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内胆管结石起因为先天性胆道畸形,胆道术后局部狭窄以及寄生虫性、细菌性感染形成的肝内胆汁淤积,继而形成胆色素性结石。不及时积极治疗,易继发感染引起胆道出血,肝脓肿或胆汁性肝硬化。目前,该病的诊断B超是首选,但我们发现肝内钙化灶常与本症混淆。我们总结了1988~1990年间经手术证实,术前B超诊断的肝内胆管结石20例中,有2例为肝内钙化灶,有1例左右肝管结石者,B超遗漏左肝管开口处结石。另17例完全符合。20例中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岁。文章中就两种病变的好发部位,胆管改变,声象图特征,术中B超注水时表现以及病因,预后6个方面进…  相似文献   

2.
甘敏 《影像技术》2015,(3):9-10
目的:对3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表现以及病例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对于少见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对于3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MRI临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中,其中单发的为29例,多发的为8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主要位于右叶前段或者后段的有26例,左叶内侧段或者外侧段的为9例,尾状叶的为2例。其中的8例患者中有一个或多个肝血管瘤。在29例单发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当中,其中有6例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血管瘤;而在8例多发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当中有2例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血管瘤,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组25例非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患者中有3例伴血管瘤,肝腺瘤、转移瘤和组织细胞纤维瘤各1例。37例肝局灶性患者结节增生伴随血管瘤的比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中25例的非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结论:绝大多数的FNH在MRI上有特征性的征象,MRI对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绝经后无症状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处理方法。方法:对48例无症状绝经后B超子宫内膜增厚进行诊断性刮宫,了解内膜增厚的病因及病理。结果: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48例中,正常绝经后改变32例(66.17%),良性病变16例(33.13%),无1例恶性及癌前病变。结论:绝经后妇女仅B超子宫内膜增厚,不伴出血等症状时,恶性可能小,可随访处理。  相似文献   

4.
用10MHz探头对69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及颌下腺肿块进行了探测。对肿块在声像图上的表现所作的分析主要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a)周界类型,(b)内部回声,(c)包膜反射光带,(d)后壁回声。超声诊断仪用Diasonics SPA-1000,探头为10MHz内含耦合剂的双功式探头。病例来源为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手术治疗的涎腺肿块患者。用直接法从各个方向进行探测并在取得满意图像后进行记录。腮腺及颌下腺良性占位病变共53例,约占77%,恶性占位病变16例,占23%。探测结果表明;混合瘤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多样性,约为26%病例存在连续的强回声光带。48%左右存在间断的包…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7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共113个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了超声显像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肝血管瘤在声像图上可表现为高回声型(61.54%)。低回声型(18.68%)、混合回声型(17.58%)及无回声型(2.2%),它们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7%、70.59%、75%及50%。文章认为高回声型的肝血管瘤诊断较容易;而边缘回声增强可作为肝血管瘤诊断的特征。除此之外,肝血管瘤声像图还可表现为内部管道结构或管道进入,后方回声稍增强等。当肝血管瘤声像图上表现不典型时,如其它影像技术亦不能确诊,则可进行B超引导下的穿剌活检。另外,文章还对高回声的肝癌、无回声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40例口服丙硫咪唑1年,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药物治疗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B超观察:1.实块型内出现液化区及实块囊性变的液化区增大,2.病灶内钙化灶增多,3.扩张之肝内胆管消失。 关于包虫囊肿的治疗,传统均采用手术方法,而肝包虫术后复发率达18.45%-22%。近年来,有人对肝包虫进行B超引导穿剌治疗,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们用药物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的效果,无并发症及副作用。丙硫咪唑治疗肝腹腔包虫囊肿B超初探@刘艳群$甘肃省干部医疗保健院B超室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实时谐波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9例共34个肝内实质占位病变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PLC)16例,转移性肝癌(MLT)4例,肝血管瘤(HCH)9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5例.选用百胜Megas超声诊断仪和Bracco公司的SonoVue超声造影剂.结果注射造影剂后,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显示全部肝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能显示肿瘤内动脉血流信号比例从造影前的64.7%(22/34)提高到造影后的100%(34/34),其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0%(18/20)、92.9%(13/14)和91.2%(31/34).实时谐波超声造影能显示不同肝肿瘤的造影特点,并能显示肿瘤的血供灌注信号,其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19/20)、100%(14/14)和97%(33/34).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实时超声造影均能反映不同肝肿瘤血流改变,可帮助提高肝肿瘤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院1985~1988年采用SDL-300、EUB-27型超声诊断仪捡出178例。193个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B超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探讨声象图特征与病理改变的关系。年龄:胎儿~74岁,20~40岁居多,占82.58%。 178例生殖细胞肿瘤中,畸胎瘤174例,占97.75%(成熟畸胎瘤168例、未成熟胎瘤4例、甲状腺瘤2例),无性细胞瘤2例、卵巢内胚窦瘤、绒癌各1例。 178例生殖细胞肿瘤中B超检出193个肿瘤,B超提示良性或恶性肿瘤与术后病理相符者188个,占97.4%,其中良性180个、恶性8个。B超确定病理类型与病理相符者152个,占78.76%,均为成熟畸胎瘤。 本文通过声…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36例肝肿瘤手术中经术中B超检查的共47个肝实质占位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5例为肝细胞性肝癌;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转移性肝癌、肝管状腺癌、肝乳头状腺癌、肝脂肪变性伴结节坏死、肝细胞结节增生、肝硬化结节各一例。肝肿瘤最大5cm,最小1cm。术前B超检出率为91.49%(43/47),术中B超检出率为100%(47/47)。术中未能扪及而靠B超定位后切除的有18个,占38.29%。其中一个术前B超、CT均未能发现,而术中亦未能及,术中B超发现并手术切除的1cm大小的肝肿瘤。作者认为术中B超有较大的优越性,能弥补经腹或肋间B超检查的某些不足;能对位置深…  相似文献   

