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解决大断面注浆硐室围岩稳定性控制难题,采用FLAC3D软件对硐室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硐室围岩变形控制的关键部位为硐室顶底板的边角部位和硐壁中部。硐室开挖采用"溜井出渣、分层开挖、及时支护"的思路,尽量减小开挖扰动对围岩的破坏。硐顶与硐壁支护方法为"锚网索喷"联合支护,临时"初喷"支护及时封闭围岩,二次"锚网索喷"支护充分调动了围岩的自承载能力。硐底部分采用锚索和钢筋混凝土衬砌支护,避免硐底边角部位产生剪切破坏。监测结果表明支护结构能够较好地满足了硐室长期稳定性和防渗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口孜东井下软岩大硐室的支护问题,分析了两淮矿区深井高地压硐室支护技术现状、特点。并根据口孜东矿主井箕斗装载硐室处工程地质情况,对装载硐室支护方案设计进行了比选和优化,提出了"锚索网带喷+钢筋混凝土+直墙肋梁加固"联合支护形式,其支护效果和经济性大幅提高。可为深井高地压软岩条件下大硐室支护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余贵军 《煤炭工程》2013,45(6):34-36
文章简述了平顶山天安煤业公司八矿己四采区胶带机头硐室多次扩修及受邻近巷道开挖扰动的情况,分析了硐室破坏原因及支护机理,提出采用"锚网索喷+36U型钢拱棚+壁后注浆"联合支护技术,结果表明,该支护有效地控制了硐室的变形,硐室围岩稳定效果良好,对矿井类似条件下的支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中关铁矿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大断面凿岩硐室的掘进及支护安全,针对硐室断面大、地应力高、围岩破碎等特点,研究并采用"硐室联络道+导硐+扩刷+条形矿柱"一次掘进和"锚网喷+长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凿岩硐室联络道及导硐施工过程采用临时支护,导硐全长贯通施工后组织后退扩刷,条形矿柱旁采用光面爆破确保成型质量,结合围岩松动圈理论并参考国内外同类矿山大断面硐室掘支的施工经验,确定锚索支护参数,锚网喷支护完成后组织锚索预控顶联合支护。实践表明:该技术施工安全性高,凿岩硐室成型及稳定性好,可为类似地质条件矿山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下煤矿深部支护难题,立足于服务年限长的大型硐室,提出深部大型硐室支护控制原则:全断面均撑、耦合让压及超强防冲支护。基于壳体的优良力学性能,借鉴建筑和岩土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提出深部大型硐室壳体均撑支护控制技术:以"U型钢棚+双层链接钢筋网"并辅以混凝土整体浇筑,形成内层衬砌承重强壳体;以"浅部注浆+预应力注浆锚索+高压封闭深部注浆"形成外层围岩自承载壳体;两者组合形成沿硐室轴向的连续双层壳体结构,通过锚索高预应力张拉内层承重强壳体,在硐室全断面内提供均布预应力,实现硐室全断面均撑支护。系统分析了壳体均撑支护作用机理与技术优势,推导了内层壳体最小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及硐室稳定性判据。研究成果在千米深井唐口煤矿大型绞车房硐室进行了成功实践,对于当下矿井深部支护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硐室的服务年限及围岩岩性,分析了硐室的受力情况,依据组合拱理论计算出支护参数.在井下大硐室采用"锚网、带、喷+锚索"联合支护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
复杂岩层大断面硐室群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复杂岩层巷道交叉点高应力集中区四周硐室群开挖围岩稳定性控制和支护技术等难题,通过对现场取样测试硐室群围岩物理力学参数、黏土矿物成分和松动圈大小,分析了赵庄煤矿三盘区带式输送机头硐室群及周边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和机理,表明硐室帮部煤柱和底板围岩是加固支护重点。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硐室群开挖对硐室群及周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分布范围的影响。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了硐室及周边20 m范围内巷道围岩"强柱固底"的加固支护方案。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加固支护后,硐室群及周边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围岩内部裂隙基本被浆液填充,60 d内围岩顶底板和两帮最大移近量分别为30 mm和50 mm,达到了理想的加固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针对不同岩层、不同硐室结构,开发了相应的大型硐室施工新工艺,分别在高应力不良岩层大型硐室、稳定岩层大型硐室、高大型硐室、长大型硐室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针对高应力不良岩层大型硐室,创新采用"323"让抗结合支护技术,分层、分区开挖,超前支护、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壁后注浆相结合,可解决硐室施工易片帮冒顶、超挖严重及施工效率低等技术难题;针对稳定岩层大型硐室,采用中深孔爆破一次成型技术,可实现快速施工;针对破碎岩层高大型硐室施工安全性差等问题,创新采用无轨盘旋斜坡道、上下导硐、天井溜渣、先拱后墙、分层开挖的施工工艺,可解决硐室施工围岩易失稳等技术难题;针对长大型硐室,创新采用先行斜坡道导硐、分部分层刷扩、由上而下施工的施工工序,可解决硐室施工工艺复杂、工期长等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
