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半岛蓝色休闲经济带是指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四地市中适合于休闲旅游的滨海地区.构建山东半岛蓝色休闲经济带,有利于整合沿海四地市的休闲旅游资源,发挥各地优势,促进资源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早日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休闲经济带,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经济增长点,它的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群众幸福感、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带动山东休闲经济的发展.半岛蓝色休闲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模式:多层次的“竞合”发展模式和“竞合”机制的“4-6-N”模式.对策建议:统一海滨城市休闲旅游形象——“东方瑞士”海滨度假连绵带;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做好市场细分;共搭区域营销平台,丰富系列旅游产品;以休闲文化丰富休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2.
新疆旅游资源的优势非常突出 ,但在“可进入性”方面存在许多劣势。新疆旅游业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战略体系 ,即由政府主导型战略、经济增长点战略、旅游强区战略、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这四个方面构成的综合而统一的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推动人类进入数字化城市星球时代,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长三角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在于:迈向一个跨越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跨时代世界级大城市群”,一个“世界级经济型-文化型大城市群”重合形态的升级版正在加速形成.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色在于“一生态两引擎”,即建设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一体化发展生态,塑造“点、线、带、廊”结合的空间布局;打造充满活力的数字文化生产力引擎,增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打造不断升级的数字文化消费力引擎,建设全国领先的一体化文化消费大市场.  相似文献   

4.
自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重点区域突破战略以来,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就进入了快车道.然而,围绕“黄三角”的各种版本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除了一贯的抢抓机遇之外,总有似曾相识之感,其间流露出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冲动令人深思.后发经济体要想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利益,必须拥有先发者所欠缺的特殊能力,即在别人“试错”的经验教训中找到高效率的发展方式.经过理性思考和科学论证,相信黄河三角洲完全可以找到一种融经济生态、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文明三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构建新的空间战略布局:要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π"型动力带,打造成为文化内外贸易的大通道、文化生产力的动力联动轴;要根据我国是一个超大型文明国家的国情,发展多样化的文化产业区域模式;要面对东西部文化资源的不平衡,发展文化产业服务平台体系;要以周边邻国,一带一路联通地区,以及北美、非洲和拉美等为近中远三重文化辐射带,投射中国文化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加快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展示"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建设广西旅游强区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和壮大广西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此,应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重视对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的挖掘及引进,加快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文化旅游的多元投资和主体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8):188-192
"一带一路"是全球化战略,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旅游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这一战略。但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偏弱,因此文章以两大产业融合的模式为研究重点,从以先进的体制观念引领两大产业融合、以市场为导向为两大产业融合营造环境、以整合为纽带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及公共服务系统的构筑等方面探讨航海文化与蓝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通过分析两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机理和发展效应,为丰富和完善航海文化产业与蓝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为推动航海文化产业和蓝色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及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立足于航海文化产业和蓝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担当起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扩大对外开放、发展航海文化和蓝色体育产业的重任,提升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蓝色经济区以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为其鲜明特色,蓝色经济区是国家海洋经济最集中的区域.蓝色文化是人类发展到21世纪,强调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蓝天碧水、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等有机结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经济文化发展模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以海洋生态文明为基本要求,以海陆统筹为基本途径.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以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椎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形成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互动融合发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球航运业景气度极度低迷.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山东航运业应借助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强劲东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按照合作共享、和谐发展、绿色生态的要求,走生态航运的发展之路.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支柱产业的海洋运输物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按照生态文明时代要求,加速生态航运建设.突出体现生态航运美好和谐、节能减排、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符合生态体系生存原理的航运新特点,强调航运发展生态化与航运企业之间的战略协作,通过创新“山东海运联盟”商业模式,优化航运资源配置,振兴山东生态航运宏图大业.  相似文献   

11.
曲新英  丛松日 《东岳论丛》2012,33(6):176-180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仅是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也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生态文化作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的文化,是蓝色经济战略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从山东半岛经济社会文化实际出发,促进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为蓝色经济战略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期各地正在谋划的"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中,文化产业呈现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近期提出的经济带规划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文化产业为经济带发展提供动力,是经济带发展的稳定器,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提升经济带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经济带规划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而推动现代市场体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数字经济发展为乡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因此,为解决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难题,实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一要完善乡村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筑牢数字人才根基;二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丰富数字文创产品类型;三要创新“文化+数字”产业模式,培育乡村文化品牌;四要加大吸引外部投资力度,夯实乡村经济基本盘;五要优化乡村文化产业管理体系,提升乡村管理效能,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蓝色经济的发展须以蓝色文化、海洋文化为支撑,充分发挥"文化"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发展蓝色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山东半岛文化资源的设计转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并建立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区域经济实际,并具有高端、跨界、综合、前沿等特点的文化产业格局。具体可从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工业设计产业、创意商贸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四大版块着手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交通便利、制造业发达、文化资源丰富、人文荟萃,不仅是我国辉煌灿烂文明的重要源头,而且是联通亚太、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大动脉。"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带际发展和业态融合的新趋势。打造"长江文化产业带"是优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战略布局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长江文化产业带"的建设要依托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和传承长江文明,坚持文化产业引领发展、融合发展和理性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建立"战略支点",形成"点轴联动"效应,积极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必须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工作,从而必须明晰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文化的特证.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入境旅游者构成是外国人、香港同胞、台胞同胞三分天下;港澳台同胞的人员需求袁现为宗教朝圣旅游、寻根问祖旅游、观光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外国游客旅游需求表现为观光休闲旅游与探秘游;国内游客主要以周边省份游客为主、层次较高、消费能力较强.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客体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自然资源以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为主: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中介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对台旅游,这一定位直接体现在对旅游业的管理和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中,也体现在海西旅游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中,体现在两岸共同培养"海峡旅游品牌"上.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配置上,必须谋求和构建一种高效、动态和灵活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力资源市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要建立以“能”为本的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整合文化创意人力资源;要建立基于创新战略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提升人力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日益趋同与环境资源压力的剧增,城市文化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等战略得以维系的轴心.当今,很多省会城市的区域经济首位度受到挑战,但其文化中心地位却历久弥坚.要实现“文化强市”之目标,必须要整合省会的历史资源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建立省会文化城市圈、创设区域科教创新基地、发展休闲文化产业等.充分利用省会的文化优势并扩大其文化效能,是增强省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之路,也是巩固区域中心地位、重赋区域增长活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信宜市委、市政府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旅游旺市"发展战略,把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成功开发了天马山纯天然生态旅游区、西江温泉度假村、大仁山旅游区、太华山旅游区、甲门峡漂流景区、石狗岭生态旅游区、龙玄峡漂流、大雾岭旅游景区等,以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其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互动发展、协调促进是山东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方向,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之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互动合作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两区共性和特点的蓝黄海陆统筹发展机制,构建了蓝黄互动评价模型,旨在为区域分工合作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正在规划和建设的各类经济区联动发展提供实践的范例,并使我国各地区尽快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