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简称ISDH)常规CT诊断较为困难,易于漏诊、误诊向延误治疗。增强扫描有助于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本文报道经手术证实的45例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其CT诊断特征表现有;(1)脑室系统向对侧移位,伴有侧脑沟消失和病侧蛛网膜下腔闭塞。(2)脑灰白质向内移位。(3)中线结构移位病侧脑室受压移位及对侧侧脑室的轻度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98例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搜集了我院1997年至2003年经手术证实的硬膜下血肿98例,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50例,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10例病人作增强扫描,88例为平扫。结果:早期(通常在3天以下)为高密度,随时间延长逐渐成为混合或等高密度影后为低密度影;其它因素影响血肿的密度,如血红蛋白量和蛛网膜的完整性等,形态为新月形和双凸形。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表现:①病侧脑沟消失和病侧蛛网膜下腔闭塞,脑室系统向对侧移位;②脑沟和脑灰、白质界面内移;③增强扫描时脑凸面血管向内移位。结论:硬膜下血肿的密度与血肿的期龄有关,期龄越短,血肿密度越高,反之,血肿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H)CT征象认识。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均位于颅骨内板下与皮质表面间,密度均匀与内侧脑灰质相近、边缘不清的新月形影;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消失,邻近脑池闭塞,同侧脑室变窄。20例单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向对侧偏移。6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中线结构未见明显偏移,增强扫描血肿不强化,与强化的脑皮质表面分界清楚。结论:ISH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35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 主要CT征象包括:血肿等密度、脑室变形、脑沟消失、灰白质界面内移.结论 脑室、脑池及脑沟的变形移位及灰白质界面内移是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5.
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出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分析18例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表现,并从其发生的病因病理学角度加以解释。结果: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要点:(1)血肿位于半球间镰旁,呈一个或多个单凸形,薄形血肿呈粗线条形,左右发生机会相等,双侧少见。(2)血肿多数呈高密度,活动性出血时,血肿呈多种密度隔室,伴假膜出现,血肿吸收液化和/或脑脊液渗入,可表现低、等混杂密度。(3)占位征象,同侧中间脑沟回结构消失,蛛网膜下腔闭塞,灰白质界面移位,同侧侧脑室受压、移位、变形,中线结构移位。(4)并发同侧幕上及大脑凸面硬膜下降血肿。结论:CT是诊断半球间硬膜下血肿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特殊的发生部位、形态及密度是诊断的主要依据,CT表现可为确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主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6.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42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认识。方法:对我院42例术前CT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术前CT均诊断正确。结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与血肿存在的时间、硬脑膜一皮层间虹桥静脉破裂、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进入血肿及贫血等因素有关;期间接征象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表现,以及这些表现对迟发性脑内血肿的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对42例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病人首次CT表现及复查CT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42例迟发性脑内血肿首次主要CT表现为:1、脑内出现灰白质不清的低密度影。2、蛛网膜下腔出血。3、局部轻度脑占位效应。4、硬膜下血肿。结论:脑外伤后CT检查时,如出现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占位效应及硬膜下血肿,应做CT复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老年人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特点的认识。方法 分析24例65岁以上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表现。结果 本组24例中门诊就医20例,急诊4例(短时内两次就诊2例);CT表现等密度血肿12例、低密度血肿8例、混合密度血肿4例;所有病例中脑室受压变形8例,中线结构移位5例,其中3例低密度血肿CT表现类似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灶。结论 必须重视老年人群中头颅外伤不明确的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外伤所致的弥漫性脑肿胀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影像类型。方法分析48例脑外伤引起的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及影像图像资料。结果48例脑外伤引起的弥漫性脑肿胀中有33例合并脑挫裂伤(包括1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合并大脑基底节区梗死)、31例合并硬膜外、硬膜下或脑内血肿、27例合并颅骨骨折、10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脑肿胀影像表现:①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双侧脑室、脑池对称性缩小或消失,中线结构无移位;②一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同侧脑室、脑池受压缩小或消失,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③可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皮层下小灶性出血;④脑实质CT值可低于、略高于或等于正常脑组织。结论颅脑外伤导致下丘脑和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引起脑血管扩张是广泛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制之一,弥漫性脑肿胀有4种CT表现,非出血性弥漫性脑肿胀可由脑缺氧后再灌注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并发症CT平扫表现。