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和鸡西群时代的不同认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金庚 《地质学报》1991,65(4):376-383
本文论述了黑龙江东部的含煤地层龙爪沟群和鸡西群的时代。这两群的时代长期以来被归属或主要归属于侏罗纪。但龙爪沟群上云山组和鸡西群城子河组下部产中Barrem Jan—早Albian期的双壳类Aucellina化石,龙爪沟群七虎林组产早白垩世双壳类和菊石化石。因此,这两群的时代主要甚至全部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孙吴-嘉荫盆地嘉D1井孢粉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孙吴一嘉荫盆地北部逊克县的嘉DI井采集的孢粉和沟鞭藻类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划分出?个特征较明显的孢粉组合:富饶组Betulaepollenires-Schizaeoispor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总体反映晚白垩世晚期Maastrichtian期的特点;太平林场组Gothanipollis-Gabionisporis-Balmeisporites组合,时代为晚白垩世Santonian—Campanian期;淘淇河组上段Hammenia-Taxodiaceaepollenites-Appendicispor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Aptian—Albian期;淘淇河组下段Cicatricosporites-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Valanginan—Barrcmian期。这是迄今该地区据钻井实际资料所发现的较连续孢粉组合序列。  相似文献   

3.
鸡西群城子河组时代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姜宝玉  冯金宝 《地层学杂志》2001,25(3):217-221,240
近年来 ,古生物工作者在鸡西群城子河组及其相当地层的生物化石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总结这些新的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与国外的化石组合进行对比 ,从海相双壳类、植物、孢粉及海相沟鞭藻化石等多方面的证据 ,尤其是根据 Thracia rotundata、Vectianella、Pseudaphrodina ricordeana等欧洲 Aptian阶重要的双壳类化石、被子植物及三沟类被子植物花粉的出现 ,城子河组的时代应为 Aptian期 - Albian期早期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北部火山岩锆石SHRIMP测年与营城组时代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前人对松辽盆地营城组的时代存在不同认识。利用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区营城组广泛发育的中—酸性火山岩取芯资料,开展了详细的火山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营城组火山岩年龄集中在113—111Ma之间,属于早白垩世晚期的Aptian与Albian界线附近,从而明确该套火山岩应发育在营城组中上部的新认识,并由此说明营城组的顶界已跨入Albian。因此,认为松辽盆地营城组的时代为Hauterivian到Albian。  相似文献   

5.
李祥辉  张朝凯  王尹  刘玲 《地质学报》2018,92(6):1107-1130
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岩石地层单元的精确时代和对比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总结新近发表火山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在本次工作补充基础上,修订并厘定了华南赣杭带晚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盆地中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和关系,取得了5个方面的基本认识。(1)浙西磨石山群、建德群和永康群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早-中期(~145~120 Ma、~140~115 Ma)和晚期(~125~105 Ma),显示形成有先后,有共存时段;建德群的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之间,永康群的馆头组与朝川组之间存在同时异相的侧向叠加关系;中戴组下部年龄98 Ma指示衢江群始于晚白垩世初期;建德盆地经典寿昌剖面和丽水盆地经典老竹剖面均由两个相似的地层层序重复组成。(2)闽西永安盆地发育赣杭带晚中生代最老地层,兜岭群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2~125 Ma),石帽山群主体构建于早白垩世中晚期(~135~95 Ma),赤石群的沙县组时限为Aptian晚期-Cenomanian早期(~115~93 Ma),白牙山组存在时限甚短(~100~97 Ma),崇安组可能晚于~100 Ma;坂头组与下渡组之间,寨下组与黄坑组之间,沙县组、均口组、崇安组及白牙山组之间并非单一上下关系,大多存在侧向叠加的同时异相现象。(3)赣东武夷群建造于早白垩世早期(~145~125 Ma),火把山群沉积晚于Aptian早期(~122 Ma),赣州群初始沉积时间可能晚于Albian早期(~110 Ma),圭峰群可能始于晚白垩世初期(~100 Ma之后);打鼓顶组、鹅湖岭组、石溪组之间,河口组与塘边组之间主体为同时异相建造,侧向叠加可能性甚大;罗塘组、冷水坞组和周家店组,河口组与莲荷组分别可能为同物异名。(4)赣杭带晚中生代地层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Ⅰ-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地层阶段,Ⅱ-早白垩世晚期火山-沉积地层阶段,Ⅲ-晚白垩世沉积地层阶段,相应时期的地层记录或许可以各自用一个超群统名,这3个地层演化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3个构造演化阶段。(5)赣杭带火山-沉积盆地"组"岩石地层单元广泛的侧向叠加同时异相关系表明,有必要对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地层上下和侧向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地区北部广泛发育一套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组合,这套组合下部以粗面岩-粗安岩为主,上部以流纹岩为主,二者的形成时代完全一致,锆石年龄均为130Ma,对应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火山岩以富硅、碱及贫镁为特征,且轻重稀土分馏明显,都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反映其同源演化的特点。火山岩时代与相邻正常沉积地层中化石组合时代的对比结果表明,这套火山岩与其上下正常沉积地层的沉积时代是连续演化的。火山岩之下南屯组的化石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对应的数值年龄为139~132 Ma,之上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的化石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晚期—芭蕾姆期,对应的数值年龄为129~125 Ma。这一证据揭示,大兴安岭北部在139~125Ma的早白垩世期间经历了连续的沉积—火山—沉积作用演化过程,反映了该区当时伸展盆地的演化特点。其中,约130 Ma的火山岩是该区一次重要的区域性火山岩喷发事件。  相似文献   

7.
