合物驱油相对分子质量有别于主力油层.通过渗透率、孔喉半径、控制程度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关系研究,认为二类油层适合中分子聚合物驱油.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已大规模推广应用13a,在油田后备潜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展了大庆油田首个上返二类油层工业化聚合物驱油试验。北一二排西部上返聚合物驱为一套陆相河流-三角洲碎屑岩沉积,由于储层发育的地质因素差异使得二类油层适合的聚合物驱油相对分子质量有别于主力油层。通过渗透率、孔喉半径、控制程度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关系研究,认为二类油层适合中分子聚合物驱油。  相似文献   

5.
喇嘛甸油田北北块的二类油层将成为接替主力油层的挖潜对象。针对清水紧张,污水相对过剩的问题,开展了采用污水稀释高分子量聚合物注入二类油层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对清水稀释的1200万中分子聚合物与污水稀释的2500万高分子聚合物综合比较认为:污水稀释的2500万分子量的聚合物能够注入渗透率为100×10-3μm2以上的油层;采用污水稀释的2500万分子量聚合物的驱油效果不低于清水中分子量的聚合物,并且段塞交替注入方式的驱油效果略好于单一段塞的注入方式。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驱油用聚合物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地层条件,以丙烯酰胺、少量疏水单体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AMC12)为原料,采用胶束水溶液共聚合方法合成了抗盐聚合物KP,研究了甲酸钠对KP分子量的影响以及表面活性剂TritonX-103对其水溶性的影响,进一步评价了KP的抗盐性能,并进行了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控制聚合物KP的分子量为1503×10^4左右,以大庆油田模拟矿化水(4030mg/L)配制聚合物浓度为1030mg,/L,聚合物KP的溶液黏度远高于HPAM(1503×10^4)的溶液黏度,与HPAM(3030×10^4)的相当,并具有很好的长期稳定性。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2%以上。因此,中等分子量抗盐聚合物KP在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试验效果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是在先导性试验成功后进行的三元驱扩大规模的矿场试验, 为分析试验区的试验效果,对试验区油层沉积特征、剩余油分布状况以及三元复合驱油机理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对象确定为河流相沉积为主的河道砂且有效渗透率不小于0.1 μm2、有效厚度不小于1.0 m的油层具有可观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通过采用"高浓度聚合物+三元体系"的注入方式,使油藏内驱替过程中残余油形成油墙,含水下降幅度大、稳定周期长,有效提高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已大规模推广应用13年,在油田后备潜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展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研究。北一二排西部上返聚合物驱为大庆油田首个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区块,由于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及井网因素导致了水驱阶段剖面不均匀吸水、储层水淹不均匀现象,形成了二类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于厚层顶部、差油层内部及井网控制不住部位的特点。认识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可以指导二类油层在聚合物驱油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9.
张晓华 《特种油气藏》2011,18(3):81-83,139
为研究在矿场聚合物驱中阻力系数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驱油效果的影响,以喇嘛甸油田北北块上返一区3-3号注入站为例,采用阻力系数法分析了该区的聚合物驱油效果,确定了大庆油田二类油层阶段视阻力系数的合理范围。此外,应用阶段视阻力系数与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关系曲线,并结合动、静态资料,优选出合理的调整措施,实现了聚合物注入井的个性化调整。该方法对油水井的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西块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油层厚度较小,渗透率较低,平面上发育规模小,非均质性明显增强,并且开发时间较短,所以自投产以来,对二类油层驱油指标的预测把握不准确.随着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规律,尤其是针对污水体系配制的聚合物驱油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开展了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二类油层与污水体系(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聚合物的配伍性,确定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不可及孔隙体积,并结合室内驱油实验和不同注采方式的研究综合评价了二类油层污水体系聚合物驱油效果及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污水体系的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较小,与二类油层的配伍性较好;污水体系只要聚合物驱参数选择合理适当,也同样能够有很高的采收率;综合考虑,推荐使用清水配制,污水稀释的中分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为1 500mg/L,注入段塞为0.6倍孔隙体积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原油性质及分布规律复杂,烃源岩纵、横向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非均质性强,具有斜坡带和西次凹多源供烃特征.将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进行了原油类型划分与油-源精细对比,梳理了原油分布与生烃次洼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原油以凝析油为主,含少量轻质油和正常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划分为...  相似文献   

12.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是中国主力油田增储稳产的主要对象,为了深入探究储层砂体分布特征,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采用密井网资料对65个时间单元沉积微相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该区物源供给充足和物源供给不充足2种情况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①萨葡高油层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具有岩性...  相似文献   

13.
双河油田437块Ⅱ1-2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挖潜难度越来越大,认识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依据.在油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油藏工程法及动态监测、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油藏工程法、动态监测等方法可以时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描述.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可对该区块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为典型的碎屑岩储层,以华庆地区长63油层组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动单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依据7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选取了储层流动单元流动指标和储集层品质指数,结合渗透率、孔隙度、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指数等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将长63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类。研究表明,Ⅰ类流动单元的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最好,但分布最少,Ⅱ、Ⅲ类流动单元较多,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依次变差,符合低孔、特低渗储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核磁共振技术在水驱油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直观地研究油藏的微观油水渗流特征,探索水驱油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找出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采用低磁场和高磁场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天然岩心水驱油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串联组合的平面非均质岩石出口端的剩余油饱和度明显高于入口端的剩余油饱和度,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中小喉道内;而完全得到水驱的岩石,其剩余油分布相对比较均匀,高含油孔隙度层与低含油孔隙度层内均有一定量的剩余油存在。其结论可直接指导实际油藏剩余油的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16.
萨北油田北二西区点坝内部侧积层定量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2b小层层内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散,难以挖潜.文中依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沉积环境,总结出该区点坝内部侧积层的坝面分布为水平斜列式,分布形态呈"缓一陡"模式.基于研究区的密井网资料,在点坝内部侧积层分布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经验公式、岩心及密井网剖面的方法,对点坝内部侧积层进行了定量表征,分析了各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原油特征、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储层物性等资料,对黄骅坳陷埕海斜坡古近系油气富集规律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埕海斜坡古近系发育沙一段和沙三段2套主力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油源条件充足;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为主;纵向上发育3个优质孔隙带,压差排烃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断...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油田实际需求,笔者运用仪器分析、物理模拟和油藏工程理论方法,开展了复配聚合物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子线团尺寸Dh及其分布和驱油效果实验研究,并对复配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由"超高分"、"高分"和"中分"等3种聚合物复配而成的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合物,随"超高分"聚合物所占比重增大,复配聚合物中分子线团尺寸Dh增大,视黏度增加。与"高分"聚合物相比较,复配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布变宽,抗盐性和抗剪切性增强。物理模拟表明,在聚合物溶液黏度相同条件下,复配聚合物驱增油效果好于"高分"聚合物驱。随复配聚合物中"超高分"聚合物所占比重增加,采收率增幅增加。  相似文献   

19.
梁家楼油田梁南为厚层、高渗透、正韵律油藏,经过多年开发,目前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为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应用开发测井、三维地震、动态监测等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油藏描述等技术,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的顶部以及水锥锥体之间。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结合水平井既可提液增油,又可控制底水锥进的优势,在该油田实施水平井挖掘剩余油潜力,在梁南设计实施水平井12口,通过优化设计水平井轨迹,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开发管理模式以及区块注采调配方案,取得单井初增油60.6t,综合含水10.5%的较好效果,区块采收率提高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