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患者报告结局(PRO)评价技术在评价针灸临床疗效中的适用性。【方法】引入NPQ颈痛量表作为主要疗效指标,应用PRO模式评价针灸干预颈椎病颈痛的疗效,以麦吉尔疼痛量表(MPQ)和SF-36生存质量量表为参照,对一项多中心(9个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896例患者治疗前后和随访中所测量的NPQ评分进行信度、效度、反应度评价。【结果】信度分析提示:NPQ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769(95%CI∶0.761~0.804)。内容效度分析提示:NPQ评分与MPQ量表各个领域是一般到中等强度的相关,与SF-36量表中的躯体疼痛领域为中到强相关,与其他6个领域为一般相关,与精神健康为弱相关。结构效度提示:NPQ颈痛量表共可筛选出3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3%。反应度分析提示: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3个月后的NPQ评分与治疗前的NPQ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以NPQ颈痛量表评价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PRO评估技术适用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能够准确测量临床结局,值得在各类针灸临床研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岐黄针组,每组各32例。岐黄针组给予岐黄针疗法治疗,常规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每周3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以及Mc Gill疼痛量表(MPQ)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研究过程中,岐黄针组失访1例,常规针刺组失访2例,均因受疫情影响而脱落。最终岐黄针组31例、常规针刺组30例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1周后,岐黄针组有效率为90.3%(28/31),常规针刺组为56.7%(17/30),岐黄针组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3个月后随访,岐黄针组有效率为87.1%(27/31),常规针刺组为36.7%(11/30),岐黄针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3)治疗1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2组患者的NPQ评分、MPQ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岐黄针组在改善NPQ评分、MPQ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常规针刺组出现2例晕针,岐黄针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针力敏穴治疗神经根、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给予椎针力敏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痛量表评分、 McGill疼痛量表(MPQ)评分[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的感觉项、情感项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55/60),对照组为75.00%(45/60),组间比较,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颈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MPQ量表的PRI感觉项、 PRI情感项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PRI感觉项评分方面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改善PRI情感项、V...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颊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作用特点及优势。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颊针组(n=30)与常规针刺组(n=30)。颊针组予针刺患侧颈穴(定位:下颌骨髁突中点直上,与颧弓上缘交点)、背穴(定位:颧弓根下缘颞颌关节下,耳屏正中前0.5寸)。常规针刺组予参照《针灸治疗学》治疗颈椎病的操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NPQ)、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simplified McGill score chart for paining,SF-MPQ)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VAS、SF-MPQ、NPQ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后颊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疗程结束后,颊针组与常规针刺组在改善VAS、SF-MPQ、NPQ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颊针组有效率为86.7%;常规针刺组为83.3%,两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颊针疗法可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可在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时,优先选用,且取穴方便,显效迅速,安全易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颤压"颈三线"结合导引"望月拿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颤压"颈三线"并结合导引"望月拿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Northwick Park(NPQ)颈痛量表评分以及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PQ颈痛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NPQ颈痛量表总积分提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颤压"颈三线"结合导引"望月拿肩"治疗颈型颈椎病较单纯传统推拿手法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方氏头针治疗颈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方氏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使用NPQ颈痛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疗程完毕时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周后及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NPQ量表得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说明2组对颈型颈椎病颈痛皆有显著疗效.治疗1周后及治疗结束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在改善颈型颈椎病颈痛方面疗效相当.[结论]方氏头针与传统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颈痛皆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跟传统针灸相比,方氏头皮针更无痛、安全、精准、便利,对治疗骨关节病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电尺胫针治疗颈痛性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痛性颈椎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电尺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组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治疗2个疗程后,颈痛量表(NPQ)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NPQ评分较治疗1个疗程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NP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痊愈+显效率为66.7%,对照组36.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穿刺点血肿等不良情况发生。结论电尺胫针治疗颈痛性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颈椎病颈痛应用针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慢性颈椎病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患者分别采用推拿和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颈痛量表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颈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颈椎病颈痛应用针刺治疗,效果显著,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痛症状.  相似文献   

9.
颈肩臂痛     
颈肩臂痛是常见的临床问题。颈椎退行性改变是常见的原因。每个临床医师必须熟悉其诊断方法 ,并能正确识别需要紧急处理的严重问题。1 颈肩臂痛的诊断1 1 病史 :颈痛常是唯一的症状 ,肩痛和肩胛骨周围的疼痛可以是牵涉痛 ,也可以是神经根激惹所致的放射痛 ,颈痛和牵涉痛常常是模糊的、弥散的、不按神经节分布并很难定位的。而根性痛常为深在烧灼痛 ,定位准确。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颈脊髓病的症状 ,包括不同程度的四肢及躯干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1 2 体格检查1 2 1 非特异性体征 :颈部运动幅度减少 :可能是疼痛所致的功能性运动障碍 ,也…  相似文献   

1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0):2163-2168
【目的】观察电针颈三针配合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牵引疗法联合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颈三针电针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2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仪上肢F波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及NPQ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VAS及NPQ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62/68),对照组为73.53%(50/6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颈三针配合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有效地修复患者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术后疼痛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客观掌握湖南三大省级医院的术后疼痛现况.方法 根据经典的疼痛评估量表和新的疼痛干预指南,结合我国现况设计出一套术后疼痛调查表,对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患者的术后疼痛现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82.8%的患者在术后第3天疼痛已降至轻度或消失;51.6%的患者术后疼痛未得到任何处理,14.9%的患者即使向医务人员报告了疼痛也未得到及时或有效的处理;20.2%的患者对疼痛治疗不满意.51.6%的患者认为并非所有的疼痛都需治疗,70.2%的患者在中重度疼痛时才报告;72.6%的患者对吗啡一无所知,18.5%表示坚决不用.结论 湖南三大省级医院对术后疼痛的处理能够使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但医务人员对术后疼痛的重视不够,疼痛处理尚未规范化.同时,患者对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为了提高术后疼痛控制水平,建议加强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后疼痛宣教.  相似文献   

