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血液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体外循环 (CPB)心脏手术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 6 0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的病人 ,随机分成 3组。乌司他丁组 (2 0例 ) :给予乌司他丁 12 0 0 0U/kg,于麻醉诱导后至CPB开始前缓慢静注半量 ,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 ;抑肽酶组 (2 0例 ) :于CPB中一次性给抑肽酶 5 0 0万单位 ;对照组 (2 0例 ) :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乌司他丁组术后 2 4h胸液量减少 33.3% (P <0 .0 5 ) ,抑肽酶组术后 2 4h胸液量减少 39.8% (P <0 .0 5 ) ,乌司他丁组与抑肽酶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别。抑肽酶组有一例发生严重过敏。结论 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均有维持纤溶活性稳定、保护血小板功能 ,从而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体外循环(CPB)期通过抑制纤溶酶、保护血小板的功能达到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CPB病人,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抑肽酶组和对照组。乌司他丁为1万U/kg、抑肽酶(Aprotinin)为10万U/kg分别以生理盐水溶解稀释至20ml,对照组为20ml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经外周静脉用微量泵30min泵入。分别于麻醉后(T1)、CPB 30min(T2)、手术结束(T3)、手术结束后24h(T4)4个时点自挠动脉取血,测定血浆栓溶二聚体(D-二聚体)、GpⅠb和GpⅡb/Ⅲa的浓度,记录术后胸腔引流量。结果三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于T2、T3、T4时点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乌司他丁组、抑肽酶组于T2、T3、T4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GpⅠb的变化与基础值相比,对照组的其余各时点和乌司他丁组、抑肽酶组两组的T2、T3时点,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与对照组相比在T2、T3、T4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GpⅡb/Ⅲa的变化与GpⅠb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胸腔引流量乌司他丁组、抑肽酶组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乌司他丁组和抑肽酶组相比,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本实验证实,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期间血液纤溶系统亢进,血小板功能受损,乌司他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保护了血小板的功能,具有和抑肽酶相似的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小儿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小儿体外循环(CPB)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按入选标准筛选9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并随机分成六组:对照组(A组),小剂量乌司他丁组(B组),大剂量乌司他丁组(C组),小剂量抑肽酶组(D组),大剂量抑肽酶组(E组),小剂量乌司他丁 小剂量抑肽酶组(F组),每组15例.于CPB前(T1)、升主动脉开放后5 min(T2)、CPB结束后30 min(T3)、4 h(T4)、24 h(T5)五个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行白细胞(PMN)计数、IL-6、IL-8、IL-10、TNF-α浓度测定.术中定时监测ACT、HCT;同时记录主动脉阻断(ACC)时间、CPB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结果:PMN计数各组差别不大.B、C、E、F组与A组相比,IL-6、IL-8、TNF-α明显降低,IL-10明显增高(均P<0.05).与F组相比,A、B、D组IL-6,A、D组IL-8、TNF-α明显增高;A、B、C组IL-10明显降低(均P<0.05).C组与B组、E组与D组、C组与E组相比IL-6、IL-8、TNF-α显著降低;D组与E组、B组与D组、C组与E组相比IL-10显著降低(均P<0.05).F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单次使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都能减轻CPB所致的炎性反应,药效呈剂量依赖性;乌司他丁以抑制促炎因子IL-6、IL-8、TNF-α释放为著,抑肽酶以增加抑炎因子IL-10释放为著;同时使用小剂量乌司他丁加小剂量抑肽酶减轻炎性反应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陈婷婷  王刚  周琪  张凌 《北京医学》2012,34(8):669-673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单独或联合应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氨甲环酸组(T组)、乌司他丁组(U组)以及联合用药(氨甲环酸+乌司他丁)组(D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氨甲环酸、乌司他丁及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及乌司他丁。于麻醉诱导后(T1)、转流开放升主动脉后(T2)、停机1h(T3)、停机24h(T4)4个时点经桡动脉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NE的浓度。结果各组患者血浆TNF-α、IL-6和NE的浓度,在T2~T4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T2~T4时点U组和T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氨甲环酸具有轻微抗炎性反应。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可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中预充乌司他丁对CPB心脏病患者血浆cTnI、CK、CK-MB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在30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例。实验组在常规CPB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1.5万U/kg,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分别在CPB前(T1)、开放升主动脉时(T2)、开放升主动脉30min(T3)、术毕12h(T4)、术毕24h(T5)、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的浓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在T3、T4、T5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乌司他丁可明显减少CPB术后的释放,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乌司他丁组造影前1h静滴乌司他丁2×105U,对照组静滴生理盐水250mL,观察术前和术后6h及24h血清淀粉酶的变化。