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滑轨CT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采用DBS手术治疗的117例PD患者, 其中采用局麻46例, 全麻71例;73例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手术, 43例患者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GPi)DBS手术, 1例患者行右侧GPi DBS、左侧STN DBS手术。通过术前/术中滑轨CT图像与术前MRI图像融合, 计算患者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的空间距离(如空间距离大于2 mm, 表示电极位置偏移, 及时调整电极位置)。比较不同麻醉、手术方式患者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空间距离的差异。结果 117例PD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共植入234根电极。无因电极错位或疗效欠佳行二次手术的患者。CT扫描期间未发生麻醉脱管及机械碰撞, 无颅内出血并发症。117例患者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的空间距离为(1.35±0.50) mm。术中4根电极的位置明显偏移, 术中即刻调整电极位置, 再次复查CT证实电极位置良好。全麻组和局麻组、STN组和GPi组患者双侧术前计划靶点与术中实际靶点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6年6月年行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70例患者,根据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手工计算靶点、图像融合计算靶点的不同将病人分为3组(局麻+手工计算靶点组;全麻+手工计算靶点组;全麻+图像融合计算靶点组),统计手术病人靶点偏移误差,手术耗时和6个月后病人药物关期的UPDRS-Ⅲ期评分。结果 1、局麻手工组和全麻手工组对比第一靶点误差无显著性差异,第二靶点位置偏移有显著性差异(0.27±0.67mm,P=0.02);2、全麻下DBS术后的帕金森患者药物关期时的UPDRS-Ⅲ评分好于局麻手术患者。3、全麻+融合图像定位计算靶点的DBS手术方式耗时时间更少。结论全身麻醉以及采用融合图像定位计算靶点安全且可靠,有效的减少靶点偏移和手术耗时,病人配合度好,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丘脑底核(STN)是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的主要靶点,使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准确地发现STN的感觉运动区,提高治疗精准度,提高DBS治疗效果;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和风险目前介绍的比较少。现通过10例帕金森病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探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精准定位作用与风险。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1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4~5个通道),同步使用评分法记录,结合宏电极刺激结果,选择最终置入刺激电极的通道,比较术前预设的放置靶点与最终放置靶点的不同,测量通道的长度。结果不同的通道显示了不同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以及其放电的强度与长度。比较最后电极植入通道与术前的预设中心靶点显示:左侧STN:放置中心位置6例,非中心4例,其中前方2例,外侧1例,内侧1例;右侧STN:中心位置5例,非中心5例,其中外侧4例,内侧1例,STN感觉运动区的通道长度:左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5±1)mm(3~6 mm),右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3±0.7)mm(4~6 mm)。10例患者手术中未见出血并发症。结论 10例患者中选择预设靶点即中心靶点的比例只有50%~60%,有40%~50%的患者最终放置植入电极的位置与预设的靶点不同。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覆盖整个STN,通过记录其电信号并分析比较,可以准确显示出STN的运动区域,选择最佳的通道植入电极,提高DBS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的出血并发症。因此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是DBS手术中一种可以提高精准定位,同时也非常安全有效监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疗效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的治疗效果和良好的手术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采用核磁共振(MRI)、微电极记录(microelectrode recording,MER)技术和术中测试结果共同确定最后靶点,并经过MRI复查验证位置准确,同期植入脉冲发生器,比较手术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评分(UPDRSⅢ).结果 12例共植入22根电极(单侧2例,双侧10例),刺激电极植入靶点均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MRI复查电极均位于STN背侧,全部术后早期有微毁损效应,无颅内血肿出现,无感染及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随访时间2~28个月,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在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的改善率分别是50%和67%.结论 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近期疗效显著,严谨的手术流程是DBS良好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结合微电极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行STN靶点定位,术中采用Lead-Point微电极记录细胞外放电进行STN验证和电刺激,观察病人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影像解剖STN与功能STN核团长度。结果 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的应用,使术中STN核清晰可见。共植入电极9根(左侧3根,右侧6根),其中8根(88.9%)微电极一次成功定位。共用MER针道10道,每植入1根电极平均需要1.1针道,针道更换率为11%。术后颅脑CT证实,电极位置满意100%,无颅内血肿发生。影像解剖STN核与功能STN核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Framelink手术计划系统结合微电极电生理监测技术可提高脑深部电极植入靶点的准确性,减少穿刺次数,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后再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可行性、术中电生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应用MR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2例单侧PVP术后症状再次加重的PD患者实施STN-DBS手术,其中4例行毁损灶对侧的STN-DBS,8例行双侧STN-DBS。结果STN-DBS对本组12例PD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双侧STN-DBS的效果尤为明显,术后3个月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美多巴的用量明显减少(P<0.01),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中电生理记录显示毁损灶同侧的细胞放电明显低于正常情况。