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聊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自我控制、娱乐消遣在无聊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维状态无聊量表(中文版)、交往焦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动机问卷和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按照分层整群取样方法选取全国11所中学和大学的2872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检验中介作用的显著性。结果:(1)无聊、交往焦虑、娱乐消遣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间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而自我控制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间存在显著负向相关。(2)无聊、交往焦虑和娱乐消遣对问题性使用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控制对问题性使用行为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交往焦虑、自我控制和娱乐消遣动机在无聊与问题性使用行为关系间均存在中介作用,无聊对问题性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多条中介路径发生作用,其中无聊→自我控制→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中介效应量最大。结论:无聊对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自我控制、交往焦虑、娱乐消遣动机的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交往动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网络自我效能问卷"和"网络交往动机问卷"对430名大学生的网络自我效能和网络交往动机进行了测量.结果 ①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网时间上差异显著;②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网时间上差异显著;③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交往动机有显著正相关.结论 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是影响网络交往动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方法 以长沙地区两所大学286名学生为被试,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网络成瘾量表和自编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问卷为研究工具。结果 ①大学生网络使用的虚拟社群动机、匿名交往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②大学生网络使用的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与神经质呈正相关,社会交往动机与社会性学习动机与内外倾呈正相关;③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神经质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使用的。虚拟社群动机、匿名芟往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越高,网络成瘾倾向越高.且个体人格的神经质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与网络使用动机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大五人格问卷(NEO-PI-R)、自编的网络使用调查问卷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调查了207名大、中学生被试。结果:①不同网络成瘾倾向组在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神经质(N)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瘾倾向与经验开放性、宜人性呈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正相关;②不同网络成瘾倾向组在娱乐动机、学习动机、信息动机和交际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瘾倾向高者动机更强;③信息上网动机、娱乐上网动机以及神经质人格维度可以对网络成瘾倾向进行有效预测。结论: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动机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中国在瑞典的留学生及瑞典大学生的应激源类型、应对方式及心理咨询求助倾向。方法:利用自编压力源问卷、brief COPE量表、心理咨询倾向问卷对中国在瑞典的88名留学生、183名瑞典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国留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就业",瑞典学生是"学业",中国学生感受到"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带来的压力"大于瑞典学生,而瑞典学生"人际关系"压力明显高于中国学生;②中国学生更多采用回避性策略应对压力,瑞典学生则更多采用工具性及情感支持性应对。③中国学生比瑞典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更倾向于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结论:两国学生在应激源类型、应对策略、心理咨询的倾向方面存在差异,并具有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及班级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广西某高校9个班3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班级人际关系网络调查表、孤独感量表、大五人格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9个班的人际关系网络密度在0.118~0.208之间;②在大学班级内同学之间更倾向于同性间的交往;③处于班级人际网络中心学生的性别与班级男女构成比例有关;④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的程度中心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人际关系网络的程度中心度与大五人格的外倾性、开放性和谨慎性呈显著正相关;⑤人格的外倾性在孤独感和班级人际关系网络程度中心度间起完全中介效应。得出大学班级内同学之间交往不密切,并且倾向于同性之间的交往;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与其人格特征及孤独感密切相关;人格特征在孤独感与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目的:考察大学生在处理心理问题时的求助倾向及妨碍其寻求专业帮助的原因。方法:以一所部属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n=292)为对象,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结果和结论:①受试者倾向于先求诸己,后求诸人;在寻求他人帮助时,更倾向于向关系密切的人求助,只有当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时,才倾向于向专业咨询求助。②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来自农村的学生较来自城市的学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③妨碍大学生寻求专业咨询帮助的原因可分为三类,其中“自我效能”因素和“保全面子”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研究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上网动机的关系.方法 使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和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对7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研究生网络成瘾倾向比较严重;网络成瘾倾向组与非网络成瘾倾向组在性别(x2=8.69,P=0.003)、年级(x2=12.58,P=0.002)、生源地因素(x2=7.54,P=0.00...  相似文献   

9.