浙江象山"石浦灰岩"的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对"石浦灰岩"下部砂砾岩进行锆石年龄测定为120~112 Ma,这为"石浦灰岩"下限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石浦灰岩"中侵入岩脉的时代为100 Ma左右。因此,可确定"石浦灰岩"沉积时代为112~100 Ma,即为早白垩世阿普特阶(Aptian)-阿尔必阶(Albian)。这与台湾地区的早白垩世云林组沉积时代相当,二者的海侵层位为同一时期海水由东往西侵入形成。该套地层时代的确定对研究浙江东部及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早白垩世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8.
豫西汝阳盆地蟒川组陆相地层发育大型恐龙等动物化石,含化石的蟒川组与上覆、下伏地层序列和时代存有争议。通过汝阳盆地陆相地层野外系统调查,厘定了含恐龙地层—沉积序列及时代归属。在汝阳盆地早白垩世九店组凝灰岩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3~130Ma,结合九店组—陈宅沟组—蟒川组地层序列、沉积特征和接触关系等,认为汝阳盆地恐龙动物群及其赋存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9.
冀北张家口组和义县组火山岩锆石 U-Pb定年结果表明 ,张家口组的时代为 1 3 5~ 1 3 0 Ma,义县组的时代为 1 2 9~ 1 2 0 Ma,均属早白垩世。揭示出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和火山活动的时代均具由西向东变新的特征 ,即滦平盆地火山活动始于 1 3 5Ma,承德盆地骆驼山一带始于 1 3 0 Ma,辽西始于 1 2 8Ma。根据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资料的对比表明 ,组成中国东部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的兴安岭群时代主体为早白垩世早—中期 ,组成东南沿海火山岩带的建德群和石帽山群及其相当地层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 ,因此热河生物群和建德…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广布的陆相火山盆地沉积,由于海相生物化石的匮乏造成与层型地区对比的困难,长期以来该地层时代仅笼统被认为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通过岩石组合、构造层和沉积构造环境的综合对比,确立闽西地区的兜岭群与闽东地区南园群、浙西建德群可以对比,构造不整合面代表区域上由挤压向拉张构造背景转化的相对等时界面。兜岭群的植物群Cupressinocladus --Brachyphyllum 组合可能与北方的Ruffordia --Onychiopsis 植物组合大体相当,叶肢介、介形类、腹足类和双壳类等化石与浙江早白垩世建德生物群、北方的热河生物群均可以对比,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阿普特期。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区营城组广泛发育有一套以酸性喷发岩为主的中酸性火山岩,包括玄武粗安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等,属钙碱性岩类,亚碱性系列。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揭示研究区营城组火山岩形成于113Ma至111Ma之间,属早白垩世的Aptian期至Albian早期。岩石地球化学表明,流纹岩类均表现为富集Rb、Th、Zr等元素,亏损Sr、Ba、P、Ti、Eu等元素,安山岩类则亏损不明显,英安岩类介于两者之间,结合Nd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营城组中-酸性火山岩是同源岩浆演化的结果。通过构造环境图解判别表明营城组火山岩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背景,是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大规模岩石圈减薄和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庆深气田储层火山岩锆石地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庆深气田储层火山岩由多期火山喷发叠置形成,分布于白垩系下统营城组,以酸性喷发岩为主。火山岩离子探针(SHRIMP)U-Pb锆石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储层火山岩年龄集中在111~115Ma,介于早白垩世晚期阿普第阶(Aptian)和阿尔布阶(Albian)分界线附近。兴城与升平两个天然气产区储层火山岩测年结果对比表明,它们是同一时代火山作用产物,并非以前所认为的兴城地区火山岩属营城组一段,升平地区火山岩属营城组三段。该成果对于松辽盆地火山岩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划分、时代与盆地性质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分布广泛,顶底清晰,是本区最具特色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区域地质对比研究表明,燕山西部土城子组与燕山中东部土城子组在地层、时代上有较大的不同,西部盆地中髫髻山组火山岩不发育或很少发育,土城子组在地层划分上常包含九龙山组或髫髻山期火山岩,时代为中晚侏罗世(J2—J3);东部盆地普遍发育髫髻山组火山岩浆或火山-沉积地层,土城子组划分与层型剖面一致。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土城子组时限在156~139Ma之间,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期盆地沉积的不对称性,相分布特征,古水流等指示其形成在一个挤压作用下的陆内火山-沉积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14.
