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2.
中宣部、中国记协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甘远志在海南日报工作1095天,采写见报稿1051篇,其中被评为好稿的162篇。他被大家称为“甘头条”,仅2004年7、8两个月,他每月被采用的头条都是8篇。他为什么能如此多产高产?同事们说,“他储存的东西很多”,已进入写稿“厚积薄发”的境界。说甘远志写稿进入“厚积薄发”境界,也就是说他爱岗敬业达到了一定高度。他在海南日报3年中几乎每天见报一篇稿子,同事们还说他“薄发”,可想而知他在写稿之外的“厚积”上下了多大工夫。甘远志的“厚积”是他为了搞好新闻工作而努力创造各种条…  相似文献   

3.
去年底,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以《记者,永远在路上》为题,报道了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勤奋工作、视新闻如生命的事迹。我在敬佩甘远志敬业精神的同时,为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新闻工作者英年早逝而深表忧虑。甘远志将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工作,很少顾及自身疾病和劳累,在1000多天里就写了1000多篇新闻报道。他妻子说,老甘从来晚上9点以前没吃过饭,常常把饼干、牛奶搁置一边,以至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身体透支太多而撒手人寰。众所周知,记者所从事的职业,是高风险、高强度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记者群里普遍存在着类似甘远志透支健康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王媛媛 《报刊之友》2013,(3):129-131
跑口记者如何跑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跑口记者,不但要擅“跑”,更要善“刨”。文章从跑口记者找准自我定位、新闻是跑出来的、“刨”字上见真功夫三个方面论述,首先让跑口记者认清实行新闻跑口制度的好处,进而揭示如何经营自己跑口单位以及怎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发现新闻线索、报道更多的新闻,最终实现整合所有资源,为跑口记者所用。  相似文献   

5.
说“跑”     
有位老记者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话说得俏皮,然而并非玩笑。他的解释是:“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不想跑,不敢跑,不会跑,就不能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那样,还有什么新闻可言? “想跑”,是指为了多写新闻,写好新闻,乐于东奔西跑;“敢跑”,是指采访不畏艰难险阻,知难而进;“会跑”,是指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己一套采访方法。过去的新闻界习惯把采访叫“跑新闻”,  相似文献   

6.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7.
“鲜活”二字对新闻而言,犹如空气和水对人体那么重要。新闻一旦失去鲜活性,就吸引不了读者,就无价值可言。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做“跑新闻”。意思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关在屋里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人家送上门来的。又鲜又活的新闻更是如此。这个“跑”字用得好,很有动感,反映了记者工作的特性,更形象地把鲜活新闻的特点反映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杨帆 《军事记者》2007,(6):65-65
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的新闻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他也是少有的几位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战地报道的中国记者,他的新闻采写风格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新闻     
中宣部、中国记协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本刊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近日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的活动。甘远志是海南日报社记者。2004年9月4日,他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时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9岁。在海南日报工作期间,甘远志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报记者,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热情报道海南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新成就,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在海南日报工作1059天,采写稿件见报1051篇,许多报道在社会上产…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艾韦在谈到自己的获奖体会时说:有人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们也可以说,新闻是在这些基础上“想”出来的。他这里所说的“想”,当然不是指那种空穴来风,闭门造车。他的话,充分体现了思考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勤于思考,不但可以延伸和拓宽新闻报道领域,更为详细地、全面地、深刻地把握新闻事实的本质,而且有利于发现、挖掘更多更深的好新闻。1997年以前,我市农村用电由于管理不善,电价过高,农民不堪重负,曾一度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也…  相似文献   

12.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13.
误区之一:下基层“上不了重头稿” 50多年以前,毛泽东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跑衙门是跑不出名记者来的”。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我对这句话坚信不疑。可是随着岁月流逝,特别是到电台工作这20几年来的切身体验,对这句话产生了一点儿“怀疑”,老觉得它不太适合电台的工作实际,因为电台的不少名记者,大概都是“跑衙门”跑出来的。现在电台受众率最高的黄金节目,是每天早晨六点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能经常在这里出头露面  相似文献   

14.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5.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16.
作为跑口儿分工,总会有些记者被安排到平时人们不太注意的部门,这些战线一年能见报的稿件非常有限,因此被称之为冷线。诚然,跑冷线新闻资源有限、上稿难,容易影响记者的积极性。然而就有一些记者,默默坚守在冷线上,积极思考、调研,用巧妙报道手法在冷线上跑出了广受好评的热新闻。冷线能不能跑出热新闻?如何跑出热新闻?除了精神上的坚守和执著,记者在思考和操作中应该如何突破?如何在冷线上拓宽视野、结合现实热点?很多时候,记者需要的其实就是多想一些、多做一点。本期就和您一起关注这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92年第7期《新闻知识》刊载的《用项目促进记者转变作风——宜昌日报构建记者深入实际机制的思路与实践》是一篇好经验。文章好在切中记者“深”不下去的时弊,开出了医治这一痼疾顽症的良药。深入基层的重要性是新闻界的共识,大凡记者,无论资深资浅,年老年少,对此都无异议。但记者蹲宾馆、坐小车、跑机关、看材料的现象都十分普遍,致使出现了“三多三少”,即“跑领导机关多,跑基层较少;报道上层活动多,报道基层较少;报道领导人物活动多,报道普通百姓较少”。除社会大环境外,笔者也认为,问题表现在记者身上,根子却在领导。正如宜昌日报文章中说的,“报内部长期缺乏一个引导、约束、激励记者深入采访的运行机制。”我们的大多数记者是向往做名记者的,而名记者  相似文献   

19.
基层是记者的根基,群众是记者的亲人。正因如此,党中央在新闻界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媒体迸发出无限激情。对一张基层党报来说,“走转改”是新时期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原则的根本举措,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跑新闻”是新闻从业者常说的一句话,一个“跑”字道出了新闻的真谛。“走转改”的关键要落在“走”上,没有“走”,“转改”就是一句空话。这与新闻界常讲的“跑新闻”是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0,(12):24-24
理论修养对记者所具有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是不过分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者所承担的任务很多,但撮其大要,有三项是最突出的,即典型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要想完成好这三项任务,如果没有良好的理论素养作支撑,那是不可设想的。我们在评论某些新闻稿件时常常说:“这篇报道失之于浅。”那么,“浅”是怎样产生的?在与电视等电子媒体竞争的条件下,出于扬长避短的需要,当今的报纸新闻大量是分析性、透视性的,记者往往需要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调查性新闻和展示新闻的真实内在的涵义,成了记者着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