结论曾行单侧PVP的PD患者如面临二次手术,可以选择DBS手术,以双侧STN的DBS效果最好,可减少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双侧STN-DBS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进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BFMDRS)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计算两项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BFMDRS和UPDRS评分的改善率:术后1个月其均值分别为47%和48%,术后3个月为69%和73%,术后6个月为75%和79%。结论 STN-DBS可有效改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的症状,术后疗效稳定。STN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检索2009年4月前已发表的关于双侧STN 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27项临床研究(纳入900例患者).对随访1年病例进行meta分析.结果 显示术后单纯STN DBS治疗与术前单纯服药治疗两种方案对UPDRSⅢ以及震颤.强卣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STN-DBS治疗对UP-DRSⅡ、步态、运动迟缓改善不如术前服药(P<0.01);术后STN-DBS联合药物治疗对UPDRSⅡ、UPDRSⅢ以及震颤、强直、姿势稳定性的改善比术前服药治疗好(P<0.05),对运动迟缓、步态.联合治疗与术前药物治疗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STN-DBS副作用方面,手术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3.7%)及死亡串(0.7%)等风险较低;较常见的为刺激导致的短暂的副作用:体重增加(18.8%)、构音障碍(14.9%)、睁眼困难(5.7%)、抑郁(8.2%)及智能减退(4.0%),大部分可经调节刺激参数后改善.结论 STN-DBS联台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并减少治疗药物的剂量以及药物所致的副作用;STN-DBS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和肌张力障碍(dystonia)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及手术方法。方法应用3.0TMRI和微电极导向技术及手术计划系统进行靶点定位,对40例PD病人和3例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进行双侧丘脑底核(STN)电极植入。结果PD病人的主要症状有显著改善,服药量也明显减少,术前和术后UPDRS评分有显著差异;3例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以UDRS和BFMS作为评价指标,其中1例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症状改善达90%以上;术后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首次证实STN-DBS对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双侧STN-DBS是外科治疗PD的首选方法,DBS对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后且在本中心进行程控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评价其治疗效果,探讨DBS刺激参数调整的技巧.方法 对2006年9月以前行STN-DBS手术且在本中心进行程控的29例帕金森患者进行手术后1年、2年随访,统计分析刺激参数和药物剂量的变化以及病情进展情况.结果 DBS术后1年、2年,在未服用左旋多巴等药物的情况下,刺激器开相对于刺激器关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行单侧STN-DBS手术的患者分别为41.1%,39.8%;行双侧STN-DBS手术的患者分别为49.4%,49.0%.术后1年,2年,刺激电压分别为(2.67±0.31)V,(2.71±0.28)V;刺激脉宽分别为(70.8±14.6)μs,(73.8±15.2)μs;刺激频率分别为(147.4±13.6)Hz,(149.5±12.5)Hz.左旋多巴等药物比术前分别减少42.9%,41.1%.结论 DBS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在行双侧STN-DBS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尤其明显.刺激电压是主要的刺激参数,刺激脉宽和刺激频率的改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和丘脑底核(STN)作为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靶点,对震颤改善的差异。方法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行双侧DBS术的56例PD患者,按照手术靶点的不同随机分为STN组和GPi组。其中STN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 3±10. 7)岁; GPi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 3±7. 2)岁。采用国际通用的UPDRS评分表中的震颤评分项目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震颤进行评分。结果 STN和GPi组术后开机未服药状态的震颤评分比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P=0. 001)。而两组间震颤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术前比较,STN组术后开机服药状态的震颤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GPi组与术前开期比较,术后开期服药状态下的震颤评分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开机服药状态的震颤改善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DBS是治疗PD震颤症状的有效治疗手段,无论靶点是STN或GPi。STN和GPi作为治疗PD的靶点,在改善震颤程度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病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后药物变化情况。探讨STN—DBS对帕金森病术后药物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接受STN—DBS手术治疗的40例帕金森病病人手术前后的药物服用剂量、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经6~49个月随访。多数病人在STN-DBS作用下因症状明显改善,于开机后的1-6个月间使用抗PD药物逐渐减量。最终的选择剂量可维持2年以上。开机后5例不再服用相关药物。25例药物较术前平均减少60%。7例药物用量与术前相同,3例行单侧STN—DBS者术后药物用量增加。药物相关并发症因术后药物用量的减少而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STN—DBS能够减少术后抗PD药物的用量。改善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PD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TN-DBS治疗。术后均随访3个月,使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64例手术顺利完成,平均用时(4.39±1.01)h。共置入128根刺激电极,术后CT计算移位距离为0~1.89 mm,平均(0.91±0.42)mm。术前检测64例改善率在37.20%~82.54%,平均(55.36±5.62)%。术后抗PD药物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开机状态下UPDRS-Ⅲ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出现颅内积气29例、颅内出血2例、延伸导线移位3例、情绪改变、构音障碍2例、异动9例,末次随访时均完全改善或症状消失。