庆深气田储层火山岩是由多期火山喷发叠置形成,分布在白垩系下统的营城组,以酸性喷发岩为主。火山岩离子探针(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储层火山岩年代集中在111~115 Ma,介于早白垩世晚期阿普第阶(Aptian)和阿尔布阶(Albian)的分界线附近。对比兴城与升平两个天然气产区的储层火山岩的形成年代,发现它们是同一时代的火山作用产物,并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兴城地区火山岩属于营城组一段,升平地区火山岩属于营城组三段。这一结果对于松辽盆地火山岩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深圳地区中生代火山地层分布区是我国东南沿海浙闽粤港火山活动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沿海地区侏罗纪—白垩纪火山地层较有代表性地段,也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活动的天然博物馆。近期通过野外观察,测制火山地层剖面,进行锆石同位素激光定年测试,对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中生代火山地层的时代提出新的认识,将原划分为上侏罗统高基坪群划分为早—中侏罗世塘厦组(181.8 Ma?)、中侏罗世吉岭湾组(165.8 Ma)、晚侏罗世梧桐山组(156.9~145.6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七娘山组(146.3~131.0 Ma)、早白垩世官草湖群等。  相似文献   

16.
赣南—粤北版石群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赣南—粤北中生代晚期存在上、中、下3个不同时代的火山岩系,其中上火山岩系称为版石群。根据岩性岩相特征,版石群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岩组:下岩组称为合水组,以砾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为主、夹火山岩,代表火山活动初始期的产物;上岩组称为优胜组,岩性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代表火山活动喷发期的产物。长塘盆地优胜组熔结凝灰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89.5Ma;仁差盆地优胜组流纹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91.9~94Ma,熔结凝灰岩锆石UPb法年龄为86.5Ma,次流纹斑岩锆石UPb法年龄为93.5Ma;菖蒲盆地优胜组流纹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04Ma;版石盆地优胜组流纹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72.2Ma,全岩KAr法年龄为77.6Ma,可见版石群优胜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另外,合水组的生物化石反映出早白垩世的特征,因此,将版石群置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期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地学前缘》2017,(1):78-105
滦平盆地榆树下剖面大北沟组出露完全、沉积连续、化石丰富,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起源、早期演化以及中国陆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过渡地层的关键层位。论文对人工新揭露出的榆树下剖面进行了精细的实测;阐明了大北沟组与张家口组界线的标志,为凝灰质碎屑岩(沉积岩)的出现与晶屑岩屑熔凝灰岩(火山岩)的结束;大店子组与大北沟组界线的标志,为"蜂窝梁砾岩"或与之相当的粗碎屑岩的出现。剖面的主体大北沟组总厚度为224.51m,可分为3段46层。大北沟组二段与一段界线的标志,为正常沉积岩(不含或很少火山物质,开始出现丰富化石)的出现并取代凝灰质碎屑岩成为主要的岩层;大北沟组三段与二段界线的标志清晰,为一套青灰色粉砂凝灰岩的出现。依据新采集到的化石并结合前人资料,完成了榆树下剖面大北沟组综合生物地层的建立。首次在大北沟组二段中上部发现了介形类化石,并可延伸到三段顶部;初步鉴定出介形类化石9属17种,可划分为Luanpingella-Pseudoparacypridopsis-Eoparacypris组合带,并可进一步细分为Luanpingella postacuta和Pseudoparacypridopsis mountfieldensis 2个亚带。