结果乌司他丁组有3例和对照组有10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组没有发生急性胰腺炎病例,对照组有2例发生急性胰腺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因胰管造影所致的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随机分成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5)给予乌司他丁2×104U/kg,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C组,n=15)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术后2h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分别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术前、CPB后1,4h肺氧合指数。结果:乌司他丁组BALF中PMNE,TNF-α和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肺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组CPB后1,4h肺氧合指数均较同组术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PMNE,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等,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在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6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1组(U1组)、乌司他丁2组(U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1组给乌司他丁1.0万U/kg,U2组给乌司他丁2.0万U/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经中心静脉推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上。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开始后30min(T2)、CPB停止后30min(T3)、4h(T4)和24h(T5)抽取桡动脉血3ml,分离中性粒细胞,用ELISA法检测NF-κB活性。结果三组患者PMNNF-κB活性在CPB开始后均逐渐升高,CPB停止后30min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在CPB停止后24h三组患者PMNNF-κB活性均依然高于术前水平;U1组、U2组NF-κB活性在T2~T5均低于C组(P〈0.05);U2组NF-κB活性在T2~T4均低于U1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CPB患者PMNNF-κB的活性,且2.0万U/kg组对NF-κB活性的抑制作用比1.0万U/kg组更强。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 (CPB)中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 2 1例先心病心内畸形矫治术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 (A组 ,n =7) ;抑肽酶组 (B组 ,n =7) ,给予抑肽酶 5 0 0万U ,CPB前给予 1/ 2量 ,余加入预充液 ;乌司他丁组 (C组 ,n =7) ,给予乌司他丁 2万U/kg ,1/ 3量用于CPB前 ,1/ 3加入预充液 ,另 1/ 3复温时给予。于麻醉后CPB前 (T1)、CPB 30min(T2 )、停CPB(T3)、停CPB后 3h(T4 )、2 4h(T5 )、72h(T6 )采集静脉血 ,观察患者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和内皮素 - 1在该过程中的变化。结果 vWF三组变化趋势一致 ,T2已开始上升 ,与T1相比 ,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抑肽酶组与乌司他丁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T3、T4、T5、T6与T1相比 ,三组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B组与C组上升幅度较小些 ,T2与T3两时间点 ,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与 P <0 .0 5 )。CPB时ET - 1有增高趋势 ,A组T2已明显上升 ,CPB后 3h达高峰 ,以后有下降趋势 ,但CPB后 72h仍高于CPB前 (P <0 .0 5 )。B组与C组ET - 1总体无增高趋势。结论 CPB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激活 /损伤 ,CPB导致的某些继发因素使此损伤持续数天 ;乌司他丁对CPB中内皮细胞有一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药物对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 IU·kg-1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用法同乌司他丁组.两组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时(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T4)及停机后2Ah(T5)5个时间点,T1~T3时间点即刻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分离血清检测T1~T3时点丙二醛(MDA)浓度和T1~T5时点TNF-α浓度.结果 两组CPB开始后血清TNF-α、MDA、PMN浓度逐渐升高,CPB停机前5min三者血清浓度达到高峰,CPB后24 h F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乌司他丁组T3~T5时点的血清TNF-α浓度及T2~T3时点的血清MDA浓度、PMN值低于对照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血液PMN及血清TNF-α、MDA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Ren TY  Yang XW  Ma Y  Wang F  Qiang WD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6):1391-139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围体外循环期 (CPB)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2 0例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与乌司他丁组 (U组 ) ,每组 10例。于体外转流前 (T1)、开放主动脉即刻 (T2 )、开放主动脉 30min (T3 )、停止CPB4h (T4)和 2 4h(T5)抽取动脉血 ,测定血浆CK MB、CK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记录CPB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围CPB期间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心脏复跳情况以及术后 2 4h引流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血浆cTnI浓度及CK、CK 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内 ,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C组血浆cTnI浓度在T3 、T4和T5时间点显著升高 (P <0 0 1) ,于T4时点达峰值 ,T5时点开始下降。U组血浆cTnI浓度在T3 、T4时点显著升高 (P <0 0 1) ,于T5时间点已下降至正常水平。在T3 ~T5时间点U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C组 (P <0 0 1)。C组与U组血浆CK和CK MB活性在T2 ~T5时点都显著升高 (P <0 0 1) ,T2 ~T4时点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至T5时点U组显著低于C组(P <0 0 5 ) ,U组自动复跳率多于C组 (P <0 0 5 )。术后 2 4h引流量C组明显多于U组 (P <0 0 5 )。结论 围CPB期间分两次使用乌司他丁 1 2万U/kg ,能减轻心肌再灌注  相似文献   

12.
