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火灾现场中的金属材料在高温的作用下,能发生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残留下不同特征的痕迹物证,这些痕迹物证的特征能表示出该金属的受热温度的高低和受热时间的长短,还能证明开关状态和起火点的位置等。由于一般金属材料在火灾现场中形成的痕迹物证不能被火彻底烧毁,所以对于严重烧毁火灾现场的勘查,寻找发现金属痕迹物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属的表面变色痕迹 金属受热后,表面颜色会发生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在火灾温度作用下,金属表面发生比常温条件下更快的氧化反应,生成数量不等的金属氧化物。基本规律是受热温度…  相似文献   

2.
选择典型的普通平板玻璃和钢化玻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火灾痕迹物证综合实验台、箱式电阻炉模拟室内火灾的热环境,制备了两种典型玻璃的破坏痕迹,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SEM)观察玻璃破坏痕迹的微观形貌。实验结果表明:玻璃种类对机械破坏痕迹的微观形貌有一定的影响,钢化玻璃的裂纹比较密集,裂纹比较深;而普通玻璃的裂纹的纹痕比较明显,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时裂纹棱角比较突出,并且呈"人"字形的树杈状分布。温度对玻璃的机械破坏痕迹和受热破坏痕迹的微观形貌影响有所不同,尤其是对机械破坏的断面痕迹的影响,机械破坏的普通玻璃在受热后的玻璃断面失去了弓形纹特征。钢化玻璃遇水炸裂产生的纹痕随着温度的升高,裂纹由密集逐渐变得疏松,纹痕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目前常用的夹层玻璃、镀膜玻璃、钢化玻璃、吸热玻璃和玻璃镜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自行设计研制的试验燃烧炉上,模拟典型的火场升温速率及其温度环境,与普通平板玻璃相比较,测定了特种玻璃在机械力冲击、受热和受热水溅破坏所产生的痕迹特征,探讨了火场上玻璃破坏的机理,并制作了一套特种玻璃破坏痕迹的标准图谱。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不同受热温度和受热时间处理后的C40普通混凝土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详细描述高温后试块的外观特征及抗压破坏特征,探讨试块抗压性能与受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火灾温度的升高和燃烧时间的增加,高温后自然冷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整体上呈降低趋势。根据试验结果,建立高温后混凝土立方体剩余抗压强度与受火温度和受火时间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不同温度和时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评定。根据温度和时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耦合作用,建立火灾大小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5.
高温后砾石混凝土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到砼结构在实际火灾下受热情况非常复杂,本文采用四种不同热处理制度,对砾石砼高温后的强度变化进行实验研究,从而归结出高温后砼强度与受热温度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高温后砼弹性模量与受热温度的关系,并利用微观测试手段对砼内部结构破坏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目前常用的夹层玻璃、镀膜玻璃、钢化玻璃、吸热玻璃和玻璃镜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自行设计研制的试验燃烧炉上,模拟典型的火场升温速率及其温度环境,与普通平板玻璃相比较,测定了特种玻璃在机械力冲击、受热和受热水溅破坏所产生的痕迹特征,探讨了火场上玻璃破坏的机理,并制作了一套特种玻璃破坏痕迹的标准图谱。  相似文献   

7.
选取汽车车身和未涂装底材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其在不同受热时间、受热温度和冷却条件下的受热痕迹特征,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汽车车漆对车身受热痕迹的影响。实验表明,车漆对底材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自然冷却条件下的保护效果好于在水冷条件下的保护效果;自然冷却条件下,车身不会出现锈蚀现象;受热温度对车漆的影响远大于受热时间对车漆的影响。同时,将调查结论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提出车身受热痕迹现场判别方法,对汽车火灾调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2017,(11)
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混凝土结构在高温作用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危及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分析了混凝土材料在不同受热温度、受热时间和加载速率等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阐明了高温作用后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温度、受热时间及应变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对开展高温时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抗爆、抗撞击设计和安全评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火灾后钢材承受机械振动、风致振动和车辆振动等动力荷载的疲劳性能,通过升温、自然冷却和疲劳试验,对室温和经历250~750℃高温自然冷却后的40个Q345钢材试样进行轴向拉伸疲劳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温自然冷却后Q345钢材疲劳断口的破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裂纹扩展区和瞬断区的面积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变化;Q345钢材在室温或经高温自然冷却后的疲劳断口具有典型韧窝组织,受热温度不超过500℃时韧窝组织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变密,受热温度为750℃时韧窝组织减少、变浅且大小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为具有撕裂痕迹的类解理破坏;经高温自然冷却后Q345钢材的疲劳寿命随着温度增加而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与常温下钢材的疲劳寿命相比,500℃以内时,疲劳寿命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最大增幅为277.18%,750℃时疲劳寿命下降了65.27%。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不同高温自然冷却后Q345钢材的概率S-N曲线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火灾后Q345钢结构的疲劳性能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0.