结论 STN-DBS治疗PD,能有效改善病人运动功能,减少抗PD药物的使用,但围术期并发症风险高,临床应重视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Leksell三维手术计划系统(Leksell SurgiPlan System)联合3.0T MRI辅助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进行靶点定位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采用STN-DBS治疗的运动障碍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3.0T MRI和Leksell手术计划系统进行STN靶点定位,术中采用微电极记录(MER)和电刺激,观察病人症状改善及副反应发生情况以判断靶点定位的准确性。结果共植入217根电极(左侧111根,右侧106根),其中150根(69.1%)一次成功性定位准确。共用MER针道296道,每植入1根电极平均需要1.36针道,针道更换率为26.7%。术后出现额叶血肿1例,二次手术拔除电极后恢复。67例(125侧)病人复查头部MRI,电极位置满意者64例(122侧),电极位置改变3例,二次手术后症状改善。结论 Leksell手术计划系统加3.0T MRI进行STN靶点定位,与MER符合率高,准确性强,能够提高手术质量,减少针道更换率,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SPECT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症状的改善及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的影像学变化。方法4例施行单侧STN DBS患者术前和给予电刺激后进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UPDRS)和SPECT测定。结果STN DB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UPDRS运动评分缓解60%。3例改善良好的患者SPECT检查提示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转运体(DAT)含量较术前提高,另1例疗效欠佳的患者DAT含量降低,所有的患者多巴胺D2受体(D2R)检测与术前无明显差异。结论STN DBS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SPECT检查显示刺激侧纹状体区DAT含量的升高提示STN DBS可能改善了多巴胺的代谢,而这种改善可能是STN DBS缓解PD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二次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毁损术后再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的可行性、靶点选择、术中电生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应用MRI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3例毁损术后的PD患者行DBS手术,其中7例曾行单侧苍白球毁损术(posteroventralpallidotomy,PVP),5例曾行单侧丘脑毁损术,1例曾行双侧丘脑及左侧苍白球毁损术。DBS的靶点包括单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6例,单侧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intermediatnucleus,Vim)1例,双侧STN4例,一侧STN及对侧苍白球(globuspallidusinternus,Gpi)2例。结果DBS对毁损术后的PD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单侧毁损术后行双侧DBS效果最明显。术后3个月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美多巴的用量明显减少(P<0.05),无新的手术合并症。结论曾行毁损术的PD患者如面临二次手术,可以选择DBS手术,以双侧STN的DBS效果最好,并可减少药物用量,不加重原有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Hoehn-Yahr分期2.5~5期帕金森病(PD)患者的长期临床效果以及不同Hoehn-Yahr分期患者间临床效果的区别。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应用DBS治疗的69例PD患者(Hoehn-Yahr分期2.5期7例、3期27例、4期31例、5期4例)进行术后60个月的长期随访观察。分别在患者术前抗PD药物"关"期状态及术后6、12、24、36、48、60个月时DBS开机持续治疗下药物"关"期状态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估, 分别在患者术前及术后6、12、24、36、48、60个月时进行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数据采集, 在术后12个月时采集患者DBS刺激参数并计算出总刺激功率、单脉冲平均能量、较大单脉冲能量。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UPDRS-Ⅲ评分、PDQ-39评分、LEDD的差异, 比较不同Hoehn-Yahr分期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UPDRS-Ⅲ评分、PDQ-39评分的差异, 以及术后12个月时DBS刺激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术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伴有抑郁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接受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DBS(STN-DBS)治疗,术后对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STN-DBS治疗和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HAMD评分、UPDRS-III总分较术前有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HAMD评分、UPDRS-III总分低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有助于改善PD患者抑郁症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疗效及其程控策略。方法对我院2018年1~12月行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10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合并有RLS分为RLS组和非RLS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所有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STN-DBS),术后1月开机并随访6月,总结DBS治疗PD患者RLS的疗效和程控策略。结果 103例PD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发生;RLS组共有32例患者(31.07%),与非RLS组相比,病程、改良HY分级和UPDRS-Ⅲ评分显著更高(P0.05);RLS组开机后6月随访RLS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RLS组患者开机后6月程控参数较非RLS组双负刺激使用率更高,刺激触点选择下触点更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PD合并RLS率较高,STN-DBS可有效改善RLS症状,术后程控更多的选择双负模式和偏下触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位置。方法 40例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埋置脑深部电刺激器,术后复查电极位置,通过影像资料和电生理数据,确定电极尖端坐标,并计算电极各触点坐标,以及电极针道中STN上下边界和中心点的坐标。结果最佳刺激触点中心坐标的平均位置与STN上边界坐标的平均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N上边界区域为DBS治疗PD的最佳刺激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