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其中70例关节面复位效果不佳的骨折,通过术后的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总结出七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①与胫骨棘相连的关节面同时出现旋转、塌陷,复位后关节面出现中心凹陷;③骨折块本身有压缩,但手术时未将压缩部分撬起;③植骨不实,且螺钉拧得过紧,造成关节面再次移位;④未清除胫骨平台骨折间夹有的碎骨块;⑤骨折整体复位垫起不足;⑥手术中摄X线片投照角度不佳,造成复位良好的假象;⑦骨折端过多的填塞植骨造成骨折分离移位。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中,如能注意避免以上七种造成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将可能提高手术的复位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胫骨Pilon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1997年12月间收治的25例复位不佳的胫骨Pilon骨折的术后x线片资料.结果造成胫骨Pilon骨折手术复位不佳的原因有6种:(1)不恰当地使用拉力钉导致拉力钉过紧,造成关节面的再次移位;(2)术中对胫骨关节面的复位情况估计不足,导致关节面整体复位"不够";(3)植骨过多造成关节面分离移位;(4)腓骨骨折未做正确的内固定;(5)胫骨远端关节面夹有碎骨块;(6)术中摄x线片时仅摄正位片而不能发现胫骨关节面后踝处的移位.结论手术中注意以上6种因素,可提高胫骨Pilon骨折的复位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后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 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胫骨关节骨折处恢复效果不佳情况,通过术后X线平片对恢复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造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四种:1在对X线平片进行判断时,因拍摄角度问题,造成病情错判的情况,因而延误了治疗的时机;2在进行手术时,选择切口时为达到最佳位置,使得手术中医生的视野受限;3在对骨折处修复时,植骨工作未达标,导致软骨下骨质因压力变形;4内固定方式及器械选择不当。二次手术后8例患者总优良恢复率为87.50%。结论 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采用标准化工作方式,最大限度避免术后复位不佳的情况发生,提高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讨论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手术治疗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手术失败的影响因素和原因。方法通过对我院自2001年至2011年期间收治的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的失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该类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骨折严重程度,术后康复情况,是否感染,受伤机制,骨折形态,患者体质,切口位置,关节面的恢复,骨折复位及关节塌陷植骨情况,内固定方法等方面进行考察,并和成功案例对比,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 12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失败患者其中手术方法不当(包括切口位置不佳,关节面恢复不足,骨折复位及关节塌陷植骨等)有3例,术后发生感染3例,合并韧带、半月版损伤4例,术后康复时期患者由于过早负重,运动量过大,以及保养不当造成患者愈合情况不佳2例。结论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好坏的因素有切口位置,关节面的恢复,骨折复位及关节塌陷植骨情况,术后康复情况,是否感染,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等因素,骨科临床工作者以及患者本人都应该引以为戒,争取让患者更早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钢板治疗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 17 例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 踝关节前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内踝及胫骨远端塌陷关节面, 植骨支撑, 于胫骨远端前内侧行桡骨远端钢板支撑固定, 在软骨下骨区打入 3 枚螺钉, 对塌陷的关节面实现直接坚强固定, 内踝行防滑钢板固定。腓骨骨折予重建钢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 (AOFAS) 踝-后足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横断位 CT 研究发现 12 例(70.6%) 塌陷关节面主要位于胫骨远端前内侧 1/4 关节面区, 以前缘最严重。5 例 (29.4%) 塌陷区仅位于胫骨前内缘, 关节面中部无累及。17 例中 16 例获得随访, 平均 (2.6±0.9) 年, 骨折平均 (2.9±0.5) 个月愈合。X 线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 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无丢失。踝关节活动度背伸平均 16.4°±2.8°, 跖屈平均 39.2°±5.3°。按 AOFAS 踝- 后足评分系统, 优 14 例, 良 2 例, 优良率 100%。结论 双钢板治疗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可以对胫骨远端关节面充分支撑固定, 减少复位丢失, 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在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自2005年至今,共收治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56例(包括髋臼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25例、腕关节骨折20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并行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对关节面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结果:11例髋臼骨折中9例行手术治疗,25例胫骨平台骨折中22例行手术治疗(22例行植骨),20例腕关节骨折中18例行手术治疗。结论:三维CT重建能清楚显示传统X线摄片所不能直接显示的关节面骨折,对手术前的骨折分类、治疗方案制订以及手术入路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胫骨平台后方骨折骨折线隐匿,骨折端冠状劈裂、塌陷在传统X平片上难以发现,而此类型骨折Schatzker六种分型中并未提及,且此处骨折周围血管神经分布较为密集,传统手术入路对后侧骨块显露、复位较困难。近年来国内学者提出[1]运用CT断层扫描技术,对胫骨平台进行"三柱"分型,并能对治疗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运用后方腘窝切口能在直视下对胫骨平台后方骨折块进行解剖复位,治疗效果满意[2]。我院采用腘窝后侧入路或后方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22例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分析认为: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患者,无论何种类型骨折,术中尽量保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下,使胫骨平台关节面在直视下复位,塌陷骨折复位后,充分大块植骨支持起塌陷关节面,坚强内固定,正确的膝关节非负重早期康复训练,是防止胫骨平台术后高度丢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近5年来收治的38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38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病人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随访2年优良率达95%。结论: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同时,术后早期CPM锻炼对防止关节粘连,恢复关节功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结果,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7月收住的87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后患者资料。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Ⅰ型18例,Ⅱ型29例,Ⅲ型12例,Ⅳ型18例,Ⅴ型7例,Ⅵ型3例。Ⅰ型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其余病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有骨缺损者取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术后8周开始部分负重,3个月完全负重。结果81例患者均获得5—41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Rasmussen评分法,优良率为88.51%,3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2例患者出现膝关节僵硬。