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政策     
<正>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工作管理办法出台日前,国土资源部出台《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要求规范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工作。  相似文献   

2.
政策     
《有色金属工业》2010,(15):19-20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 为支持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日前,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出台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规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矿山企业提高“三率”以及实施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3.
政策     
《中国有色金属》2010,(15):19-20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 为支持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日前,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出台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规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矿山企业提高“三率”以及实施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4.
政策     
《中国有色金属》2012,(21):21-22
《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办法》12月1日起施行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办法》明确了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作用、编制要求、报批程序和实施管理措施,自12月1日起施行。《办法》所称矿产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和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  相似文献   

5.
政策     
《中国有色金属》2014,(2):21-22
国土资源部公告铜稀土等七矿种“三率”指标 近日,为强化铁、铜、铅、锌、稀土、钾盐和萤石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促进矿山企业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国土资源部公告《铁、铜、铅、锌、稀土、钾盐和萤石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  相似文献   

6.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不仅能有效提高我国的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还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试点平台为载体,制定相关专项政策,加快助推我国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矿产资源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应尽快修订。”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权益金征收”问题一直被矿业人所关注。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士启带来的议案建议就是这方面内容。丁士启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建议取消35号文,由国务院制定《矿产资源权益金征收管理条例》。”丁士启介绍,2017年6月29日,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了《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7〕35号)(以下简称“35号文”)。此办法的出台,本是为了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维护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促进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因各种原因,出台时对有关问题研究不透,未能听取或吸取相关行业及专业方面意见、建议,制定的相关办法过于简单,实施后引起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矿业的发展,违背了立法立规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政策     
《中国有色金属》2012,(20):21-22
工信部再出重拳破铅蓄电池企业终身制近日,工信部公布了《铅蓄电池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业内人士认为,《管理办法》出台后铅蓄电池企业的终身制将被打破。据悉,《管理办法》出炉后,符合规定的企业必须向工信部提出申请,并由工信部和环保部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企业,由工信部与环保部联合公告企业名单。各地区铅蓄电池企业的申报工作,由省级工信部门负责,其将依据《管理办  相似文献   

9.
正为强化镁、铌、钽、硅质原料、膨润土和芒硝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监管,促进矿山企业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国土资源部近日制定《关于镁、铌、钽、硅质原料、膨润土和芒硝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指标要求》)并予以公告。《指标要求》明确:镁(炼镁白云岩)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不低于92%,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不低于60%;铌钽矿露天开采回采率不低于95%,地下开采回采率不低于70%,  相似文献   

10.
动态     
发改委发布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2)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2)》(以下简称《年度报告》),总结了2011年我国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开展的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发布较为全面系统的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分6章32节,从矿产资源、产业废物、农林废物、再生资源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色金属》2014,(19):71-71
正监测时间:2014年9月10日~9月24日1.工信部发布《铅锌行业规范(2014)》(征求意见稿)9月12日,为加快铅锌行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规范和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工信部发布了《铅锌行业规范条件(2014)》征求意见稿。2.我国首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年度报告出版近日,由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编制的,我国第一份专门针  相似文献   

12.
<正>在《2019再生资源产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峰会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程会强就《新时代再生资源产业的历史使命与发展趋势》进行讲解。新时代下再生资源产业的历史使命1、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如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  相似文献   

13.
动态点滴     
《表面工程资讯》2006,6(5):40-40,43
与欧洲环保接轨的我国电子环保标准将出台;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445项国家标准调整为行业标准;交通钢构件防腐蚀涂料标准10月实施;《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通过审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记者:作为行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界的管理者,怎么理解对现行《管理办法》的修订和即将出台的《管理条例》? 张宇平:《管理条例》的制定和出台顺乎形势的发展要求,主要突出在对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主题的关注,在此前提下,之前有些不合时宜的规定和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得到关注和修正,比如对五大总成等零部件的去向和利用方式的改变等,这符合当前国家的政策导向主题,对行业的发展定位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之一,我国于2001年开始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的立法工作,作为WEEE法规的姊妹篇:中国RoHS指令《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环境立法工作,特别是以制造者为核心的生产环节法规成型。到2009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出台,并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国WEEE法规开始全面施行。从之前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到如今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中国WEEE立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路程。  相似文献   

16.
据国土资源报消息,江西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推进铅锌、钨、岩盐资源整合总体工作方案》,全面推进重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政策要闻     
国资委公布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为加强对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近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1号令,公布实施《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办法》就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内容、范围、程序、步骤、组织、要求、法律责任以及企业清产核资结果申报材料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办法》指出,清产核资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企业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  相似文献   

18.
政策     
《中国有色金属》2013,(4):21-22
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新政3月1日起施行【本刊讯】1月5日,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深入推进粉煤灰综合利用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十部门对《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修订,并予发布,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发展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相关产品、发展技术成熟的大掺量粉煤灰新型墙体材料等提出了综合  相似文献   

19.
正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广使用再制造产品,是推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2021年4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与现行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体系形成了有机衔接和协调,基本形成了完备的报废机动车行业管理政策配套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障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