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祥 《石油物探》2007,46(6):545-549,610
共炮检距道集中覆盖次数以及方位角的不规则变化是造成偏移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构造共炮检距向量(COV)道集是解决偏移噪声问题的有效方法。COV道集是传统二维共炮检距道集概念在三维地震数据中的延伸,在一个规则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中,每个COV道集是一个单次覆盖整个数据观测范围的数据子集。COV道集也可以通过连接三维地震交叉排列的特定子集而构成。一个简便实用的构造COV道集的方法是:在给定检波线的走向后,计算出每一地震道的inline炮检距和crossline炮检距;用观测系统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炮点的检波器排列范围来确定整个数据的inline炮检距范围和crossline炮检距范围(由负到正),用两倍的炮线间距把inline炮检距的范围分成若干份,用两倍的检波线间距将crossline炮检距的范围也分成若干份,一份inline炮检距和一份crossline炮检距就构成一个炮检距向量道集。在炮线与检波线不垂直时,可由实际的炮线方向及间距计算出垂直于检波线方向的有效炮线间距,再使用这个有效炮线间距和原检波线间距构造出合理的COV道集。最后对COV道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炮检距范围较大和观测系统不规则问题给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波动方程偏移的成像精度高于Kirchhoff类偏移,且对速度误差更敏感,故舍弃Kirchhoff深度偏移,针对波动方程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直接进行速度迭代,更具现实意义。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属性偏移的计算策略,可实现高效的波动方程类偏移的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计算。通过对地表炮检距调制后的数据再偏移,将该偏移结果与原始数据偏移结果的比值作为各成像点的地表炮检距值;依此将偏移结果重排入所属炮检距段;逐炮依次计算并叠加,最终获得地表炮检距道集。上述两次偏移可纳入成像循环中同时计算,因此只增加了一次检波点波场的传播,计算量仅增加约30%。通过2D、3D模型及实际数据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以椭圆展开理论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基于共炮点道集数据的速度分析方法,给出了相应的速度分析流程;通过选定速度范围,采用椭圆展开并相干叠加的方法,利用共炮点道集求取每一速度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对得到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进行选排形成共法向出射点速度谱,按照能量最大准则确定每一个法向出射点的速度;进而利用拾取的速度求取真正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该速度分析方法无需预先抽取速度分析道集,避免了常规速度分析中共反射点弥散的问题。模型试算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前所用的几种波场外推算法(分步傅里叶、傅里叶有限差分、广义屏和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可以在共炮道集上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上述算法中,共炮道集为了兼顾各种波传播角,每炮偏移都要考虑相当多的边道,并且炮点和检波点要分别向下外推,因而计算量很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的深度偏移方法,它适用于二维和三维叠前深度成像,其步骤为:①在高频假设条件下,把共炮检距道集波场延拓公式中的积分运算进行稳相近似,得到波场延拓的相移公式;②把速度场分裂为层内常速背景和变速扰动,可求得整个均匀层波场深度延拓的偏移时移量、各层的偏移时移量及振幅校正系数,进而可得到最终波场延拓值。脉冲响应测试和理论模型试算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可适用于复杂地质体成像。  相似文献   

5.
在现今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空间采样间隔条件下,基于面波和反射信号几何差异的去噪方法难以有效压制面波,因此提出基于炮集反射信号振幅统计压制强面波能量,然后通过有效信号和面波的相位差异统计剩余面波能量,最终压制面波的方法。该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处理效果不受信噪比的影响,具有自适应空变能力,对存在空间假频的面波能量也有较好的压制效果。通过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处理,以及与f-k滤波法的对比分析,表明基于炮集统计振幅和统计相位的面波压制方法能够压制面波及其假频能量,同时可以保护有效反射的低频能量。  相似文献   

6.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一直是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此,对基于射线参数域共成像点道集的剩余曲率法偏移速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射线参数域共成像点道集(PhCIGs)属于角度域的范围,描述的是成像点局部偏移距射线参数与偏移深度之间的关系。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不会受到多路径问题的干扰,适合于进行速度分析。采用剩余曲率速度分析方法.推导了基于PhCIGs的倾斜地层深度剩余量公式.提出了基于PhCIGs的沿层速度扫描法速度分析流程。通过对凹陷模型和实际资料试处理,证明所用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波恩斯维数据集包含从同一口井获得的两组校验炮测量数据。一个使用可控震源,另一个用爆破震源。两次测量的地表位置不同,其结果包括传播时间和平均速度曲线也有很大差异。公布的资料上对数据的描述是这样的:“在可控震源和爆破震源之间,传播时间存在6~10ms的差异,但对大多数使用该数据的方法而言,这种差异可以忽略”。图1给出了平均速度对标准参考基准面(SRD)以下深度的关系曲线,这是通过把效验炮时间表校正到SRD之下垂向单程时间上直接导出的。很明显,对任何一个解释员,如果想使用校验炮资料建立地震数据和井数据的相关,或绘制一个与井数据一致的深部构造图,这两条平均速度曲线的差异会产生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复杂地质区的地震反射数据解释,要求地震成像很好,而这只能在具有高精度速度场时才能实现。当横向速度变化时,叠前深度偏移是得到真实构造深度和形态的必要手段,但是在PSDM处理时,叠加速度是不合适的,因为它的前提是假设平层,而且各共深度点的横向速度是不变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用更加精确的速度分析,研发了一种用共成像道集(CIG)中拾取反射波的层析反演修改速度场的方法——共成像道集层析反演。  相似文献   