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通过五榀三面受热的钢筋混凝土门式框架的试验,分析了高温下框架的变形和内力重分布规律、破坏特征以及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高温下框架结构的塑性铰出现次序、位置,以及破坏机构和极限承载力等与常温下的显著不同.内力在整个升温过程中经历了剧烈且复杂的重分布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详细研究热镀锌彩钢板受热痕迹特征变化及痕迹形成原因,选择有涂层和无涂层两种热镀锌彩钢板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彩钢板在不同温度下受热30 min 时的痕迹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镀锌彩钢板在高温下的变化主要包括表面涂层的热损、镀锌层及钢板本体的热蚀几方面,其宏观痕迹在400、500、800、900 ℃四个温度点会发生明显变化,宏观上800 ℃以下时主要表现为涂层形态和颜色的变化:涂层无变化—漆层变黑—变为浅黄并出现粉末—漆层出现裂痕—漆层脱落,900 ℃后样品表面为黑色金属氧化层;微观上800 ℃以下时能观察到镀锌层,在800 ℃开始出现须状晶包裹的球状形貌,在900 ℃后出现块状与针状组织,能谱分析发现高温时镀锌层逐渐消失且铁所占比重上升。研究结果旨在为彩钢板建筑的现场痕迹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节理产状对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岩石破坏过程分析RFPA2D系统,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节理不同位置、方向和迹长对于岩石试件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节理位置对应值(裂纹尖端到受压面的距离)与抗压强度值有近似的线性关系;岩石试件中所含节理倾角不同时,试件的破坏模式不同,随着倾角的增大,试件的强度先降低随后增大;随着节理迹长与试件直径比值的增大,试件强度随之减小。数值模拟结果同物理试验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对于深入揭示断续节理岩石在单轴压缩下损伤破坏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归纳了电容启动运行式电机的火灾故障原因,在观察和分析制备的标准试验样品的基础上,总结出电机的火灾危险性、内部故障和外部火烧情况下电机内部重点部位的温度分布规律以及痕迹的特征规律和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岩体节理平均迹长和迹线中点面密度估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现场节理调查中,采用圆形窗口直接进行节理调查并不实用。将所有的迹线类型设计成统一的数据结构,读取现场测量的数据;然后在生成的节理迹线图上布置圆形取样窗口。根据测量数据的具体情况调整圆形取样窗口的位置、数量和半径,同时判断并记录每个圆形取样窗口对应的各种迹线类型的数量。利用圆形窗口法原理。在估计节理迹线平均长度的同时计算出节理迹线中点面密度。对于实际测量数据,节理迹线中点并非均匀分布,选择恰当的圆形窗口位置和半径,才能得出合理的结果。采用同心圆法和相切圆法对岌岌采石场岩体节理的平均迹长和迹线中点面密度进行估计,分析表明采用相切圆法能够得出稳定且具有一致性的结果。利用该法计算出中国高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预选区域岌岌采石场断裂两侧露头的平均迹长和迹线中点面密度,分析断裂对两侧岩体节理影响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车飞翔  樊婷婷  胡驰  豆龙辉 《矿产勘查》2021,12(12):2361-2367
为探讨煤样品中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以处于同一构造背景下南疆三地州三个盆地内的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射光显微镜、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S)等分析测试方法,对比分析长胜(CS)煤矿、克孜库尔安(KZKEA)煤矿和莫木太来克(MMTLK)煤矿煤样品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的差异性。利用微量元素,如钒/(钒+镍)(V/(V+Ni))、锶/铜(Sr/Cu)和锶/钡(Sr/Ba)等比值,分别探讨了三个煤矿沉积时期的氧化还原特征、古气候和古盐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泥炭沼泽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是引起同一构造背景下三个盆地煤中元素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试件在剪切变形破坏过程中的红外信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凝土试件在剪切破坏过程中,会产生热效应。本文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在混凝土试件受剪破坏过程进行了观测。试件在载体作用下有明显的红外热效应,其表面红外辐射温度升高。剪切面的端点首先破坏,并在该点逐渐扩展,形成宏观不连续面,该端点位置在试件形成宏观裂纹前有高温热像出现。试件破坏后,碎块间的错动、摩擦而产生的红外效应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经历火灾高温后(100℃~700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C10、C20、C30、C40)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得到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cuT)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混凝土立方体在抗压试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声发射现象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火灾高温处理后的混凝土在破坏过程中,内部裂纹、裂隙的产生扩展与混凝土在受压过程所承受荷载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混凝土受压破坏时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通过详细的描述和比较分析,得到了高温对混凝土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现象的影响,进而为火灾高温后隧道衬砌混凝土结构损伤程度及安全性能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G.E. Batley  D. Gardner   《Water research》1977,11(9):745-756
Methods for the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and storage of natural water samples for the analysis of trace levels of heavy metals have been critically review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analysis of zinc, copper, lead, cadmium and mercury. Recommended prodecures are given which minimise the problems of sample contamination and adsorption losses. Carefully cleaned high-density polythene or Teflon containers are recommended for both sampling and storage, with a storage temperature of 4°C. Acidification to 0.05 M H+ with nitric acid is desirable, except in speciation studies. For mercury analysis the addition of an oxidant or complexing agent is also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9.
考虑温度梯度沥青路面面层全厚式车辙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路面面层内部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而目前的车辙试验无法反映这一特点。研制车辙试件温度梯度控制系统,可以在车辙试件内部形成温度梯度;利用该系统模拟路面温度梯度,开展不同面层组合结构的全厚式车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温度梯度下沥青面层的整体抗车辙性能优于均匀温度下的抗车辙性能;若减弱表面层抗车辙性能并同时增强中面层抗车辙性能,则不仅能够改善沥青面层整体抗车辙性能,而且其改善效果优于仅仅增强表面层的方法;若减弱表面层抗车辙性能并同时增强下面层抗车辙性能,却很难改善沥青面层整体抗车辙性能。试验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温度梯度全厚式车辙试验可以用于沥青面层结构的抗车辙性能检验,能用于沥青面层的抗车辙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