叶肢介化石的首现面在二段底部,可贯穿至三段顶部;叶肢介组合带的划分参考前人的结果,由下至上分为Nestoria pissovi-Jibeilimnadia ovata、Nestoria pissovi-Keratestheria gigantea和Yanshania xishunjingensis-Y.subovata3个化石带。昆虫化石主要分布在二段中部至三段中上部的页岩中,仅为三尾拟蜉蝣(Ephemeropsis trisetaris)一个种,据此建立昆虫类Ephemeropsis trisetaris化石带。此外,参考前人资料,尝试建立了大北沟组孢粉、双壳类和鱼类化石带。在大北沟组介形类、叶肢介、孢粉等生物的年代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北沟组同位素测年结果、磁性年代特征和生物归属的认识,将大北沟组的地质时代归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孢粉化石及其时代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所产孢粉化石分属于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以蕨类植物海金沙科孢子为主,重要分子有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Cyathidites minor, C. gracilis, C. minutaestriatus, Appendicisporites problematicus, A.jonsonii,Pilosisporites verus, Impardecispora apiverrucata, I. purverulenta, Triporoletes reticulates, Aequitriradites echinatus等;中部孢粉组合则以两气囊花粉如Pinuspollenites, Piceaepollenites, Abietineaepollenites, Abiespollenites等占绝大多数,同时见少量被子植物花粉Asteropollis sp., Tricolpites sp.等;上部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略有减少,但仍占重要地位,重要分子有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C. minutaestriatus,C. gushanensis, Impardecispora purverulenta ,Foraminisporites wonthagiensis, Aequitriradites verrucosus, Triporoletes singularis, T. reticulates, Polyporites? sp.等.上述孢粉组合大体可与松辽盆地登娄库组,黑龙江省东部城子河组、穆棱组,辽西地区沙海组、阜新组等对比,代表了中国北方早白垩世特有的植物群面貌,而其中Asteropollis, Tricolpites和Polyporites等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发现,可能暗示大磨拐河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巴列姆(Barremian)期-阿普第(Aptian)期,其上部可能上延至早阿尔必(Albian)期.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东部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沙金庚 《地学前缘》2002,9(3):95-101
巴列姆期的菊石、巴列姆期—阿尔必期的海相双壳类、早白垩世的沟鞭藻、放射虫和有孔虫等的发现 ,均证实了黑龙江东部含煤地层龙爪沟群、鸡西群和大架山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鸡西群中含有热河或威替姆动物化石群中常见的双壳类化石 ,这一事实似乎暗示着中国热河或俄罗斯威替姆动物化石群为早白垩世时代。早白垩世 ,特别是巴列姆期—阿尔必期 ,沿大架山—云山—虎林-裴德—鸡西一线北东东方向存在着一条向东 (古太平洋 )开口 ,但由东向西变浅的狭长海湾。多次海侵和海泛沿着这一海湾由东向西至鸡西后向南和向北 ,并可能向西扩散。正是这一海湾和海平面的升降控制着东北地区的早白垩世的气候、地理、生物群落的演变、甚至煤的聚集和油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巴音戈壁盆地苏红图组时代归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根据玄武岩钾-氩同位素年龄,从盆地沉积演化和充填特征等方面讨论了巴音戈壁盆地苏红图组的构成特点,认为苏红图组沉积贯穿于早白垩世湖盆地演化的全过程,但盆地内苏红图组的形成具有不等时性。盆地西部苏红图组形成较早,为代表盆地形成之初的一套地层岩性组合,其中玄武岩夹层的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41~146Ma,归属早白垩世早期;盆地东部苏红图组形成较晚,为代表盆地萎缩阶段的一套地层岩性组合,其中玄武岩夹层的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08~109Ma,时代归属早白垩世中晚期。盆地内中生代火山活动具有自西向东的发生过程。苏红图组时间跨度达30Ma以上,远远超出通常一个地层组的时间间隔,建议对其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