新上海一号煤矿副井马头门硐室破坏失稳的根本原因在于围岩应力超过了围岩强度,出现了大松动圈软岩工程。针对硐室跨度大、边墙高,支护结构整体性不强等特点,选用"锚网喷+格栅+锚索束桁架"支护结构,有效地控制了硐室的变形,为同类型的大硐室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考虑非线性Hoek-Brown破坏准则,对地震效应下深埋硐室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基于深埋硐室"楔形塌落体+圆弧转动体"的破坏机制,采用"切线技术"将Hoek-Brown破坏准则引入极限分析上限法中,通过拟静力法将地震力作用到深埋硐室围岩上,推导了地震效应下深埋硐室围岩支护力上限解,分析了地震力加速度系数、Hoek-Brown破坏准则参数以及硐室围岩有关参数对深埋硐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地震效应的增强,维持深埋硐室稳定所需支护力增加,硐室围岩垮落范围也在扩大;2)Hoek-Brown破坏准则参数中较大的mi,GSI,σci有利于深埋硐室围岩的稳定,D的增加会减弱围岩稳定性;3)岩体重度γ和硐室尺寸R的增大会使深埋硐室围岩垮落的风险加大,侧压系数K的增加会造成深埋硐室顶板支护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张光明 《煤》2007,16(7):14-15
随着矿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硐室中的大型设备越来越多,设备起吊的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进行优化设计,采用U29特高拱架、锚网联合支护方案,既解决了硐室的支护难题,又满足了设备频繁吊装的需要,并且施工组织大为简化,为大断面硐室的支护提出了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车集煤矿主采的28采区工作面采深均超过800 m,采区泵房埋深约1 050 m。采区排水硐室属于三维立体交叉硐室群结构,密集的巷道布置必然使得应力集中严重,要满足长期使用的要求,对支护提出较高要求。在深井软岩高水平应力围岩条件下巷道顶帮均采用长锚索加长锚杆,通过高强让压锚索支护技术、充分调动围岩的自稳能力,在顶板、两帮形成了稳定的锚固承载结构,有效抑制围岩初期变形,同时实行分阶段支让协同控制技术,采用不同性能的单一支护的组合结构,保证了围岩的稳定,并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洋 《煤矿开采》2008,13(2):19-22
根据长壁留煤柱支撑法开采技术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煤柱留设目的差异性,提出了煤柱设计的8个步骤,并对影响煤柱宽度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改造旧的房柱式开采、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该采煤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牛耀勇 《山西煤炭》2003,23(3):13-14
统观北美和日本地区坚持短壁式采煤工艺所带来的成就,回顾以往的房柱式采煤工艺,如果配以先进的支护技术和落煤技术,将会再现房柱式采煤工艺的优势。这是极具长、短期效益的一种新论点。  相似文献   

15.
龙固煤矿中央泵房埋深855 m,所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围岩松动范围较大,支护结构极易失稳破坏.为保障中央泵房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龙固煤矿通过优化高强让压锚杆、注浆锚索、锚注等综合支护措施加固中央泵房,实现了对中央泵房的稳定性控制.  相似文献   

16.
白文峰 《煤》2005,14(2):6-7,40
通过对松软煤层的性质及其对巷道的危害分析,探讨了松软煤层中主要运输巷道及硐室支护设计形式及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7.
许求保 《中国矿业》1994,3(4):65-67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几个地下矿在锚喷网联合支护的硐室工程中堵漏防渗处理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可供类似矿山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神东煤炭分公司历年房采工作面的回采现状,以及神府矿区煤层赋存及顶底板岩性等情况,结合榆家梁煤矿42220房采工作面使用线性支架回采的尝试及效果,简单阐述新回采工艺在安全、效率、效益方面相对于以往回采工艺所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托斗法”加固程潮铁矿2号主溜井的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忠祥 《中国矿业》1999,8(5):68-70
本文通过详细的现场调研 ,分析了造成 2号溜井垮冒的主要原因。根据溜井垮冒的实际状况 ,科学地提出采用“托斗法”进行整体加固的施工方案 ,避免了卸矿过程中对关键部位的冲击 ,完成卸矿硐室底板的恢复和承载梁的设计 ,成功运用岩层高压灌浆预应力锚固等技术 ,并进行长期的现场监测 ,最终形成了一套主溜井维护技术。对类似矿山溜破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煤矿的地质条件,将传统房柱式采煤提升为安全高效的短壁机械化采煤方法,并与充填技术相结合,针对充填技术特点合理布置采区巷道,充分利用充填物料凝固后的支撑强度,控制地表下沉和岩层移动,对煤柱、不规则块段、地质构造较复杂的煤层以及"三下"压煤等边角煤开采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开采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