10.
 偏移速度建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叠前深度偏移成果的质量。本文以叠前深度偏移为基础,采用批量计算并结合计算机可视化交互方法做层速度分析。交互分析中能实时评判每个速度点的正确性,并根据剩余曲率准则进行动态调整。为了避免单点分析的不足和炮域多射线路径问题的不确定性,利用从交互分析得到的偏移速度进行真振幅叠前深度偏移,抽取共成像点道集,以此评价交互分析的质量,为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提供合理、可靠的偏移速度模型。鉴于偏移速度分析的巨大计算量问题,采用多层次并行计算可达到较高效率,更具实用性。实际地震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本文偏移速度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井间地震测量数据的反射波成像及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比井间速度层析成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剖面能用于井间储层精细解释。本文采用非均介质的射线追踪算法,按照实际井间地震观测系统计算共炮点道集的反射波时间场,然后将反射波能量在共反射点上叠加,得到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剖面。  相似文献   

12.
共炮点记录的定向深度偏移被用于垂直地震剖面(VSP)的成像。该流程首先用于一由声波常密度有限差分正演模型制做的合成VSP资料成像。而后又用于采自一斜井的VSP资料。结果反映出了该方法对于VSP数据成像的价值。 把VSP记录做为共炮点道集使得所有共炮点记录成像技术均有可能应用于VSP成像。特别对一给定井,如果有可资利用的变偏VSP资料,就可用聚焦分析确定偏离井孔一定范围的介质速度。由于VSP.数据以等价于共炮点记录的形式采集,这使共炮点记录偏移理所当然地成了VSP数据成像流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井间地震资料处理中现有上行反射P波提取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AVA道集的三分量井间地震资料上行反射P波分离方法。首先对水平分量X和Y的直达波场进行水平定位,旋转得到两井平面内的径向分量R,然后对垂直分量Z和径向分量R进行直达波去除、管波衰减和上行波场分离,利用直达波层析反演结果建立速度模型,对垂直分量Z和径向分量R的上行波场分别进行上行反射P波射线追踪,得到两个相应的AVA道集,根据上行反射P波的入射角大小进行上行反射P波分离和提取,最后完成上行反射P波的叠加成像。模型计算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取三分量资料的上行反射P波能量,保证了上行反射P波叠加成像的精度和保真度。  相似文献   

14.
井间地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地震勘探新技术之一。这是一项具有很大发展前任的勘探开发技术。本文对井间地震技术的发展概况和井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情况,做一综合介绍,希望能对致力于井间地震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井间地震测量的原理和发展过程;讨论了用于油田开发的井间地震技术装备的要求,介绍了目前国外应用的井下震源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综述了井间地震层折成象原理及正、反演方法;介绍了地震层析成象应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复杂构造地区断块和高陡构造发育,相比于平缓地层,高陡构造区域地震照明有限,数据信噪比较低,全偏数据参与叠加对提高成像信噪比不利。由于区域构造特征的差异性,不同高陡构造带对应的反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不同炮检距(即入射角)段的反射信号具有明显分带特征。据此,在炮域深度偏移角道集上进行炮检距矢量片(Shot Domain Offset Vector Tile, SVOT)划分,有效分离出不同倾向、不同倾角界面的深偏数据。采用共聚焦分析方法,分析各SOVT叠加剖面的信号聚焦特性;根据其成像清晰度属性,进行SOVT剖面加权优化叠加,突出有效信号,改善高陡界面的成像信噪比。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它可依托商业软件深度偏移模块运行,只需额外增加少量运算,适于工业化推广。  相似文献   

17.
在构造复杂地区,常规处理中,叠加速度往往难以准确求取。在等效偏移距方法(EOM)和共反射面元方法(CRS、CRE)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成像点道集(CIG)叠加方法。该方法预先无需知道任何速度信息,通过基于波阵面曲率的空间一时间域几何变换,将多个CMP道集变换成为单一的CIG共成像点道集,由于消除了界面倾角影响,反射能量更聚焦,而且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天山正演构造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陆东二维的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提取与叠加成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共成像点道集的速度分析是速度分析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共成像点道集有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炮域共成像点道集和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等。在复杂地区,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和炮域共成像点道集存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假象,而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个问题。首先分析了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特性,讨论了如何较准确地提取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然后分别利用单平方根算子和双平方根算子波动方程偏移方法提取了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接下来应用插值法将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投影到角度域,生成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最后进行了角度域叠加成像。模型试算结果表明:与常规波动方程偏移方法相比,角度域叠加成像能够改善局部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韩瑞民 《石油仪器》1994,8(2):63-67
井间地震是近年来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开始引用的一项高分辨能力的技术。文章简述井间地震发展过程和层析技术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应用的震源及接收设备的有关性能;讨论了下井仪器的特殊要求,并对比介绍两类井下震源系统的特产、及其应用范围。同时,指出随着地震层析技术和井下装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此项技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井间地法足产生井间油藏高分群山成绿的一种新的实用技术。与t要作为勘探手段的3-D地赢相比,井间地震是一种生产手段.从职念上讲,林间地震足从地表到油藏进行测量。该实用技术的优点、用途、作业范例及数据处理办法是:优点:分辨率一般地表获得的分辨率是10X~100X;可直接确定出量深度,也可根据国井数据共同林定测量位置;可准确区分时间一推移监测的重复测显;和完全扫描近地表拉响和盐资层影响.用途:油藏描述和地质模拟;生产时间一推移监测;地面地震辅助或替代手段.作业:井间地震作业与标进电缆作业很相似,但它可同时在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