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航海新工科人才培养是落实国家智能航运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梳理智能航运背景下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 现状及发展趋势, 系统分析了智能航海为高职航海教育带来的变革和我国发展智能航海教育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从 构建面向智能航运时代的高职院校航海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AI+航海”的智能航海特色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航海新工 科人才培养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产教融合共建智能航运高职院校航海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四个方面,探究了智能航运 时代高职航海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蔡彤 《通讯世界》2023,(3):151-153
为探究智能制造技术与制造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间的关联与融合作用,促进智能制造技术能够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对智能制造相关技术以及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寻找二者相融合的关键要素,指出智能制造技术能够在制造产业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生产模式创新、产业节能以及制造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说明与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述  汪彦 《电子技术》2023,(1):139-141
阐述基于新工科背景的Python+人工智能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探讨Python+人工智能与产学研融合模式的培训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互联网金融这类新兴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懂金融和管理又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工科人才。本文为适应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需要构建面向"互联网+金融"的"三型"融合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应用型、复合型和卓越型三型子模式两两相互之间关联融合的内在机制,应用于金融信息产业的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定位与实施的现实问题。按照以成果为导向(OBE)教育理念构建的多学科交叉协同的课程体系。解决面向"互联网+金融"的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如何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重点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建设指南明确,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世界电信》2015,(Z1):50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传统工业领域的融合与渗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制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例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以及我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战略,其方向均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先进工艺、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的有机组合,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实现规模化定制、制品零库存、零空转能耗、零中断运维、零意外宕机等智能生产模式。工业互联网则是构筑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其实质是促进机器、车间、工厂、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7.
《世界电信》2015,(1):50-50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传统工业领域的融合与渗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制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例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以及我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战略,其方向均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先进工艺、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的有机组合,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实现规模化定制、制品零库存、零空转能耗、零中断运维、零意外宕机等智能生产模式。工业互联网则是构筑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其实质是促进机器、车间、工厂、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8.
随着船舶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只有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未来行业发展的需求。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江苏科技大学通过构建“船舶+控制+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基于“大工程观”的教学模式,完善“水面—水下—空中”的智能无人系统创新实践平台,着力培养面向新产业的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从而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成为新时代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在数字经济浪潮下,高端装备行业的趋势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通过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道路的思考,并就企业如何推进智能制造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人才刚需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脱节问题,以深圳市某学院构建数字孪生化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教学实训体系为例,进行基于数字孪生的标准化可持续发展产教融合教学实训创新模式研究。利用数字孪生支撑软件和教学实训示范线构建数字孪生教学实训支撑体系。以数字孪生生产线和产教融合师资为依托,开展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创成式开发建设,开展数字孪生化智能制造教学培训、实践实训及创成拓展,推动产教良好互动和可持续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电工学面向工科非电类本科生开设,针对课程培养学生获得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服务新工科建设的特点,采用“学期内轮动、学期间复刻、学科间交叉”,从情境创设、问题中心、目标导向、价值引领四个方面探讨了项目中心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该模式已在兰州理工大学完成九轮学期内轮动、三轮学期间复刻的教学实践,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产品认证致力于降低系统性交易成本,其工作模式成型于电气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在信息通信行业与各制造行业融合的大趋势下,产品认证如何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新工业环境下发挥认证价值成了一个现实且迫切的课题。回顾了产品认证发展历程,梳理了产品认证发展瓶颈,分析了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环境下以“数据”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新特征,提出了新工业环境下产品认证应以“数据”为核心,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应用三方面重构产品认证工作方法,实现认证智能化。  相似文献   

13.
柔性智能制造作为工业智能的代表,已成为精密电子制造业向智能化演进的趋势,同时5G、F5G(Fixed-5G)、边缘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ICT技术与OT技术的不断融合,为柔性智能制造提供了良好的使能环境。基于5G+F5G工业PON固移融合网络,构建工业端边云协同架构;面向SMT产线柔性智能生产需求,开展基于端边云协同的柔性智能制造技术方案研究,并在实际生产环境完成部署验证。希望提出的端边云协同架构及柔性智能制造技术方案能够对智能制造发展演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互联网思维下智能制造的定义和形态,概述了互联网思维下智能制造的架构及模式,列举了智能制造在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了互联网思维下智能制造的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渐在电子信息类课程中普及,这既是机遇亦是挑战.一方面,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求课程内容要多学科、多元化交叉融合;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课程中如何实践和落实,思政元素在工科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融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去研究和探索.从教师及学生多重角度去思考,将课程思政贯穿到"线上...  相似文献   

16.
《中兴通讯技术》2016,(5):11-16
提出了基于融合架构构建面向智能制造的云数据中心的理念,并认为利用高速互连、新型存储及内存计算、可重构等关键技术能够实现硬件重构和软件定义。应用实践表明:通过3个阶段持续演进,融合架构将引领敏捷、高效和智能的云数据中心,从而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宏观     
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智能制造已成为当今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为推进智能制造发展,2015年3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并下发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决定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作为研究机器智能和智能机器的一门高综合性的技术学科,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广泛地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医疗和智能制造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与可靠性的融合进行了思考。首先,概述了各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技术发展历程;然后,指出了人工智能在多领域深度融合对于可靠性和安全性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分析了人工智能与可靠性融合发展带来的需求变化;最后,提出要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产品可靠性要求,完善了人工智能安全与可靠性监管体系,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反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针对学科竞赛中呈现的多课程知识交叉,学科竞赛知识难感知难反馈的问题,借鉴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与状态反馈控制理论,构建了基于知识状态反馈控制的学科竞赛培养模式。结合教师经验与对学习环节中各课程知识的观测获得学生各知识状态量,并以竞赛要求对竞赛培养环节进行调节。进一步比较了基于输出反馈控制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基于知识状态反馈的学科竞赛培养模式,最后以“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为例,分析了基于知识状态反馈控制的学科竞赛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20.
阐述电气工程课程的教学融合模式实践,包括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能力、学生的接受程度的思考,从而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