目的:编制"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量表",初步评价在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结合已有文献和深度访谈编制问卷,对分层随机抽取中国矿业大学8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相关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提取人际动机、工具动机和娱乐动机3个公因子,解释方差变异的57.089%;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95~0.792之间;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12~0.649之间,与所属维度的相关系数在0.688~0.824之间,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3.791,NFI=0.904,CFI=0.922,GFI=0.970,AGFI=0.945,RMSEA=0.066,各项指标拟合度良好。男、女生在人际动机和娱乐动机上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动机、工具动机和娱乐动机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人际动机、工具动机和娱乐动机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量表符合心理统计学评价标准,可以用来评价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动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共有329名江西某大学学生参加本研究,其中男生169人,女生160人。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 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3.6%,其中男女比例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分量表,交往焦虑量表,自我和谐量表总分,自我与经验不和分量表与自我刻板性分量表有显著相关。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上述量表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其社会支持、交往焦虑和自我和谐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以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师范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结果①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在内生动机和动机总强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1.788,-0.462,P>0.05),在外生动机强度上非免费师范生显著高于免费师范生(F=-2.536,P<0.05);②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年级、专业和性别主效应显著(F=9.611,P<0.001;F=6.084,P<0.05;F=9.199,P<0.01),师范生类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F=4.589,P<0.01);③师范生的学习动机与时间管理、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显著相关,时间价值感、认知需求、自我效能感对师范生学习动机具有预测作用(R2=0.314,P<0.001)。结论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水平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师生关系与自我认同感现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师生关系问卷及大学生自我认同感问卷对230名医学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院校师生关系总体状况处在中等困扰程度水平(60.68±10.28);医学院校师生关系在是否为班级干部(t=-2.794,P<0.01)、不同年级(F=5.411,P<0.01)方面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总体状况发展良好(51.31±6.21);不同年级(F=2.578,P<0.01)、不同系别(F=3.547,P<0.01)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有显著差异;医学院校师生关系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呈显著正相关(r=0.395,P<0.01)。结论医学院校师生关系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有影响;大四、非班干部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在师生关系上困扰程度较重;心理学系、大三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时间管理倾向如何通过成就动机影响学习满意度。方法本文通过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学习满意度问卷对448名初中生进行研究。结果①时间管理倾向具有年级和班级性质差异,但性别差异不显著。追求成功动机只有性别差异.避免失败动机只有年级差异。学习满意度的性别和班级性质差异显著,但年级差异不显著;②高低时间管理倾向者在追求成功动机、避免失败动机和学习满意度上差异显著;③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路径分析表明时间效能感对学习满意度有直接效应,而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通过时间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对学习满意度具有间接预测作用。结论时间管理倾向三雏度均可通过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习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网络依赖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人口学变量及发展特点。方法初一到高三的212名中学生,使用《人口学变量和互联网使用状况问卷》和《中学生网络依赖问卷》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①中学生上网主要在家里和网吧,上网主要是看电影、听音乐和与熟悉的人聊天。②中学生的网络依赖存在年级差异。初一学生的网络依赖水平处于整个中学阶段的最低点,初一到初二急剧上升,初二到高三的网络依赖水平总体稳定。③中学生的网络依赖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④不同网络经验中学生的网络依赖存在差异,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越长,他们的网络依赖水平就越高。结论中学生的网络依赖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此外,网络经验是影响中学生网络依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差别。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来自湖南省10所全日制高校的120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男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之间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一本、二本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专科大学生;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学校类型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高校类型、性别与年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及一般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负性情绪问卷》,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获得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就业和前途问题、经济问题、学习问题、家庭问题、对学校的满意度、朋友交往问题、恋爱问题、自身问题、任务管理压力。就业和前途问题、经济问题和恋爱问题因素上性别差异显著(F=8.411,P<0.01;F=6.424,P<0.05;F=11.420,P<0.01)。家庭问题、对学校的满意度、朋友问题、恋爱问题和自身问题上年级差异显著(F=9.958,P<0.01;F=2.785,P<0.05;F=8.353,8.977,3.924,P均<0.01)。经济问题、恋爱问题上城乡差异显著(F=4.856,P<0.05;F=7.755,P<0.01)。结论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因素主要有9个方面。性别上,女生因为就业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程度高于男生,而经济问题和恋爱问题上,男生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女生。不同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具有特异性。城乡上,农村学生因为经济问题产生的负性情绪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而因为恋爱问题产生的负性情绪程度显著低于城市学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学生疑病症状发生情况及其求助行为。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大一到大四不同专业的797名学生,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1)55.33%的医学生在过去一年报告发生过疑病症状;(2)76.87%的疑病症状医学生求助,其中,首选非专业求助方式所占比例最大;求助非精神科医生和求助精神科医生所占比例较小;(3)不同性别(χ~2=11.85,P0.01)和不同来源地(χ~2=4.36,P0.05)的疑病症状医学生求助率不同;女性较男性更多求助,来自农村的疑病症状医学生较城镇更多不求助;(4)疑病症状医学生的求助方式在性别(χ~2=7.74,P0.05)、年级(χ~2=16.64,P0.05)、专业(χ~2=16.33,P0.01)、疑病知识得分(χ~2=16.58,P0.01)的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专业、疑病症知识得分是疑病症状医学生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疑病症状在医学生中发生较普遍,应予以重视;可鼓励其适当使用非专业方式寻求帮助,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对疑病症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对疑病症形成正确认知,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D)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4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3.36%;有网瘾大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表现上均差于无网瘾大学生(98.67±10.25/87.28±12.07,47.41±8.84/44.13±7.35,39.24±8.15/45.56±5.13,18.47±3.37/16.71±3.50)。低自我和谐程度大学生在网络成瘾率上显著高于高自我和谐程度大学生(χ2=32.901,P0.001)。大学生网络行为与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r=0.400,P0.01)。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更高,灵活性更差。结论网络成瘾可导致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降低,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天津市4所高校351名大学生,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自编大学生共情能力量表进行测试。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共情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大学生组EMBU的各个分量表得分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除FF1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学生组中FF2、FF4、FF5、MF3、MF4、MF5高于修订中文版组,其余低于修订中文版组(P〈0.05~P〈0.001)。男女大学生比较显示,女生的MF1高于男生,而FF2、FF3、FF5、MF2、MF3、MF4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P〈0.001)。2大学生共情能力存在性别、年级、来源地、是否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差异,4个变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呈正相关,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父母的惩罚、严厉等消极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呈负相关,并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作用大于母亲。结论此研究结果对开展大学生情感教育和亲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