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茵栀四黄注射液在临床上治疗肝炎已经沿用多年,由于黄连素注射剂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从用药的安全性考虑研制了不含黄连素而含有黄芩甙的新茵栀四黄注射液。这种新制剂在动物实验上观察到具有更明显的退黄护肝作用。本实验通过两种制剂对豚鼠离体回肠的作用,观察到两者在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方面是有一定区别的。对肠管的自发运动虽然均表现抑制作用,但原方的作用弱,与剂量无关,新方则作用强大,并使肠平滑肌表现为剂量依赖性松弛。新方能使乙酰胆硷的量效曲线右移,接近最大反应,说明新方有抗乙酰胆硷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主要是由所含黄芩甙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茵栀黄注射液(Yinzhihuang injection,YZH)对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细胞的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 3,MDR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茵栀黄注射液调控肝脏胆汁酸代谢的作用靶点及机制,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茵栀黄注射液干预HL-7702,采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探索茵栀黄注射液对HL-7702的活性影响,结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确定茵栀黄注射液的理想干预浓度和时间;用GW4064(FXR激动剂)促进FXR基因的表达,分为茵栀黄注射液组,GW4064组,GW4064+茵栀黄注射液组,正常组,DMSO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沉默FXR基因,分为siRNA组,siRNA+茵栀黄注射液组,正常组,阴性组。Real-time 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FXR,MDR3 mRNA及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IF)检测FXR蛋白的表达。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茵栀黄注射液对HL-7702的理想干预浓度1.08%,理想干预时间为15.47 h;茵栀黄注射液对HL-7702活性影响呈剂量依赖性;与正常组比较,GW4064组促进FXR,MDR3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与正常组比较,siRNA组抑制FXR,MDR3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与GW4064组比较,GW4064组+茵栀黄注射液组促进FXR,MDR3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与siRNA组比较,siRNA+茵栀黄注射液组促进FXR,MDR3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茵栀黄注射液促进FXR,MDR3 mRNA和蛋白的表达,茵栀黄注射液通过FXR促进MDR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来调控肝脏胆汁酸的代谢,本实验为其临床应用于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影  于治国 《中成药》2007,29(5):I0016-I0018
茵栀黄(粉针)由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和退黄功能,用于急性、迁延性和慢性肝炎的治疗。茵栀黄(粉针)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有文献报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茵栀黄注射液中黄芩苷的含量,但尚未见测定茵栀黄(粉针)中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本试验采用RP-HPLC法测定茵栀黄(粉针)中的黄芩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茵栀黄注射液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FXR、BSEP、NTCP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茵栀黄注射液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模型组(7只)、茵栀黄注射液组(7只)、GW4064组(7只)、Guggulsterone组(7只)、茵栀黄+GW4064组(8只)、茵栀黄+Guggulsterone组(8只)共7组。造模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FXR、BSEP、NTCP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可以上调FXR蛋白和基因的表达,P0.05。FXR和BSEP在蛋白和基因表达量上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通过干预FXR上调BSEP利胆退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5.
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茵栀黄注射液主要由茵陈、栀子、黄芩等药物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作用。茵陈苦辛凉,有除脾胃肝胆湿热而退黄疸之效;黄芩苦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栀子苦寒,常用于热证、心烦、郁闷。三者联用加强了清热、利湿、退黄、护肝利胆的作用。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现将其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茵栀黄注射液对体外四氯化碳致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茵栀黄注射液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Cl4熏蒸法造成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观察不同厂家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与复方茵陈注射液及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及香豆素的保护作用。结果:各厂家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均能能显著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酶作用以复方茵陈注射液样品的作用最强。结论:茵栀黄注射液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及香豆素对CCl4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各厂家正常样品药效作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红  董国庆 《中药材》2003,26(7):534-535
目的 :观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评价茵栀黄治疗 4 6例婴肝征的临床疗效 ,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sALT值及肝脾大小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治愈 +好转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 (P <0 0 1) ,肝脏明显缩小 (P <0 0 5 ) ,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 ;两组sALT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脾脏大小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茵栀黄注射液对婴肝征有明显的退黄、降酶、护肝作用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茵栀黄注射液的抗菌作用及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茵栀黄注射液为一种中药杭菌素制剂,临床用于急、慢性、迁延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疗效确切。根据该药的药理作用,在临床上用于胆道系统感染、慢支合并感染等30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用药后,平均3、4天即可控制感染、热退、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9.
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机理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观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丙氨酸转氨酶(SALT)、肝脏大小,并对部分患儿检测了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十二指肠液中胆红素浓度。结果表明,茵栀黄注射液有显著的退黄作用,并能使肿大的肝脏缩小,而对细胞免疫障碍无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RP-HPLC法测定茵栀黄注射液中黄芩苷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韩梅海  成爱华  王江梅 《中成药》2002,24(4):313-314
茵栀黄注射液是由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组成的复方制剂[1].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用于肝胆湿热、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性、迁延性、慢性肝炎、属上述症者[1].因其疗效好,见效快,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茵栀黄注射液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四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此法在(276±2)nm波长处因受金银花中绿原酸吸收的干扰,致使测量结果误差较大.为了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文研究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的方法,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茵栀黄注射液在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和疗效分析。方法:分析蓝光照射、蓝光照射加以茵栀黄注射液治疗两组新生儿黄疸病例,比较分析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具有临床疗效,但蓝光照射加以茵栀黄注射液进行治疗,更加优于蓝光照射,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临床疗效均显示出差异性(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茵栀黄注射液对TNF-α作用下大鼠原代肝细胞Mrp2表达的影响,分析茵栀黄注射液的利胆退黄作用机制。方法:三明治法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以茵栀黄注射液和/或TNF-α处理大鼠原代肝细胞。以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大鼠原代肝细胞Mr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肝细胞Mrp2 mRNA表达高于TNF组(0.568±0.056,P0.05),低于茵栀黄组(1.591±0.107,P0.05);茵栀黄加TNF组肝细胞Mrp2 mRNA(1.079±0.087)表达高于TNF组(P0.05)。对照组肝细胞Mrp2蛋白(0.768±0.070)表达高于TNF组(0.119±0.031,P0.05),低于茵栀黄组(1.895±0.129,P0.05);茵栀黄+TNF组肝细胞Mrp2蛋白表达(1.118±0.091)高于TNF组(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能改善TNF-α所导致的大鼠原代肝细胞Mrp2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3.
