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相微乳技术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反相微乳液的组成特点以及利用反相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微粒材料的基本方法;对当前利用反相微乳技术制备金属、金属氧化物、有机聚合物等各种纳米颗粒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并对反相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粒子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唐有根  万伟华  唐仁英  卢周广  张伟  李玉杰 《材料导报》2006,20(Z2):138-141,148
单分散纳米微粒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某一特定尺寸的纳米微粒的各种性质提供了方便.单分散纳米微粒比多分散纳米微粒具有更显著的性能,更适合于应用.国内外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报道了低温液相化学法在合成单分散金属纳米颗粒、单分散半导体纳米颗粒、单分散复合氧化物纳米颗粒、单分散聚合物纳米微球、单分散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粒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微乳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尹荔松  沈辉 《功能材料》2001,32(6):580-582
综述了微乳技术制备的纳米微粒的研究现状,并对微乳液的配备和实验中影响纳米微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微乳液法制备ZnS:Mn纳米晶及性能的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韵慧  李磊  邵晓芬  崔兰  李振钢  尹淑梅 《功能材料》2001,32(4):405-406,409
利用微乳液法制备出3-5nm ZnS:Mn纳米晶,并用TEM和Brus有效质量模型进行确定。在紫外吸收光谱中,ZnS:Mn纳米微粒的吸收峰发生蓝移,且颗粒越小,蓝移量越大。用微乳液法制得纳米微粒尺寸可控,粒径均一。利用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纳米微粒的光学性能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超声波的凝聚作用和空化作用,对石蜡中的微粒进行了超声处理实验,观察和分析超声处理后的石蜡中微粒的分布状况。实验主要探讨了石蜡中微粒的凝聚与超声处理时间和超声波功率之间的关系,观察对比不同功率和不同超声处理时间下石蜡中微粒的凝聚趋势,并对石蜡样本进行数码照相和金相显微分析,测出颗粒团块大小,以实验数据得出超声处理石蜡微粒凝团效果最好时所对应的超声波功率大小。  相似文献   

6.
超声辅助电火花放电是一种绿色环保、易于控制的制备微纳米金属粉末的方法.为研究超声功率对微纳米金属粉末粒径分布的影响,本工作通过COMSOL仿真软件模拟声压在工作液中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得出不同换能器功率下工作液中的最大声压值.利用测量得到的最大声压值与工作液理论空化阈值的比较确定了换能器的功率值,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不同超声功率对粒径的影响范围.最后采用实验室自制设备制备镍粉,通过SEM观测制备的镍粉的形貌,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镍粉的粒径分布,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超声的空化与振动效应能够破碎火花放电产生的汽化和熔融金属液滴;工作液中的空化泡破裂所产生的冲击波使小粒径的镍粉颗粒发生碰撞,动能转换成热能,产生的高温使镍颗粒烧结形成金属烧结颈,使多个小颗粒团聚成不规则的大颗粒.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TritoX-10-正辛醇-环己烷-氨水所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下,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实验方法.并对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形貌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为均匀球形颗粒,粒径80nm左右.  相似文献   

8.
反相胶束微反应器特性与ZnS纳米微粒制备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成国祥  沈锋 《功能材料》1998,29(2):183-187
本文以琥珀酸二异辛酯磺酸钠(AOT)/水/异辛烷反相胶束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导率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手段,研究了反相胶束微反应器的总体结构和内核水的特征,讨论了温度以及不同类型的有机添加物对体系的影响,总结了制备纳米微粒的适宜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ZnS纳米微粒的制备,通过透射电镜和紫外光谱考察了制得的纳米微粒。  相似文献   

9.
制备纳米颗粒主要采用w/o型微乳液、可分为单微乳液法和双微乳液法.本文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粉体粒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水核半径、反应物浓度、微乳液界面膜强度等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TiO2光催化剂常见微乳液体系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制备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材料在受力状态下微观形貌的检测问题,开发了一套原位拉伸实验装置.该装置可以与不同测量设备结合,在样品被拉伸过程中,观察微纳米尺度的形貌变化.对于一个20 mm长的样件,该装置可以实现拉伸的最大应变为400%,最大拉伸力为19.6 N.以薄膜材料为例,观察了样品在受轴向拉伸载荷状态下微米尺度和纳米尺度形貌的变化情况,同时得到了应力-应变曲线.实验结果验证了本装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