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芳 《人才瞭望》2004,(12):38-38
李先生是深圳市一家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全面负责该公司的招聘、甄选、培训、考核等工作。该公司共有员工300多人,大部分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一直以来,他都为内部培训方面的工作而苦恼。  相似文献   

2.
对老一辈的台湾民众来说,他们最景仰的企业家是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对年轻一代的台湾民众而言,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绝对是他们心目中最具分量的企业家。张忠谋是何许人也?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没有柳传志,中国大陆计算机信息产业就不会有今天的天地;同样,中国台湾如果没有张忠谋,台湾的半导体产业(IC)恐。恐怕也很难在全球科技产业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台湾传媒一般都以“半导体之父”来称呼张忠谋。  相似文献   

3.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内容,必须适应新的教育趋势以满足社会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求,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的教学方法,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通过深入分析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探讨实施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提出一系列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以提高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质量,并更好地满足风景园林专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林岚涛 《人才瞭望》2003,(11):39-40
员工培训是企业为提高劳动力的产出水平而进行的针对员工素质的投入过程。这一过程对企业而言无疑是有成本的,甚至是高成本的。它包括企业聘请专家的费用、组织费用、时间成本等。所有这些费用都期望日后的补偿,一般来说,这是不成问题的。因此,组织培训的企业领导会慷慨激昂地说:“未来的竞争是企业综合素质的竞争……我们要以一当五,以一当十!”———对于这部分投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是能够承担的,(目前,该项投入的社会平均总水平较低)即使是事前对风险的估计不足。因此,从现象上看,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前提条件都具备,通过培训达到预期的…  相似文献   

5.
泰善 《人才瞭望》2004,(6):40-40
国内许多企业对培训的态度是“我们自己来培训”.拒绝与咨询公司合作.在企业内部培养培训师或聘请专业培训师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一员进行培训。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但是这种闭关自守的做法长期下去.企业文化容易固化,企业员工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丧失了活力,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培训的目的背道而驰。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并走出了这个误区,更多采取了与咨询公司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6.
苏华 《人才瞭望》2005,(12):74-74
“人力资源”这个词进入我们的意识也就几年的时间。在我们还没有弄懂这个词的意思的时候,似乎所有企业的人事部都已经改名了,叫做“人力资源部”。无论是“人事部”还是“人力资源部”,企业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培训是企业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营销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很重视营销培训,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企业领导们总是把对培训的重视与投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营销决策者也不知道怎样去定位自己的企业培训。  相似文献   

7.
国内企业,在观念上重视培训的越来越多,各类培训项目“呼天抢地”地在企业问风行,但是真正从中尝到甜头的企业却没多少,许多企业迷失在一个又一个培训的陷阱中。企业培训之所以会迷失在陷阱中,就在于培训的目的和观念不明确。因此,企业在培训之前,有必要先明确培训的目的和观念,然后针对培训目的和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员工培训成为“有解”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员工培训是企业为提高劳动力的产出水平而进行的针对员工素质的投入过程。有投入就要有产出,这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不少企业的培训却是“无解”的,即培训没有对事后的企业经营产生作用或作用甚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越来越意识到企业培训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培训成为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运作中的重要内容。各种企业培训模式也随之涌现出来,有国外引进的,也有自行开发的。目前我国采用的企业培训模式很多,主要有:CBE模式、CBET模式、MES模式、双元制模式、单元训练模式、IBM员工培训模式、六步操作模式等,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培训质量不尽人意,离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本文拟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基于网络,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开展学习,从而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开云 《人才瞭望》2003,(10):35-35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培训都能提高员工的素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作者李开云就“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一问题,对三位嘉宾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1.
正达拉斯(Dallas)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第二大城市,以高科技产业为中心,二战后发展速度很快。我们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在这里启动较早,1986年初与当地著名企业家特拉梅尔·克劳(Trammell Crow)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克劳以他的名义向当地美国企业、公司联系安排中国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去美培训。每人在美一年,不收培训费用,生活费用由美方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日益认识到“无形”的文化比有形的机器、设备对企业更为关键,因此,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正成为众多管理者的目标。海尔总裁张瑞敏在谈到自己的角色时说:“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  相似文献   

13.
陈科  吴绍琪 《人才瞭望》2007,(11):78-79
一、企业培训工作瓶颈的成因 (一)缺乏对培训地位的足够重视 搞好企业员工培训不仅需要具体从事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人员的努力。而且更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领导的重视。事实证明,一个企业培训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但是,目前一些企业领导未能将培训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缺乏与企业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培训观念,对“员工开发需要投入”也似乎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4.
张永生 《人才瞭望》2008,(10):93-94
师徒制是由经验丰富的任职者担任师傅的角色,带领着徒弟以一对一的指导方式,通过进行一定时间的共同实务操作,使徒弟能够充分领会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并具备独立操作能力。从古至今,师徒制一直是知识技能传承的重要方法和开发人才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企业培训的五大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训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人才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与传统的培训相比,现代企业培训具有以下五大新的发展趋势。1.观念革新:培训不是消耗而是投资培训是人力资本增值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一位管理专家曾经说过:“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投资。”在过去50年间,西方组织和企业的培训费用一直在稳定增加。美国企业每年在培训上的花费约300亿美元,约占雇员平均工资收入的5%。培训费用的巨额增长说明外企管理思想的变化。大通曼哈顿银行就规定:“凡无正当理由且多次拒绝参加培训者,银行…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现代管理必须注意发挥“人”的作用,围绕“人”来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培训作为开发与发展人力的基本手段,已突破其原本的纯教育意义,而是一种学习,一项组织职能,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照我国企业的实际,培训工作的开展还相当不够,企业培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到位。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松散的厂商关系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战略伙伴型的厂商关系已是大势所趋,而企业培训经销商却是构筑这种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IT企业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销售管理模式进行升级,提高经销商的速度、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这就要求对经销商进行培训,让它们拥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方式,实现自我增值和企业的渠道增值。通过经销商培训全面提高经销商整体素质,逐步实现经销商从“搬运工”到“专家”的转变,从而实现渠道增值,使用户在售前、售中、售后的全程服务过程中享受到“用户无忧”,得到真正的实惠,最终实现企业的增值。  相似文献   

18.
苏强 《人才瞭望》2005,(5):68-69
我国企业对培训长期存在以下错误认识和做法:一是思想上有矛盾。一方面认为培训是一种没有或只有很少回报的投资,将培训当作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怕受训后员工素质提高,离职跳槽、攀高枝,“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以至于众多企业管理者扼腕兴叹:“不培训是等死,培训反而是找死。”“想赢怕输”的心理致使企业不敢、不愿培训。二是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9.
李玉 《人才瞭望》2004,(10):88-88
在企业竞争日益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培训的认识仍不乏误区。  相似文献   

20.
《人才瞭望》2005,(6):76-76
在培训这个领域,尽管有不少企业经常让员工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把培训当成一种福利提供给员工,让企业与员工在学习中共同进步与发展,但也有另外一些企业,因为某些员工在培训后选择了另谋高就,让企业“损失”惨重,因此将培训拒之门外。针对企业对培训这两种较为矛盾的观点,我们不能否认其中存有一定的道理。对于不敢为员工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的企业,经过笔者整理分析,部分企业对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