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一生著述丰赡,且多名篇佳作,自然引起了后人对他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在曹植研究中,专家们纷纷撰写文章,或独树新解、或相互商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有待于开拓的领域还依然存在。如对曹植诗中抒写友情的篇章就研究的不够多、不够深入。笔者以为,曹植的友情诗虽数量不多,但较为突出,友情是他生活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爱情、亲情一起构成了曹植诗赋中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2.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的取得和他对以前文学的接受分不开。从曹植对诗骚继承和创新这一文学接受角度,分析了曹植诗歌在创作中对诗骚的继承和创新。这种继承和创新主要包括:曹植诗骚创作精神的继承;曹植对《诗经》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曹植对楚辞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曹丕、曹植和萧纲、萧绎兄弟受诗歌传统和时代风气的影响写了很多优秀的弃妇题材作品.在弃妇诗中,他们采用代言体的方式体现了对弃妇们的同情,但由于四人生活的时代及经历、性格、气质有所不同,因此在这类诗歌创作中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曹氏兄弟的弃妇诗庄重忧伤,注重心理描写;萧氏兄弟的弃妇诗则艳丽多情,注重形似.他们的作品既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又放射出独特的个性光辉.  相似文献   

4.
建安时,以诗赠答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曹植赠答诗在情感、意境上较传统赠答诗有新开拓与创变,探析其诗歌表现的政治内涵与人生遭际,有助于获得对曹植诗歌特点和独特成就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5.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汉朝之前,诗的发展形式大体按照先秦诗骚体传统而流传,汉之后,赋、诗新体为汉代以及后世诗歌带来了新的发展之路。而汉魏五言诗的发展在曹植这里显得灼灼生辉,其诗歌创作在价值倾向、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情感抒发等方面,为后代五言诗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依据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文论对曹植的品评,进而展开曹植对于五言诗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曹植的创作之路、诗歌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内容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曹植妇女题材诗作鉴赏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之杰”曹植的作品流传至今的,诗有80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40余篇,其中妇女题材的作品约占四分之一。聆听曹植抒情的歌唱,我们不应忽视他对女娲、涂山氏、姜嫄、简狄这些伟大女性的礼赞,对美丽多情的洛神的苦苦追求,对待字空闺的美女、无辜遭弃的怨女的同病相怜。曹植笔下的女性足以形成一个蔚为大观的系列,但长期以来并不为人重视,或者说人们瞩目的只是女人背后的诗人。古往今来的说诗者,对曹植诗作中凡涉及妇女题材的,均视为寄寓诗人身世的比兴象征之作,从而忽视了题材本身厚重深刻的内涵。如果我们稍稍撇开以“比兴”为中心的古老的说诗传统,重新审视一下曹植妇女题材诗作的“表层”意象,或许会发现曹植其诗的别一洞天;再披文入情,发掘其深层意蕴,或许更能窥见曹植其人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7.
游仙诗是魏晋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而曹植是建安诗人中创作游仙诗最多的诗人,其现存的游仙诗约占存诗总数的十分之一。曹植游仙诗对游仙诗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扩大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题材范围,对后代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历代学者对曹植的游仙诗评价不一,有褒有贬,由此,本文试对曹植游仙诗的内容及其创作成因进行分析,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游仙诗,顾名思义,即以神仙、仙境、人神交游等为描写题材的一类诗歌。它源于屈原《离骚》、《远游》的影响,滥觞于两汉,直到魏建安时曹植在诗中“幻想要超越人间,邀游于五岳之上,游…  相似文献   

8.
龙在曹植的作品中出现多次,其在赋、表、诔等文体中均有对龙的描写,大部分具有象征意义,有的象征德才兼备的人,即德才兼备的龙;有的象征着曹植自己在政治上失意,即政治失意的龙;有的象征着渴望成仙的人,即向往神仙世界的龙;还有带有龙字的名物。这些龙意象表达了曹植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曹植的《白马篇》是魏晋游侠诗的代表作。曹植使游侠第一次进入诗歌创作领域,并升华了先秦游侠思想的价值取向。曹植的游侠诗无论是在诗歌体式还是题材内容方面,都为后来游侠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诗歌范式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送别诗有一百三十多首,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要多,同时,李白的送别诗不仅描写友情的深厚,而且把惜别之情和批判现实、抒写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与魅力。  相似文献   

