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朱晓红 《河南化工》2007,24(10):49-52
介绍了三氯氢硅的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和原料,并利用预先危险分析方法,对三氯氢硅生产中存在的主要的潜在危险,如火灾、爆炸、化学中毒等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多晶硅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主要危险品有氢气、液氯、三氯氢硅等,生产过程中存在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伤害等诸多危险、有害因素。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有效挖掘本省盐矿资源开发潜力,近日投资建设较大型三氯氢硅及氢氧化钾生产项目。总投资6亿元,由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公司负责建设.生产规模为4万妇三氯氢硅及6万妇氯氢化钾,项目分二期完成,建成后该公司成为国内重要的三氯氢硅生产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4.
理化特性及生产原理 三氯氢硅又名三氯硅烷、硅氯仿,是有机硅烷偶联剂中最基本的单体,也是生产半导体硅、单晶硅的原料。随着有机硅烷偶联剂工业的发展,三氯氢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三氯氢硅生产技术及市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三氯氢硅的生产原理及催化反应机理,阐述了沸腾氯化法生产三氯氢硅的工艺和流程,并对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应加强对三氯氢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及下游产业链的开发,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形成良好的产业循环.  相似文献   

6.
在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中,主要的中间产品为精制三氯氢硅和氢气,精制三氯氢硅、氢气的质量对多晶硅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精制三氯氢硅来源于精馏工序。本文重点对现有的多晶硅装置精馏工序精制三氯氢硅生产工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重点探讨了要生产出合格精制三氯氢硅的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7.
江苏中能公司为了与其多晶硅产能配套,于2008年2月在徐州的多晶硅一期生产装置上加入了四氯化硅氢化装置,并计划于2008年9月在多晶硅二期生产装置上也如法炮制;同时,正在泰州市的泰兴筹建20kt/a三氯氢硅生产装置,按照中能的计划,到2010年泰兴工厂的三氯氢硅产能将达到60kt/a;此外,中能还计划在徐州建三氯氢硅生产装置。  相似文献   

8.
《化学工程》2008,36(3):71
浙江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建设的万吨级三氯氢硅项目于2007年12月22日开车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该项目是国内首套大型三氯氢硅装置。三氯氢硅是制造多晶硅的中间体,也是生产其他化工产品的原料,目前有很好的市场及发展前景。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可承担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9.
三氯氢硅生产现存问题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国内三氯氢硅生产中须解决的问题——副产物四氯化硅出路,尾气回收治理,精品三氯氢硅中含硼、磷,探讨了三氯氢硅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三氯氢硅的生产技术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三氯氢硅的生产技术与研究进展进行评述,提出了三氯氢硅生产工艺的改进方法。三氯氢硅的生产方法有硅氢氯化法和四氯化硅氢化法,其中硅氢氯化法最为成熟。三氯氢硅氯化合成法工艺的关键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添加高效催化剂、优化精馏提纯工艺、采用合成尾气回收新技术,以增加收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1.
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强碱球磨方法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了改性处理,并对其化学结构和微观形态进行了分析.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氨酯(PUR)/MWCNTs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进行了表征.探讨了MWCNTs对PUR/MWCNT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以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WCNTs...  相似文献   

12.
非平衡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高压脉冲电源的发展概况,对现行研究中使用的非平衡等离子体水处理反应器进行了分类,系统总结了液相、气相和气液两相放电反应器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待改进之处和发展趋势。归纳了脉冲放电过程中催化剂的使用状况,分析了催化剂在脉冲放电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了不同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微生物法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基本研究方法,综述了4种絮凝机理,对其絮凝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微生物絮凝剂在生产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和解决措施,微生物絮凝剂具有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成本低等优点,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对PVC冲击改性剂——MBS、CPE和ACR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抗冲改性机理及对PVC制品低温冲击强度、耐候性、维卡软化点、韧性的影响。从高分子热力学的角度分析了CPE和ACR在PVC中分散所形成的制品结构。指明了传统ACR和CPE在PVC改性中所存在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理想冲击改性剂ACR应具有的结构特点,并设计和开发了新型冲击改性剂ACRHL-56和HL-58,通过试验对其性能与传统冲击改性剂ACR和CPE进行了比较,发现其性能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介绍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陈红雁 《云南化工》2014,(1):48-49,52
合成了席夫碱N-亚水杨基-2-氨基吡啶,并以此为有机配体与过渡金属铕反应,得到了相应的配合物,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得到配合物的单晶,解析出其晶体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荧光性质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BA、MMA为主链结构,GMA为官能单体,合成出具有活性结构的丙烯酸酯核-壳纳米粒子。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合成的粒子为纳米级核-壳结构。通过红外光谱进行结构分析,表明所合成的纳米粒子具有典型特征吸收峰,表明得到的产物为目标产物。研究了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参数对乳液的影响,确定了使丙烯酸酯乳液综合性能较好最佳聚合体系;通过TEM观察产物中粒子的结构形态及大小,即得到的丙烯酸酯乳液中,乳胶粒呈明显的核-壳结构,且粒径为纳米级。  相似文献   

18.
民用工业中复合材料桁架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复合材料桁架的构造、分类和计算方法,突出了复合材料桁架的优越性能和在民用工业中的应用前景;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复合材料桁架杆件的多种加工工艺,并比较不同截面形式对杆件性能的影响;探讨复合材料杆件的破坏机理和分析方法,介绍节点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提出节点及连接部位存在的关键问题;根据国内外复合材料桁架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阐述了复合材料桁架的性能和不同的设计方法,总结归纳影响复合材料桁架性能的关键因素和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杆件设计、节点设计和优化复合材料桁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嵌入式CFPR筋和外贴碳/玄武岩纤维混杂布加固混凝土梁,设计比较了对加固材料施加预应力后的增强效果,共进行了6根梁的4点弯曲试验,并就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提出了设计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无预应力加固,施加预应力后能够进一步提升梁的开裂荷载和屈服荷载,并提高梁的服役性能.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0.
Adhesive and surface-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ly(styrene macromer-butyl acrylate) copolymers, poly (styrene-butyl acrylate macromer) copolymers and poly (styrene-butyl acrylate) random copolym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adhesive properties of the copolymers which were prepared by the macromer-technique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random copolymers.

(2)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surfa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between the copotymers which were prepared by the macromer technique and the random copolymers. These differences were evident from the results of measurements of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of the copolymers and of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of water/toluen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copolymers.

(3) The reason why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surfa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seemed to be that the copolymers which were prepared by the macromer technique had graft chains and a different inner-structure from the random copolymers. Therefore,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graft copolymers which were prepared by the macromer technique had a phase-separated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