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维替泊芬联合689 nm激光光动力疗法诱导建立大鼠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rat model of the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rAION)的眼底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变化.方法 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光动力组30只、单纯激光组5只、单纯光敏剂组5只、空白对照组5只.均以大鼠左眼为实验眼.光动力组,分为3个小组,从大鼠尾静脉注入维替泊芬1 mg/kg,在前置镜下用800 mW/cm~2能量的689nm激光分别持续照射大鼠视盘中上2/3区域83、118和236s,每个时间段各照射10只.单纯激光组仅用689nm激光采用相同激光参数持续照射大鼠视盘118s;单纯光敏剂组从大鼠尾静脉注入维替泊芬(剂量同上),此两组术后均避强光5d.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通过眼底镜及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观察眼底视神经乳头损伤情况.结果 光动力118s小组造模后第1~6天眼底见视盘上半水肿,236s小组造模后30min左右眼底见视盘上半水肿伴视网膜出血,83s小组眼底视盘未出现明显异常改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光动力118s小组造模后30min可见到大鼠视盘上半部早期弱荧光,中后期视盘强荧光,造模≥14 d视盘上部始终低荧光.236s小组有视网膜血管阻塞.光动力83s小组、单纯光敏剂组、单纯激光组、空白对照组均未出现眼底及FFA典型改变.结论 维替泊芬联合689 nm激光光动力疗法诱导的rAION与人AION相同的眼底和FFA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压氧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单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76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为高压氧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高压氧治疗组给予高压氧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治疗,治疗周期30 d,以视力、视野改变为疗效判断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73.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及预防.方法:分析50例60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年龄、局部及全身存在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60岁以上的患者42例(84%);单眼40例(80%)、双眼5例(10%);47例(94%)患者并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10例(20%)患者无全身疾病,但...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视神经乳头病变又叫前部缺血性视神经乳头病变(AION),是由于供应视神经乳头血源的小血管发生缺血性病变,致使视神经乳头局部供血不足而产生梗塞所致,主要为睫状后短动脉供血障碍。本研究行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及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32例AION,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丽霞  白嵘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6):999-1000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必然要产生血——视神经屏障的破坏,有细胞因子及其恢复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介入其中。所以在用葛根素等中药改善微循环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应该可以提高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是临床上常见的视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急性视力下降,本病由于发病急骤、短期内易造成不可逆的视神经纤维损害,视功能永性丧失,故应力争尽早诊断,即时治疗,促使人们研究先进的技术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预防视力的丧失。本文对MON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治疗的75例(139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眼底表现,并进行常规眼部检查、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39眼中视神经病变眼67只,占48.20%;其中视力显著下降36眼,视力轻度下降28眼,视力障碍3眼;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色淡、充血等表现;荧光造影检查可见视盘新生血管、充盈缺损、水肿、晚期染色表现;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越严重,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发生率越高,会影响患者视力,临床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牵牛花综合征的CT诊断(附七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牵牛花综合征(morning plory syndrome)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例经临床证实的牵牛花综合征病人的CT资料。结果(1)眼球呈椭圆形,视盘呈“火山口”样凹陷3例;(2)视盘缺损,缺损边缘的巩膜变薄外翻,视神经头部呈漏斗状扩张,眼球呈梨状畸形2例;(3)视盘缺损,球后视神经囊状扩张,水样密度,与玻璃体腔相通,眼球呈“葫芦状”变形2例。结论 牵牛花综合征病  相似文献   

9.
伍卫华  左炜 《武警医学》2004,15(3):206-207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盘黄斑束纤维,导致视神经退行性变的遗传性疾病。它由Leber于1871年首次报道.1988年Wallace等首先发现该病是由于线粒体DNA(mtDNA)第11778核苷酸发生突变引起。此后,对Leber病的研究有了显著进展。近几年,DNA检测技术已用于临床检测。下面就27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TI在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视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8例NMO患者和3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视神经DTI扫描,并对视神经眶内段前部、中部及后部进行各向异性分数(FA值)测量.将NMO患者根据视力是否受损及视觉诱发电位(VEP)是否异常分为单眼受累组(10只眼)、双眼受累组(36只眼)及看似正常组(10只眼),所有患者进行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ROC曲线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对各组间FA值及FA值与病程、EDSS评分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间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54,P<0.01).其中,单眼受累组(0.29±0.08)、双眼受累组(0.27±0.08)及看似正常组视神经(0.35±0.13)FA值较正常对照组(0.45±0.07)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双眼受累组FA值较看似正常组FA值减低(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与单眼受累组、双眼受累组、看似正常组以及全部NMO患者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95、0.74及0.91,其诊断视神经受损的敏感度分别为80%、86%、50%及79%,特异度均为95%.相关性分析显示FA值与NMO患者各组EDSS评分均无相关性,FA值与双眼受累组病程呈负相关(r=-0.371,P<0.05).结论 NMO患者视神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视神经DTI可以简单有效地定量评估NMO患者视神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检测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血流参数对评估颅内高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观察对象,经颅脑CT检查和...  相似文献   