11.
曹植的《洛神赋》在基本内容、写作手法上与宋玉的《神女赋》一脉相承。两篇作品都既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的互相倾慕,也刻画了神女与曹植在关键时刻主动逃离欢情时的不同心态,心态的不同折射出了宋玉与曹植创作心理的差异和人生经历的隐痛。神女对楚襄王的亲近与逃避是宋玉作为封建正直文人对君主的人身依附与渴望人格独立矛盾心理的反映,而曹植的“以礼自持”则是他对曹丕政治迫害的疑惧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12.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都取得了卓绝的成绩。曹植的诗赋取效风骚,情兼雅怨。基于其自身创作经验,以及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风貌,曹植尤其重视文学的情感因素。他所标举的“辞赋小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儒家诗教对文学抒情的束缚;其“愤而成篇”的创作主张,接续并壮大了诗骚以来的抒情传统;他所提出的“大笑吐辞”,体现了建安时期文章娱情的新风尚,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缘情的内涵。曹植的文学批评既出之于他天才的识见,也是汉魏之际思想解放和文学自觉的产物。曹植对文学与情感问题的探讨,为陆机“诗缘情”的提出做了多方面准备。  相似文献   

13.
姚静 《作文》2023,(4):27-28
<正>曹植是建安文学的大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虽然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诗歌方面的贡献。丁晏评价:“诗自汉魏以来卓然大家,上追骚雅,为古今诗人之冠,陈思王其首也。”这足以见得学者对于曹植诗歌评价之高。本文主要从五言诗、诗风、风骨等方面对曹植诗歌进行鉴赏。一、五言诗五言诗是曹植最为擅长的诗歌领域,可以说曹植成就了五言诗,五言诗也成就了曹植。  相似文献   

14.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可谓引领建安文学的一代风骚,然而,在其短暂的人生轨迹中,却处处流露着无限的哀怨与伤感。文章着重从友情、性格、身处异乡的孤独三方面进一步探求曹植的悲剧渊源,挖掘其由群体走向孤独历程的种种原因,从而展示一个觉醒了的个体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作为患者的曹植患有两种"疾病",他通过英雄赞歌补偿自己驰骋沙场的虚幻病;通过自白诗和自我抒怀诗宣泄后期的抑郁病。通过文学治疗,暂时维持了身心健康与平衡。前一种自我治疗成功,但后一种自我治疗失败,曹植最终抑郁而死。  相似文献   

16.
曹植诗文的不满与反抗因压迫情势而变化,当曹丕凶相毕露,情状急迫时,是直接抒愤;当情状缓和时,则多以怨妇诗和游仙诗出现。曹植后期的忧生情状也随着变化,由黄初时关注生命躯体存在到太和时关注生命精神状态。曹植以怨妇诗写由于君臣不偶而造成的怀才不遇。  相似文献   

17.
曹植是我国建安年间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继承先秦《诗》、《骚》的优秀传统,从两汉辞赋民歌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极大地丰富了诗赋的内容和形式,影响深远。以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为研究稿本,以黄节先生的《曹子建诗注》为参考资料,以曹植的赠答诗《离友》为入手点,试剖析曹植赠答诗的部分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8.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可谓引领建安文学的一代风骚,然而,在其短暂的人生轨迹中,却处处流露着无限的哀怨与伤感.文章着重从友情、性格、身处异乡的孤独三方面进一步探求曹植的悲剧渊源,挖掘其由群体走向孤独历程的种种原因,从而展示一个觉醒了的个体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徐辉 《语文知识》2003,(11):12-13
钟嵘《诗品》认为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胡应麟《诗薮》也说“陈王(曹植)才藻宏富,骨气雄高”。是什么原因使曹植的诗形成了骨气雄高的艺术特色昵?我们认为,一是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二是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相似文献   

20.
曹植的"风"诗继承了中国文化中"风"的传统涵义,发扬了魏晋时期诗歌的"悲风"意象。通过研究曹植在建安年间、黄初年间和太和年间三个阶段诗文中对"风"的抒写,可见曹植写"风"受到了仕途变迁、人生经历和心理状态多方面影响,其诗写"风"也具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