12.
杨敏  宋露  李琴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Z):52-52,82
通过特殊胃管导人少量甲醛导致胃黏膜急性化学损伤致内脏痛。参照躯体痛的测量法,采用电刺激和热测痛法测定内脏痛时的痛阈改变。通过内脏痛阈的测定,其痛阈降低改变高峰时间为1~2h,观察痛阈的变化规律,可基本反映胃痛和胃黏膜损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TRPA1又称ANKTM1,是TRP离子通道超家族中的一员,可以将冷刺激、化学刺激以及机械刺激转化为内向电流,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并参与痛觉的形成。本文主要介绍TRPA1在炎性痛、内脏痛和神经源性疼痛感受中的作用,以期为TRPA1作为开发新型镇痛药的新靶点提供参考依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人的痛阈进行客观量化测定。方法利用人类感痛性屈曲反射(NFR)阈值与痛阈的密切关系,应用电子刺激系统与肌电记录系统建立NFR痛阈测定法,对32名正常人进行主观痛阈、RⅡ及RⅢ反射阈的测定。结果正常人的RⅡ反射阈为5.52±0.72V,主观痛阈为6.72±1.16V,RⅢ反射阈为7.34±1.21V。在痛阈与RⅢ反射阈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r=0.9298)。结论可用RⅢ反射阈来客观反映主观痛阈,使疼痛的研究具有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止血带加压性疼痛对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影响以及实验前受试者心理状况对疼痛反应的预测性。方法受试者为15名健康年轻成年男性。实验前让受试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填写6项心理学量表,以便衡量受试者的心理状况。记录其实验前心率与血压。然后进行3次左上臂(非利手边)止血带加压,连续记录受试者疼痛程度(pain intensity,PI)和不适程度( pain distress,PD),加压速度为10 mmHg/ s(1 mmHg =0.133 kPa)。同时记录各次加压前的疼痛阈值(pain threshold,PT)及每次加压刺激后的心率和血压。结果1)受试者实验前的恐惧量表测量的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与其对应的各次加压性疼痛的疼痛阈值变化之间呈负相关(r1=-0.58,P=0.02)。2)疼痛刺激时,心率会随之增加(P〈0.03)。3)受试者经每次止血带加压性疼痛刺激,疼痛程度和不适程度都会逐渐升高。结论1)恐惧评分可以预测止血带加压性的疼痛阈值。2)疼痛刺激能增加心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药口服联合外用治疗老年顽固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老年顽固性腰腿痛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采用中药口服加外用(联用组)和口服腰腿痛丸(对照组)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综合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半年随访。联用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有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 中药口服联合外用治疗老年顽固性腰腿痛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胰腺炎导致的顽固性胰腺疼痛往往很难利用现有临床疗法有效解决.人们对这种疼痛的机制尚不清楚,虽然导管和实质压力增加是引起胰腺炎疼痛的主要原因,但充足的证据表明神经病理性疼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最近的研究证实脊髓以上和较高的大脑中枢在胰腺炎疼痛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对慢性胰腺炎疼痛产生和维持起作用的外周及中枢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选择性结扎镜像痛模型脊髓中的激活情况。方法:实验组选择性结扎(SNL)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对照组SNL非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取第4~5腰椎段脊髓做石蜡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非手术侧(镜像痛)脊髓背角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平均荧光强度增高,与手术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非手术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镜像痛中,镜像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参与了镜像痛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抑制剂K252a对切口痛大鼠疼痛的影响,以了解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TrkB通路在切口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7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切口痛(I)组、K252a+切口痛(K+I)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切口痛(D+I)组.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K+I组和D+I组分别于切口痛模型制备前30 min鞘内注射K252a 1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和0.Ol% DMSO 10 μL+PBS 10 μL,并用PBS 10 μL冲管,I组接受同样的处理但鞘内不予任何药物.分别于术前((0 d)和术后1、3、5、7 d采用von Frey纤毛法检测大鼠的机械痛阈值,采用热辐射法检测大鼠热痛阈值的变化.结果I,D+I和K+I组术后1、3d时的机械痛阈值均显著低于同组Od时(P值均<0.01).术后1、3 d时,K+I组与I组、D+I组机械痛阈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组术后1、3、5 d时及D+I组术后1、3 d时的热痛阈值均显著低于同组0d时(P值均<0.01).术后1d时,K+I组与I组、D+I组热痛阈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鞘内注射K252a可以减轻切口痛引起的大鼠疼痛行为学改变,BDNF-TrkB通路可能参与大鼠切口痛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肢体与腰背部封闭后反应性疼痛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肢体与腰背部疼痛首次封闭后反应性疼痛的差异及原因。方法 将我院 6 8例患者按疼痛部位分为两组 :肢体痛组 36例 ,腰背痛组 32例 ,均用 2 %普鲁卡因 1~ 5ml加泼尼松龙 2 5~ 5 0mg行封闭治疗 ,观察两组封闭后首次反应性疼痛。结果 肢体痛组反应性疼痛的发生率为 77 78% ,腰背痛组为 2 5 0 0 % ,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两组反应性疼痛出现的时间、程度及持续时间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两组反应性疼痛的发生率、出现的时间、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存在差异 ,其原因可能与四肢用药处组织较致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