抑肽酶对心脏手术血液保护量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抑肽酶的不同使用剂量和止血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最佳应用方案。方法 82例心脏手术病人分为大剂量、半量和小剂量抑肽酶组,以不同的给药方案进行引流量、血制品用量、血红蛋白丢失量和血液抑肽酶浓度检测。结果 大剂量抑肽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2、24h引流量减少54%、55%,总红蛋白丢失量减少56%。总血制品用量减少65%。半量抑肽酶组可使术后12、24h引流量减少49%和55%,与大剂量抑肽  相似文献   

13.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巧  陈永祥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20-162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20)和乌司他丁组(n=22),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h、24h两组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含量(C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X胸片、术后带机时间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各指标基本一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组在术后1h及24hPA-aO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乌司他丁组术后1h及24hCaO2,SaO2,PaO2与对照组比较,均较对照组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胸片渗出较乌司他丁组多;对照组比乌司他丁组带机时间长,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过程造成肺损伤,乌司他丁对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抑肽酶和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中抗炎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比较抑肽酶和乌司他丁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的抗炎作用.方法 选择6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ASA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T组(U组)、抑肽酶组(A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20例.于ECC前15 min(T1)、开放升主动脉后10 min(T2)、ECC结束后30 min(T3)、ECC结束后60 min(T4)4个时点取颈内静脉血测定下列指标:血浆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分析3组各时点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 3组血浆IL-6、IL-8、IL-10、TNF-α浓度在T2、T3、T4时点均明显高于T1时点(P<0.01);血浆IL-6、IL-8、TN-α浓度在T1、T2、T3、T4时点U组明显低于A、C组(P<0.05,P<0.01),A组明显低于C组(P<0.05);血浆IL-10浓度在T2、T3、T4时点U组、A组明显高于C组(P<0.05,P<0.01),U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在ECC中都能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并可上调抗炎因子表达.乌司他丁在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方面强于抑肽酶,而抑肽酶上调抗炎因子表达的作用优于乌司他丁.两者都可有效抑制ECC诱发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氨甲苯酸及抑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抗纤溶作用。方法:选择45例风心病,随机均分成氨甲苯酸组,抑肽酶组及对照组。对别观察各组体外循环术中,术后t-PA,PAI的变化。同时观察各组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结果:氨甲苯酸组与抑肽酶组t-PA,PAI活性改变相似,而对照组则不同(P<0.05);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氨甲苯酸组与抑肽酶组低于对照组(P<0.05),氨甲苯酸组与抑肽酶组引流量相接近(P>0.05)。结论:初步证明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氨甲苯酸具有与抑肽相似的抗纤溶止血功效。  相似文献   

16.
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血液保护功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TA)与抑肽酶(AP)对体外循环术中血液保护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取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 82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用药组、抑肽酶用药组和对照组。TA组总量 1. 5g,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及体外循环开始后两个时间点各给半量,一次性静脉推注;AP组 500万KIU同TA组两个时间点半量分次持续滴注给药,对照组不用药。于术前、后分别测定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三项、D-二聚体,记录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 12h、24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结果 AP组与TA组较空白对照组在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功能变化、D-dimer值及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这些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5),而AP组与TA组在此方面的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实验证明了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中作用近似抑肽酶,除明显抑制术中体内纤溶系统激活外,在减少术后血小板数目和功能的减低方面发挥了作用。另外两药均可明显减少术后的引流量、全血及成分血的输入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血浆IL-6的影响,以了解UTI对CPB所致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4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在30 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U组)20例,对照组(C组)20例.U组按1.2万u/kg体重计算UTI用量,分别在麻醉诱导和CPB开始时按0.6万u/kg静注UTI共两次,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U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 10min(T1),CPB 30 min(T2),CPB结束后1 h(T3),CPB结束后3 h(T4),CPB结束后6 h(T5)抽取桡动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同时测定T0、T3、T4、T5等时间点的血浆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结果 两组患者T1至T5IL-6均较T0明显升高(P<0.05),均在T4达高峰.T3至T5两组A-aDO2均较T0明显升高(P<0.05),A-aDO2在T4达高峰.U组T1至T5时IL-6和T3至T5时A-aDO2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UTI可明显减少CPB术后IL-6的过度释放,减轻术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对改善肺氧合保护肺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晓召  刘建华  蒋伟 《中外医疗》2013,32(20):17-1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法洛氏四联症体外循环期间心肌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142例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A组)和乌司他丁组(B组),B组给予乌司他丁1.2万U/kg,A组以生理盐水代替。于麻醉诱导后即CPB前(T1)、CPB开始30min(T2)、开放主动脉30min(T3)、CPB停止6h(T4)和24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记录升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结果两组CPB开始前血清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血清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在T2~T5时间点显著升高(P〈0.05);B组T3~T5时点的血清cTnI、CK和CK-MB值低于A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5时间点血清cTnI、CK、CK-MB值比T4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CPB期间血清cTnI、CK及CK-MB的表达,起到心肌损伤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