方法回顾1999年~2001年经CT平扫诊断和部分经临床手术证实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并发症120例。结果男97例,女23例,年龄3岁~76岁,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并发症CT平扫的类型、例数、形态、密度、中线移位不同表现。结论提出了正确识别出血部位的重要性:有些病例的CT表现是比较特殊的,如巨大硬膜下积液、大脑镰旁积液(水瘤)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影像的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CT、MRI影像表现,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影像特征。结果大脑镰硬膜下一侧血肿42例,CT表现为条索状或粗带状,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大脑镰)旁见条索状或粗带状短T1信号影,血肿近硬膜缘平直,外缘呈不规则或呈波浪状,3例血肿发生于两侧大脑镰硬膜下,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两侧见条状短T1信号影,形成“双轨样”改变;单侧小脑幕下血肿9例,轴位CT表现呈片状或扇形高密度,MRI为短T1信号影,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3例双侧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呈“Y”型,3例单侧呈“镰刀”型,结论通过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此种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特点,避免不必要的手术。MR检查在定位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后头颅CT检查表现为颅骨缘下"新月形"样高密度影改变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特征,提高对SAH的认识. 方法 从临床表现、CT影像、治疗方法及效果、预后等方面对32例类似于ASDH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2例tSAH均表现为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手术治疗3例,2例痊愈,1例轻残.非手术治疗29例,28例痊愈,1例轻残. 结论 tSAH有时头颅CT可表现为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易误诊为ASDH,非手术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再认识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影像的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CT、MRI影像表现,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影像特征。结果:大脑镰硬膜下一侧血肿42例,CT表现为条索状或粗带状,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大脑镰)旁见条索状或粗带状短T1信号影,血肿近硬膜缘平直,外缘呈不规则或呈波浪状,3例血肿发生于两侧大脑镰硬膜下,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两侧见条状短T1信号影,形成“双轨样”改变;单侧小脑幕下血肿9例,轴位CT表现呈片状或扇形高密度,MRI为短T1信号影,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3例双侧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呈“Y”型,3例单侧呈“镰刀”型。结论:通过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此种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特点,避免不必要的手术。MR检查在定位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不典型急性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CT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79例病例,与术中证实或后期CT复查及MRI等的确诊结果相比较、分析。结果:首次CT平扫检查误诊率较高。结论:不典型急性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在CT影像学鉴别诊断上相对困难,需要较高的技巧,有时需要CT复查或MRI检查及相关临床资料辅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86例,其中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56例(血肿组),未转化130例(无血肿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总结,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肿组较无血肿组伤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时间早、额颞部发生率高、早期手术率低、伤后硬膜下积液厚度厚、积液CT值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额颞部硬膜下积液、伤后硬膜下积液厚、积液CT值高为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额颞部积液、积液较厚、积液CT值较高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发血肿(即迟发血肿)的临床CT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以43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发血肿的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无再发血肿的病例50例为对照组。分析迟发血肿的CT表现,并将两组病例术前CT片中除颅内血肿外的其它外伤性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再发血肿有:硬膜外血肿17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血肿13例、混合性血肿7例;观察组术前其它外伤性CT表现有:多发性脑挫伤33例、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基底池受压或闭塞32例、多发颅骨折21例、中线结构移位〉1cm19例;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前3种CT表现病例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上述术前5种其它外伤性CT征象在观察组每一病例中至少有两种以上征象合并存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检查是发现和评价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发血肿的重要方法,对术后可能发生再发血肿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改良单孔引流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改良单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运用改良单孔钻颅引流治疗的200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例老年患者均痊愈出院。颅脑CT复查示脑组织复张良好。随访中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 改起单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