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物质和相互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有物质就有相互作用,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物质总会凝聚成自在实体,这是不需要人参与的自然过程,人参与的过程即是自在实体转化为现象实体的过程。“自在实体”与老子的“道”或“无”属同类概念,但比“道”、“无”概念精细。道可道,非常道。现象实体是可道之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忠实原著的角度出发,以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为例,以述为主,辅之以评,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理论作出初步的详实的客观的介绍与评判.笔者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理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在之物是现象的原因和因果性不适用于自在之物的矛盾;二是自在之物的"不可知"和"可说"的自在之物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自在实体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有其特定生存空间,并基本呈由中原这一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形成了远近有别的“天下体系”,在强调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同时,也有夷夏之辨。在宗法社会中个人及社会分层同样也存在远近有别的差序格局。这是中华民族自在实体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以"人化自然"概念为基础,在现实和实践中探讨"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的阐述,从而实现在"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对决中来阐述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统一.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系统概念还是事物概念,都既可以描述物质现象,也可以描述信息现象。"客体"和"主体"是信息认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信息本体论关于信息自在活动的理论中不会涉及"客体"和"主体"这对范畴。不能因为信息以物质(质量或能量)为载体,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质量和能量"与"质和量"这两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中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并不排除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并且,在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中同样有中介场的传递。如果没有中介场的活动,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组分之间则必然会是相互隔绝的,它们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也不可能有什么演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康德对"出现"和"自在之物"的二分,预设了"自在之物"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理性的局限性却又不能形成关于它的任何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是怎样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有人就批判康德说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哲学中超验实体这一教条主义的让步,是与他的批判哲学精神不一致的。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独立于思维的实体领域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思维工具,是我们人类思维在思考日常经验时必定要做的一种假定,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运行我们的概念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客观化倾向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相互作用建构实在论是结构实在论中的一员。相互作用是结构的动力学成因,曲率模型是量子力学理论结构的具体化。"现象实体"、"曲率模型"是科学哲学与量子力学中现有矛盾协调统一的纽带。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其存在的,世界上没有孤立的,静止的,无相互联系,无相互作用的事物。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离不开主体、客体(本体)、观测信号(中介传媒)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观测信号与现象、现象实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道家看来,"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是人的本性,是老庄文化社会批判的根本尺度,是人类个体生命生存的理想追求.自然的实质就是自由.人类个体生命生存的理想方式就是"任其性命之情”,也就是自在自由.  相似文献   

10.
相互作用原理及人类认知自然的三种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其存在的,世界上没有孤立的,静止的,无相互作用的事物.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离不开主体、客体(本体)、观测信号(中介传媒)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观测信号五现象、现象实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形成发展于“五帝”到清末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华儿女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客观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于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上,有过战争与割据,有过和平与统一,各民族之间或因战争而导致的大迁徙加速各族交往交流与融合,或因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自然交融。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以统一中国为目标,形成了各民族间的强大凝聚力,从而强化了文化认同,情感纽带,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中形成与发展,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基石。我们通过把握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的形成发展史,得到以下启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整体向好;中华儿女追求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大势,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在谋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开创新局。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构成分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是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世界的存在,"只有在有了自在方时,才造出自为的热情"。亨利.詹姆斯在其重要作品《专使》中,以其生动的叙述阐释了上述存在主义哲学观,并使这个小说文本因在思想内容方面所反映的超越时代的"存在主义思想"而备受处在孤独和观望中的现代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广义技术初探--试论技术的四种基本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狭义技术属于自然改造的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自然技术;广义技术首先属于实践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范畴,既包括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自然技术和人类改造社会、改造主体的社会技术,也包括一切非生命物质所具有的自在技术和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本能技术.自在技术、本能技术、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是四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技术形态,彼此间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历时升迁发展与共时影响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宇宙发展规律,是万物之"母",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天、地、人都必须遵从"道",而"道"却由其内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推动它独立自在地存在着、发展着.<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明确地显示出"无为"与"无不为"两个对立概念之间的统一性与相互转化.这一辩证思想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农民盼望免除苛政的愿望,具有进步性.<道德经>中的为人之道处处显示出辩证思想的光辉,这一思想对如何为人的种种要求,至今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道德经>中有一系列的辩证命题.<道德经>中的辩证推理证明,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已经具备了现今所讲的推理形式中的一些最主要的推理形式.<道德经>中的辩证思维仍处于人类辩证思维的萌芽时期.  相似文献   

15.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一有一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道"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就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的公共资源.但在后来,在它自身的发展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意义上的分裂.正是这次意义的分裂导致了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而老子独特道论的出现,是"道"在其意义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哲学是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加上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本文主张,马克思的方法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辩证法,但辩证法的载体并不取自费尔巴哈,而是取自康德,马克思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剥离出"实践"概念,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并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宗旨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自由是受制于物质生产关系的,因而需要通过革命改变这种关系。其实,不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来自康德,而且他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概念也是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秘密的揭示。总之,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通过以"无"言"道",展开了对生命的追溯、反思和指导。与"常"相应之"无"描述的是"道"动态的创生过程,侧重从超现象界言"道";与"有"相应之"无"突破了静态限定之"有",侧重从现象界言"道";无心之"无"则进入了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和实践行为的探索,从而将宇宙和人生合一,使人体悟得于"道"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属于音乐本体论研究范畴.然而,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中乐和西乐,其存在方式卓然异趣,这很让人深思.在此,我们借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常用的哲学概念"自在"与"自为",对中乐和西乐之存在方式作一比较研究,试图从哲学上揭示中乐和西乐卓然异趣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丽江古城的魅力是由古城的"道",所反映的"器",以及"道"与"器"的关系变化所决定的.换言之,丽江古城物质文化实体是在不同时期所反映出同时代的纳西族精神文化,二者相互作用,贯穿始终,二者的共同点可归结为"和而不同".这构成了丽江古城特有的文化,使之成为中国西南边陲以至世界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