12.
兔视神经间接损伤的视神经组织压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通过观察兔视神经间接损伤后视神经组织压的变化 ,探讨视神经间接损伤后继发性损伤机制。 方法 一侧视神经致伤后 2 4h ,采用微穿刺法分别记录损伤侧及对侧球后 2mm处视神经组织压的变化 ,并取测压开始后 40~ 6 0min的平均压力值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视神经间接损伤后 2 4h ,损伤侧视神经组织压 (0 .315± 0 .334 )kPa(1kPa =7.5mmHg)显著高于对侧 (- 0 .0 85± 0 .2 13)kPa (P <0 .0 1)。 结论 视神经间接损伤后视神经组织压显著增高 ,提示有必要实施视神经减压术。  相似文献   

13.
视神经CT检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视神经CT检查技术。资料与方法  (1)重建 2 0例既往普通正常眼眶的视神经矢状面 ,测量视神经与OM线 (orbitomeatalbaseline)夹角 ,计算此夹角平均值。 (2 )以OM线为基线扫描线 ,扫描架向足侧倾斜至此夹角的角度 ,对 2 0例志愿者行眼球极度仰视的视神经薄层扫描 ,其间眼球保持极度仰视。结果  (1)测得既往视神经与OM线平均夹角为 2 0°。 (2 )用OM 2 0°线 (扫描架自OM线向足侧倾斜 2 0°)薄层扫描 2 0例志愿者的 4 0只视神经 ,有 38只视神经全程清楚显示 ,占 95 % (38/ 4 0 )。结论 以OM 2 0°线为基线 ,眼球极度上旋薄层扫描 ,能够在同一层面上全程显示视神经  相似文献   

14.
作者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大腿前部皮瓣微循环血管的空间排列层次及各种层次间的鉴别性特征,为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理论提供了依据,并较详细地介绍了所见到各层间的血管网的分布;真皮深层血管球的分型及出入球动脉;各型血管袢;并对大腿前部皮瓣与手、足皮肤的血管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为大腿前前部皮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施治联合静脉给氧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电图 (ERG)和视觉诱发电位 (VEP)的影响。方法 依据病史、眼底表现、视野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 44例 60只眼 ,随机分为观察组 2 4例及对照组 2 0例。观察组在与对照组治疗完全相同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及静脉给氧。结果 反应视网膜供血的OPS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VEP之P10 0波潜时在高空间频率时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 ;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但与正常组比较仍有显著差距。结论 中医辨证施治联合静脉给氧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OPS及VEP振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但该病视功能损害严重 ,治疗很难使电生理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多发性硬化(MS)和视神经脊髓炎(NMO)视神经病变的MRI表现差异,探讨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3.0 T磁共振仪对伴有视神经损害的20例MS患者及11例NMO患者行视神经MRI检查,比较MS和NMO视神经病灶断面分布位置,受累视神经的病变节段分布和视神经病变长度的差异。结果MS组视神经病灶周边型的发生率高于N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受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病变发生率高于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组的视神经病变长度大于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与NMO视神经病变影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视神经MRI在NMO与MS视神经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降纤酶联合紫外线葡萄糖照射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高血黏度的改善作用。方法本院眼底病组住院的血液流变学学检测异常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患者70例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62例,经眼底、视野、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并依相应诊断标准确诊。将男女患者分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纯静脉输入降纤酶;治疗组行降纤酶载氧法,即采用氧透射载体治疗仪,将降纤酶通过输液器在氧载体透照窗经过石英管进行紫外线照射后静脉输入体内。两组每日治疗1次,10d后复查血液流学变化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AION和CRVO患者异常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有所不同,除均能降低男、女患者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外(P〈0.05);降纤酶载氧组疗效更优,并对男性患者的胆固醇有降低作用(P〈0.05),对血细胞比容和甘油三脂有明显降低作用(P〈0.05或P〈0.01)。结论降纤酶能改善高血黏度,而降纤酶联合紫外线葡萄糖照射法对高血黏度改善的效果更显著,且具方便、安全特点,是一种改善高血黏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颅视神经减压治疗已失明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已失明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手术前后的视力变化.结果 7例有视神经管骨折(7眼),1例无视神经管骨折(2眼);视神经挫伤并视神经鞘膜下出血1例(1眼),视神经缺血坏死1例(2眼),视神经轻度水肿6例(6眼).4例(4眼)术后1个月视力得到改善.结论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球后血管及视神经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性别年龄无差异的6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应用高频二维成像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视神经直径及平均弹性模量值,应用彩色及脉冲多普勒技术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的PSV、EDV、RI。结果 糖尿病组的视神经直径及平均弹性模量值均大于对照组;糖尿病组PSV、EDV小于对照组,RI大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及剪切波成像两种方式测量糖尿病患者的视神经直径及平均弹性模量值,并结合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评估糖尿病患者球后血管的血流动力学,二者结合有望为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ON)的眼动脉(OA)收缩期血流速度(Vs)的价值。材 料方法对16例ION患者的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急性期、恢复期病眼和正常眼组,对各组TCD检测的OA血 流Vs进行对比,统计学采用两样本均数差别的t检验。结果16例患者共32条OA的TCD资料中,其24只病眼的OA血 流,急性期12只病眼OA的Vs有11条明显减低;恢复期12只病眼的OA血流与正常眼(8只)的OA血流基本相同;急性 期病眼与恢复期病眼及正常眼OA的V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CD对ION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