10.
自1985~1990年间,本院共收治肝脏肿瘤患者345例,其中良性实质性肿瘤25例,经B超、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良性实质性肿瘤15例,即肝血管瘤12例,“肝圆韧带”异位肝组织结节性增生1例,肝错构瘤和肝腺瘤恶变各1例。术前B超误诊5例,其中定性错误3例,定位错误2例。文章就术前和术中声像图的特征,将良性实质性肿瘤的表现归纳为四点:(1)边界清楚,无声晕(HFSOL症);(2)外形不规则,血管瘤有边缘强回声细小结节状隆起,肝腺瘤等其它三种则有驼峰状大结节状隆起;(3)内部回声多变,中小型血管瘤以强回声或网络状不均回声为主,巨大型则以混合型为主。其余三种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反应。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形式对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经常规检查确诊的患者共50例予以分析。结果 :20例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反应中,恶性病变11例(55%),良性病变9例(45%)。其中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4例为导管内癌、淋巴转移性低分化癌3例、纤维性腺癌1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增生2例、腺病4例、炎性病变1例。20例非肿块型乳腺病变中,12例为片状低回声区域(60%),8例为微钙化片状低回声区域(40%);恶性组病灶最大直径为2.25±1.03(cm),良性组为3.09±1.02(cm),良性病变组微钙化比例77.8%和恶性病变27.3%;腋下异常淋巴结分析,良性病变9.1%,恶性病变55.5%。结论: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内部微钙化存在对导管内癌诊断具有显著价值。腋下存在淋巴结异常对于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组54例术前行B超检查,术后皆有病理诊断。其中良性肿瘤37例(68.5%),肿瘤内部回声均匀,境界规整27例(73%),低和无回声者34例(92%)。多见于囊肿、实质性肿瘤囊性变,淋巴血管瘤、腺瘤等疾病。肿块声像呈圆形、类圆形,边界规整光滑的居多。回声明显不均者可见簇状声像,边界呈分叶状,多见于混合瘤、颌骨造釉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仅3例,内部回声都呈现不均匀。炎症肿块14例,B超显示13例。其内回声不均匀(9/13),边界不规整(10/13)均占多数。本组病例B超诊断总符合率为85.2%,其中良性肿瘤符合率83.8%,炎症肿块符合率85.7%,恶性肿瘤仅3例都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分析临床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过程中,应用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超声诊断奠定基础。方法: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了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随机抽取68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予以不同的诊断方法,并对比诊断结果。结果:肝细胞肝癌:38例,血管瘤:8例,肝转移癌:5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例,不均匀脂肪肝:5例,硬化结节:6例,结核球:2例,术后包裹性积液:1例。且进一步的不同超声检查发现,常规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5.12%、72.00%和67.65%,显著低于超声造影(88.37%、92.0%、89.71%),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临床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过程中,应用超声造影可进行准确诊断,评估患者肝脏病变的血管流向分布情况,有利于鉴别诊断良、恶性之分,应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频B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我院在进行此次研究的时候,主要选择了84例患有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均符合此次诊断标准,而且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均同意进行此次研究,且都签署了我院自制的同意书,在此基础上,主要按照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分为了两组,其中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为观察组,乳腺恶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所给予的诊断方式是相同的,均是高频B超诊断方式。我院进行此次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对象均是收治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之间的,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和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本次研究结果可以表明,两组患者虽然应用了相同的疾病诊断措施,但是所获得的结果不同,观察组在诊断效果方面要优于对照组,相对来说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超声图像特点也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结论:高频B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1989年1月至1990年12月两年中,实行24小时急诊 B超值班诊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4个急腹症病例。194例中男性72例,女性122例,年龄7-81岁(其中30-60岁居多,占72.1%)。疾病的种类中胆囊炎占首位有85例,阑尾炎54例,肠梗阻14例,胰腺炎4例,宫外孕18例,肝脾破裂16例,肾破裂3例。重点分析了阑尾炎的声像图表现。 当阑尾炎症肿大,腔内液体潴留时方可被超声探测到,表现为由强光带包绕的管状结构,管腔呈无回声暗区或弱回声。阑尾粪石为强回声光点,无明显声影。超声对阑尾炎病变的显示率因其病理变化而异。单纯性阑尾炎显示率为58.6%,肿大阑…  相似文献   