结论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稳定的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尽量少剥离骨折块及采取正确的关节功能康复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9年3月收治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骨折中,按Schatzker分类:Ⅰ型9例,Ⅱ型18例,Ⅲ型7例,Ⅳ型8例,Ⅴ型5例,Ⅵ型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个月)。患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骨折对位对线良好、膝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者为优,共30例(占60%);骨折对位对线较好、内固定使用正确、术后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有轻度疼痛或不适,但不影响正常生活者为良,共16例(占32%);骨折对位对线尚可、关节面不平、内固定使用正确但不可靠、术后膝关节活动受限及疼痛者为一般,共4例(占8%)。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可保守治疗,对关节面塌陷移位〉5 mm的胫骨平台骨折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骨缺损时需植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和探讨膝关节镜治疗胫骨平台塌陷骨折28例。方法本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22~58岁。均为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手术时间为伤后2 h~10 d。SchaterzkerⅡ型骨折20例,Ⅲ型骨折8例。根据HSS评分系统分析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判断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除1例Ⅲ型骨折高度再次丢失外,其余27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发生明显关节面下沉的现象,关节功能恢复总优良率82.1%。结论关节镜下采用空心螺钉与锁定钢板联合应用,结合自体骨及纳米人工骨植骨术治疗Schater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再丢失,纳米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150例,术中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良好复位,修复胫骨平台关节面,进行可靠的固定,植骨,修复损伤的半月板和韧带,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6年,平均1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时间4~13个月,平均为8个月。参照Lysholm评分标准[1],根据骨折复位情况、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等条件评分,优114例,良27例,可4例,差5例,优良率为94%。结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适应证,尽量恢复骨与关节的基本外形结构、轴线等,保证关节的稳定性,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以明显的改善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恢复关节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98例胫骨平台骨折 ,按照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手术复位与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 78例 1~ 3年 ,全部达到骨性愈合 ,优良率 84 6 %。结论 CT扫描有助于全面评价骨折区域的整体情况 ;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要达到良好复位 ,关键在于塌陷骨折块的复位方法及内固定物的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总结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提出有效防治措施。方法白2002。2007年对57例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内固定.对术后并发进行分析。结果按膝关节评定标准优良率达到84.3%,术后2例切口感染,2例术后再塌陷。结论手术内固定是治疗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应强调术前,术中,术后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经皮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18例胫骨平台骨折在关节镜监视下通过胫骨开窗撬拨复位、植骨,并经皮内固定。结果18例术后3个月都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无感染和严重骨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经皮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复位直观、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注射型半水硫酸钙填充植骨固定与单纯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建立兔骨质疏松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模型,用硫酸钙填充植骨,克氏针固定,定期取材进行一般观察、大体X线、骨密度(BMD)分析、非脱钙切片检查、力学承载试验.结果 普通X线观察提示骨折区填充的硫酸钙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硫酸钙填充后1、2、3、4、6、8、12周骨折处样本BMD、轴向载荷承载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骨质疏松兔胫骨平台骨折填充硫酸钙早期能增加骨密度,提高轴向载荷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钢板固定结合植骨治疗V、VI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注意事项和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2年9月对21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治疗,患者按照 Schatzker 分类法进行骨折分型为V、VI型,均采用双钢板固定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充分植骨,术后及时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1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成功,术后经8~24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1期愈合,骨折均临床愈合,植骨无坏死发生。经疗效评定,优12例,良6例,中2例,差1例。结论双钢板固定结合植骨治疗V、VI型胫骨平台骨折,骨折稳定效果好,关节面复位满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普通X线、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和M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7例,全部患者均行膝关节DR正侧位、MS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DR漏诊4例,分型错误2例;MSCT三维重建1例未见明确骨折线,而造成分型错误;MRI分型均与术后分型一致,但对于显示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骨折粉碎程度及碎骨块移位情况,DR与MRI没有MSCT三维重建满意;所有病例MRI显示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损伤,其中骨挫伤26例,关节软骨损伤33例,半月板损伤27例,前交韧带损伤24例,后交韧带损伤1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9例,外侧副韧带损伤9例,髌韧带损伤7例,关节囊积液35例。结论普通X线、MSCT三维重建和MRI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结合应用,既能提高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及分型,又能对关节软骨、半月板、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情况做出判断,完善对膝关节损伤情况了解,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筏钉技术结合3D打印治疗伴有关节面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铜陵市立医院骨科收治的41例伴关节面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采用筏钉技术支撑塌陷关节面,41例患者按不同的术前准备方式分为3D组(16例)和普通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骨折一次性复位成功率、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关节面二次塌陷率等。结果 3D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患者术中骨折一次性复位成功率和术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关节面二次塌陷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筏钉技术结合3D打印治疗伴有关节面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提高术中骨折复位效率,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