张国强  周燕  魏玉辉  朱琳  武新安 《中成药》2012,34(9):1644-1648
目的通过考察茵栀黄颗粒(茵陈、栀子、金银花和黄芩)对肝细胞膜转运体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ABCC2)、Na+-牛黄胆酸共转运多肽(Na+/taurocholate cotransporter,Ntcp/SLC10A1)及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ABCB11)表达的影响。方法胆管结扎术制备胆汁淤积大鼠模型;生化检测和HE染色,观察茵栀黄颗粒的干预效果;流式细胞仪测定肝脏转运体Ntcp、Bsep和Mrp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茵栀黄组肝细胞的脂肪病变和水肿较模型组显著减轻(P<0.05),Mrp2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但Ntcp、Bsep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肝细胞膜转运体Mrp2的表达升高可能是茵栀黄颗粒的退黄利胆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玉敏 《河北中医》2015,(4):591-592,599
茵栀黄注射液是由我国传统中药方茵陈蒿汤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绿原酸)通过现代工艺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护肝利胆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慢性及迁延性肝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总管结石等的治疗[1]。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茵栀黄注射液具有保肝、增强免疫、抗病毒作用,对肝炎病毒及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加病毒的排泄[2]。近年来,随着茵栀黄注射液应用的不断深入,其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屡有报道,并呈增加趋势,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其临床的合理应用及对其不良反应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集的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发现原因,为临床监测和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茵栀黄注射液。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天内观察组黄疸消退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促进黄疸消退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灌肠疗法治疗母乳性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正常足月母乳性黄疸新生儿应用茵栀黄注射液灌肠治疗母乳性新生儿黄疸3 d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显效33例(94.3%),有效2例(5.7%),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中药茵栀黄注射液灌肠治疗母乳性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连上清丸、护肝片、牛黄解毒丸对CYP_3A_4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肝微粒体培育体系,以咪达唑仑作为探针底物,研究板蓝根颗粒、茵栀黄颗粒和复方黄连素片对人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_(450 3)A_4(CYP_3A_4)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对比,茵栀黄颗粒对CYP_3A_4活性表现为诱导作用,板蓝根颗粒和复方黄连素片对CYP_3A_4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结论:在与临床上经CYP_3A_4代谢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应警惕板蓝根颗粒、茵栀黄颗粒和复方黄连素片潜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电子病历数据分析茵栀黄颗粒治疗肝炎患者的人群特点及用药特征。方法: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基于国内16家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构建的医疗数据集成仓库,从中抽取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中至少使用1次茵栀黄颗粒治疗肝炎患者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 383例肝炎患者,男女比例约3:1,年龄45~65岁。在诊断信息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675例,61.69%)及湿热内蕴证候(67例,53.17%)患者最多。给药途径为口服,单日剂量12~18 g,疗程为3 d较多。合并西药主要为甘草酸、胸腺肽、泮托拉唑联合使用,合并中药主要为苦黄注射液,感冒清热颗粒、柴胡注射液。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茵栀黄颗粒+苦黄注射液+甘草酸+胸腺肽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茵栀黄颗粒+苦黄注射液+甘草酸+亮菌甲素用于肝内胆汁淤积肝炎;清热剂多与肝、胆疾病治疗药,系统抗菌药,免疫促进药,与胃酸分泌药,系统抗病毒药等合并使用。结论:真实世界中茵栀黄颗粒常用于中老年人群的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临床可与清热剂的中药和肝胆病药物、抗菌药、免疫促进药等西药联合使用,对改善病毒肝炎等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及预防病并发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评价茵栀黄颗粒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消化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诊治的130例慢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65例(采用甘草酸二铵治疗)、实验组65例(采用茵栀黄颗粒治疗),回顾性分析茵栀黄颗粒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ATL与TBIL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组间比较治疗后ATL、TBIL评分变化显著,P<0.05,提示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注射液退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39-2642
目的:通过观察茵栀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佐剂组与未联用佐剂组在过敏反应发生时的敏感指标的含量变化,研究此类佐剂提高BN大鼠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稳定性和灵敏度的能力。方法:将弗氏完全佐剂与双黄连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联用,对BN大鼠进行致敏和激发,比较联用弗氏佐剂组与未加弗氏佐剂组动物在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程度;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 E含量及增长率;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大鼠皮下是否出现蓝斑以及蓝斑面积大小。结果:(1)联用佐剂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程度均高于未加佐剂组;(2)茵栀黄注射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 E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联用佐剂后血浆中Ig E、组胺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均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茵栀黄注射液未加佐剂组;生脉注射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四种指标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联用佐剂后血浆中Ig E、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均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生脉注射液未加佐剂组;(3)联用佐剂组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均高于未加佐剂组。结论:弗氏完全佐剂可提高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敏感性,有利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中过敏反应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