16.
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是肝内常见占位性病变.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B超与MRI联合应用。其互补作用可提高肝脏占位的诊断率。本文通过对筛选出来的84例经B超与MRI诊断的肝脏占位病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33例肝脾型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44例肝炎后肝硬化及17例肝脾型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肝脾及胆系B超检查。血吸虫病组肝内光点增粗增强呈网络状改变者占93.9%,脾脏和肝左叶肿大明显。未发现明显胆系改变。肝炎后肝硬化组肝内光点光斑增多增强,但不呈网状。脾肿大程度小于血吸虫病组,伴胆系改变者占71.7%。血吸虫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B超表现与单纯血吸虫病组相似。各组门静脉、脾静脉内径无明显差别,但肝内光点特征,脾及肝左叶肿大程度等有鉴别诊断意义。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与肝炎后肝硬化B超观察的比较@李行道$湖北省沙市市…  相似文献   

18.
梁爽  萧惠欢  万芸 《影像技术》2014,26(4):12-13
目的:观察分析MR增强技术在乳腺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占位病变80例患者的MR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评价MR增强技术诊断乳腺病变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结果:80例患者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恶性病变48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9例(60.4%),浸润性小叶癌15例(31.25%),导管原位癌4例(8.3%),良性病变32例,其中纤维腺瘤20例,乳腺囊肿10例(31.25%),乳腺囊性增生2例(6.25%)。MR动态增强扫描对恶性乳腺病变的诊断特异性、灵敏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87.5%、89.6%、88.75%。结论:MR动态增强技术在乳腺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多方位的显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对于恶性病变的灵敏性及准确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分析了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少见肿瘤超声图像。年龄9~62岁,平均39岁。病种:卵巢透明细胞瘤3例,颗粒细胞瘤10例,卵泡膜细胞瘤3例,纤维瘤5例,内胚窦瘤6例,无性细胞瘤3例和不成熟畸胎瘤6例。36例均为单侧性肿瘤。 本文对各类肿瘤的声像图特点和病理进行了探讨。这些肿瘤瘤体直径都较大,除2例纤维瘤外,余瘤体直径均在10cm以上,可达30cm。瘤体直径最大的两种肿瘤为颗粒细胞瘤和内胚窦瘤,充满整个腹腔。除无性细胞瘤无包膜或形成假包膜外,余肿瘤均见包膜。透明细胞瘤内部回声呈囊性, 3例中有1例伴有乳头。颗粒细胞瘤多有肿瘤内部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患者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9月-2016年9月间经本院确诊为梗阻性黄疸患者77例临床资料,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A组)、MRI联合MRCP(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诊断(B组),比较两种诊断手段的梗阻性黄疸检出率。结果:A组诊断中,良性病变检出率为95.24%、恶性病变检出率为91.43%;B组诊断中,良性病变检出率为78.57%、恶性病变检出率为57.14%。即A组诊断方法的检出率均高于B组,统计学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梗阻性黄疸病症时,检出率相对较高,故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