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神经网络的哈尔滨高校教室热环境特征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哈尔滨高校教室热环境特征模型和人体热舒适,笔者于2004年9月~2005年12月在哈尔滨进行了20次现场研究.在测量室内热舒适参数的同时,受试者填写对室内环境的热感觉和热舒适主观调查表.而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哈尔滨高校教室热环境特征和人体热舒适的BP神经网络评判模型,实现了对哈尔滨高校教室热环境内人体热感觉的智能化预测.现场研究结果验证表明,该模型预测的哈尔滨高校教室热环境内人体热感觉与实际主观调查吻合.  相似文献   

2.
陶求华  李莉 《暖通空调》2012,42(4):72-75
为考察冬季非空调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厦门某高校教室的热舒适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在测量室内外热舒适参数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人体热反应样本.分析样本得出厦门高校教室冬季非空调工况下人体热中性温度和热期望温度分别为19.3和19.4℃.综合考虑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风速及服装热阻对坐姿轻度活动状态人体的热舒适影响,使用MATLAB软件进行非线性回归,得到非空调工况下热舒适预测方程.该预测方程与实测得到的人体热舒适投票两者结果有较高相关度,同时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冬季非空调环境下人体热感觉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沈阳市商场冬季室内热舒适的模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阳市冬季商场室内热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建立了基于自适应性模糊神经网络的人体热舒适模糊评判模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模糊推理和网络训练,总结出了关于人体热舒适的模糊推理规则。由仿真结果可知,模糊评判模型输出值与热感觉投票值吻合较好,为客观评价和预测人体热舒适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热湿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采用问卷方式,对热湿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空气湿度的感觉、吹风感觉及热舒适感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空气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给出了高温高湿条件下人体热反应的规律。并在分析人体散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以对热湿环境中人体热舒适进行预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针对工位送风空调形式营造的非均匀热环境,利用等效温度指标对人体的局部和整体热感觉进行了评价。在准办公室环境对受试者进行了人体热反应实验,得到了不同刺激工况下人体各部位的热感觉和等效温度值,对比分析后发现:刺激部位等效温度值与非刺激部位等效温度值出现明显的分离现象;刺激温度和风速是影响刺激部位等效温度值的重要因素。由热感觉投票值与等效温度值的散点图发现,二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通过拟合得到了适用于工位送风非均匀环境的等效温度舒适区范围。  相似文献   

6.
针对工位送风空调形式营造的非均匀热环境,利用等效温度指标对人体的局部和整体热感觉进行了评价。在准办公室环境对受试者进行了人体热反应实验,得到了不同刺激工况下人体各部位的热感觉和等效温度值,对比分析后发现:刺激部位等效温度值与非刺激部位等效温度值出现明显的分离现象;刺激温度和风速是影响刺激部位等效温度值的重要因素。由热感觉投票值与等效温度值的散点图发现,二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通过拟合得到了适用于工位送风非均匀环境的等效温度舒适区范围。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选取非均匀热环境热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局部热反应对整体热反应的影响,以及全面总结了非均匀稳态和瞬态热环境中常用人体热感觉和热舒适预测模型,为优化室内气流组织热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气候室模拟偏热环境下中性-热-中性温度突变,对20名受试者开展了不同突变温差和突变方向下的人体热响应实验。结果显示:突变温差越大,人体的平均皮肤温度增量越大,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越长;引入修正的Knothe时间函数,量化了突变环境下平均皮肤温度随突变温差、方向及暴露时间的调节特点;结合皮肤温度预测模型,建立了包含平均皮肤温度及其变化率的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简化了动态环境下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西安市过渡季(春季)居住建筑室内人体热舒适情况,在3月中下旬对西安市某住宅进行跟踪式测试研究。现场研究以室内外环境实测与热舒适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连续实测22 d,共回收有效问卷240份。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该地区过渡季期间有80%的受访者认为室内环境较为舒适,但有15%受访者认为室内环境热。壁面温度在低风速状况下对人体热感觉有一定影响,并且随着壁面温度的升高,壁面温度与人体热感觉之间的相关性增强。该地区实测热中性温度为20.76℃,预测热中性温度为22.18℃,二者相差1.42℃。  相似文献   

