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和完善 ,将影响乃至决定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 ,必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通过创设多元投资主体和法人治理结构 ,使高等学校成为自主办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真正法人主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实力已无可争议地领先于印度.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更为丰硕的经济成果,主要应归功于改革惠及广阔的农村地区、对外的深度开放、"发展型政府"的作用以及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等诸多因素.但印度经济改革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重视发挥本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民主体制虽然效率低下但是也为保持改革的公正性和限制政府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此外,印度也更为注重对本土企业的培育等.这些都是印度的长处所在,值得中国在未来改革中认真地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3.
实现包容性增长对促进增长收益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性,本文在分析包容性增长长期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从改革启动到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和印度两国包容性增长的"不合理趋同"及其差异性,并从制度层面研究了中印两国包容性增长差异以及"不合理趋同"产生的重要根源。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对中国与印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制度进步的产物.社会主义的实现也不天然带来优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和制度规范,何况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由"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制度安排也就必须围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及其逐渐形成的历史传统而建构.合理有效的规则不仅是内涵选择的自由、利益增长的机制,而且还是提供社会活力和社会和谐的促进机制.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场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解放被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束缚的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特区的中国实践浓缩呈现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典型化事实。研究表明:以经济特区为起点的制度试验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沿海经济特区到沿河、沿边经济特区,再到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渐进式改革开放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特区范式"。经济特区不仅仅只是一个特殊开发区域,它们更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机制,以特区为起点的渐进式、非均衡发展路径也是中国整体制度改革道路上规避风险的最优路径,经济特区通过持续的动态演进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延续性。新时代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在实践中积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协同方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最终实现高质量、法治化、民生幸福及可持续的综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交叉并存的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文化、制度、科技与产业是相互耦合的,并深层次嵌入于我国改革、创新与转型的整个过程,推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四维"基础上的跨越发展,将直接加快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添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利于谱写"中国经济奇迹"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东欧、前苏联有一个共同的制度起点,过去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近2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又都是社会生活的主题.然而,它们的经济制度的变迁方式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基于"构建理性主义"和正统经济学的逻辑,东欧、前苏联等国家的经济改革选择了"激进式制度变迁"方式,而"演进经济学"则表明经济制度的变迁应该是"渐进式"的,东欧、前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本文则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从"制度鸿沟"、"人力资产"及"制度记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上"渐进式"道路的原因,并据此分析了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的几个标准.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传统市场经济而言,生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体制代表了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尽管资本主义国家最先提出"生态市场经济"一词,但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具有的自私本性决定其并不能体现生态市场经济的内在理念,相反,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与生态市场经济的真正融合.鉴于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加剧,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我国的生态市场经济,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呼唤机会公平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平。这种公平是指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公平;和谐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动态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要求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机会公平。经济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可以度量的,即基尼系数,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社会目前的不和谐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中国社会现今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下降的矛盾。种种不和谐均来源于制度安排的缺失。要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必须标本兼治,从完善制度入手,提供保证机会公平的科学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魏万青 《江汉论坛》2014,(5):136-140
住房是透视社会结构分化状况的重要视角。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对应,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也是渐进性的。从单位住房生产体制,到房地产市场与单位住房体制双轨并行,再到新住房体制建立,城市住房领域发生了极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住房产权、土地使用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整体模式的变化,使得不同住房群体在分配体制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住房不平等也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激励程度的增加而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1.
王玉君 《齐鲁学刊》2006,(5):136-138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直接原因,对外开放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公务员制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要受到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在弄清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及运行环境的基础上,不断调适公务员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既是现实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促进公务员制度不断改革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制度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政策法律制度是正式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过去30年的改革,具有单向突进、渐进式和应急性的特点,导致已形成的政策法律制度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产生制约和束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法律制度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与国际接轨,从全局考虑,进行全方位改革,并从国家和试验区两个层面进行推动.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所引发的失地农民问题,既关系经济发展,又关系政治稳定,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引发失地农民"问题化"的众多原因中,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其总根源,不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其制度根源,现有的补偿安置方式难以维持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是其经济根源,文化适应滞后和失地农民自身因素限制是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已实现了从人民公社制度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第一次飞跃",但仍需要向规模化经营和集体经济方向进行"第二次飞跃".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了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两条路径,提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一次飞跃的理论依据,这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第一条路径.而生产关系改革引领生产方式演进和生产力水平跃升,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二次飞跃的理论依据,这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第二条路径.在对安徽小岗和贵州塘约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的改革可以明确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方向,着力改变目前农地集体所有权的"空置"状况,恢复和增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收益功能.在此基础上,分类设计农地制度的三类具体形式,一是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大中型农地股份合作社,二是引导种田大户和家庭联合农场发展的中小型农地股份合作社,三是引导"农户+公司"模式发展的农地股份公司.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障碍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火云 《兰州学刊》2008,(4):110-112,12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障碍的根源在于制度,而制度障碍集中体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只有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彻底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新体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推进,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政府应该通过法律、财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谈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梅 《理论界》2003,(4):61-62
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中最复杂的一项,被称为“世界性难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对其关注程度之高远远超过了其他诸多问题。一、医疗改革的必要性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它所依据的基础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年代,对于保障广大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制度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二十年来深圳之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中取得辉煌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抓住了制度现代化这一关键环节,在经济、 政治、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的建构和运行方面成绩卓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提供 了足资借鉴的经验。同时,深圳在制度现代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在若干 方面加强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从而确保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6-22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制度创新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从制度层面深刻反思"文革"教训,恢复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制度建设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全面改革为动力推动制度创新;把"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评判制度优劣的标准,在"南方谈话"中,系统总结制度建设经验,科学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相似文献   

20.
姜国强 《社会科学家》2012,(5):43-45,5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绩效显著,但是现有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政府与市场的扭曲关系、落后的产权制度等都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障碍。这些深层次矛盾既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重点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在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仅仅靠国家的政策倾斜和物质投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十分困难。因此,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就是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