10.
室外热舒适性一直是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室外微气候环境利用主客观现场调查研究,明确影响人体室外热感觉的影响因素。为确定户外环境的设计策略、营造具有吸引力的良好公共空间提供重要研究基础。文中研究通过对寒冷地区过渡季节的确定,利用热舒适主观问卷调查和同步微气候数据现场调查,获取了1050份有效主观问卷及相对应气象参数。通过主客观拟合分析获取了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的热中性温度为20.7℃。同时对室外三种不同环境分别探究其热舒适性变化规律,在阳光直射下的人体热感觉较为敏感,而在树荫和建筑阴影下较不敏感。建筑阴影下热舒适更容易受到影响。明确了空气温度与平均辐射温度是影响过渡季节下人体室外热感觉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寒冷地区城市的室外公共空间的场地规划和环境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Energy and Buildings》2006,38(1):18-24
Through combining gypsum boards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 the compound phase change wallboards are formed. Th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latent heat of these phase change wallboards are test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phase change wallboards can be applied in buildings to save energy cost and electric power. Then,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phase change wallboards are analyzed. The phase change wall room and the ordinary wall room are experimented and compared under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winter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The impact on the indoor temperatur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wallboards and thermal flow through wall are achieved. Finally, it can be got that the phase change wallboards can improv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
为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考虑地震引发火灾对建筑结构的作用和影响,提出建筑结构地震火灾效应分析计算方法,此方法结合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火灾热力反应分析,通过简化的建筑结构地震损伤模型,考虑地震损伤的同时,连接结构的热传导分析与热力分析,从而实现地震火灾效应计算.运用此方法对一单层和一多层混凝土框架分别进行了分析,并与没有考虑地震...  相似文献   

13.
实验探究单向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在不同高温环境及不同方向的热响应行为。研究表明,单向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在低于230 ℃的高温环境下,热响应温度、导热系数随热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后趋于平稳;在高于230 ℃的高温环境下,热响应温度出现峰值,材料逐渐受损,热响应行为复杂。此外,研究得到单向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在平面及厚度方向导热系数,发现平面方向导热系数始终大于厚度方向。  相似文献   

14.
西北干寒地区,非常适合应用相变材料达到减少室内环境温差变化和节能环保的目的,本文通过两种相变保温材料的试验研究,来对西北地区相变保温材料的应用和推广做前期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地下建筑壁面动态传热的数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下建筑的传热机理,建立了深埋地下建筑壁面动态传热的数学模型,在边界条件的处理上引进了反应系数,使动态问题得以解决,依据建立起的传热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应用此程序对地下厂房的热工环境进行了模拟,计算出洞室全年壁面吸放热量以及全年逐日出口温度,为空调负荷的最终确定及设备的选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不同体质人体对冷环境的生理和心理热反应,开展了耐寒与非耐寒受试者热反应稳态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体质受试者的皮肤温度、热流、心率、心率变异性、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随环境温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非耐寒与耐寒受试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非耐寒受试者皮肤温度、心率高于耐寒受试者,而热流低于耐寒受试者;在相同的低温环境下,非耐寒受试者比耐寒受试者感觉更冷,更不舒适。由此推出,在稳态环境中,皮肤温度、热流、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等可以作为区分耐寒和非耐寒体质的指标,但是心率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心率变异性随环境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个体差异对其影响大于环境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对近年高校建筑的热环境现场研究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不同地域、研究对象等情况下的热环境状况,做出了全面的综述。目前,我国校园建筑热环境研究还不够全面。未来应该进一步对夏热冬暖、温和地区这两个气候区进行研究,并丰富现场研究的调查方式。从业人员可以基于测试者生理,心理反馈及调节行为,制定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对象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锂离子电池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热特性,实验通过动压变温实验舱和ISO-9705 烟气分析仪作为实验条件载体,对100% SOC(荷电状态)的18650 圆柱锂离子电池在不同环境压力(30、50、70、90 kPa)下进行热失控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常压还是低压环境下,由外部热源引起热失控都可分为三个阶段;随着环境压力的降低,电池表面中心峰值温度、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均降低,燃爆响应时间点延长;在30 kPa 时燃爆响应时间点为515 s,比90 kPa 条件下延长了348 s;90 kPa 时电池热表面峰值温度为703 ℃,是30 kPa 环境压力下的1.299 倍;随着环境压力的下降,CO 气体的释放量逐渐增加,CO2、CxHy 的释放量逐渐减少。可见常压环境下锂离子电池表现出更高的热危害性,低压环境下表现出更大的毒危害性风险。  相似文献   

19.
人体在局部微环境与背景环境之间过渡时,热感觉是随着环境参数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以往的各种方法总是试图寻找热感觉的精确预测,但由于热反应本身的复杂性,建立的模型往往不是很理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热感觉自动分类方法,将热感觉的预测转化成模式分类问题。通过提取环境空间中的6个参数及其不同组合方式,对不同过渡方案后的热感觉进行分类,经验证此分类模型能够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结果还表明工位区与背景区的黑球温度、工位区的送风速度对分类效果基本不产生影响,背景区温度、工位区的送风温度、过渡后的时间对分类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