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由于原料丙烯中的硫化物COS、H2S、硫醇和硫醚等,极易造成丙烯腈催化剂中毒,严重影响催化剂的收率及寿命。齐鲁石化公司腈纶厂采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发的常温干法精脱硫技术,对丙烯腈装置使用的原料丙烯进行脱硫精制,来确保丙烯质量满足丙烯腈装置的生产需求。项目投用后:装置运行稳定,脱硫后丙烯总硫小于1 g/m3,精制丙烯质量达到工艺包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
丙烯腈主要生产路线是在多组分催化剂(含钒、锑)作用下丙烯经流化床氨氧化反应生成丙烯腈,同时副产氢氰酸,氢氰酸可用作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料。反应速率受丙烯限制。由于现有技术以丙烯为原料,来源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而采用丙烷为替代原料,可降低原材料费用。由丙烷氨氧化直接生产丙烯腈的关键在于开发使丙烷活化的催化剂(钒/锑氯化物)。至少已有3家以上公司开发此工艺。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SANC-08丙烯腈催化剂的性能,及其在齐鲁石化公司8万t/年丙烯腈装置工业应用情况。运行及标定结果表明:催化剂在较宽的工艺条件范围,具有丙烯腈收率高、丙烯选择性好、反应温度低且可在低空比下运行等特点。标定期间:丙烯单耗为1019.98kg/t.AN,氨单耗为500.3kg/t.AN,丙烯腈装置精制回收率为96.98%,属国内同类装置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95%以上的丙烯腈生产能力采用的是BP公司开发的丙烯氯氧化法生产工艺(又称Sohio工艺)。该工艺以丙烯和氨气为原料,生产丙烯腈,副产乙腈和氢氰酸。该法原料易得、工序简单、操作稳定、产品精制方便,经过近40的的发展,技术日趋成熟。Sohio工艺以化学纯丙烯(丙烯含量92%~94%)和化肥级氨为原料(进料组成为丙烯:氨:空气=1:1.2:10),  相似文献   

5.
苗光庆 《山东化工》2012,41(4):53-56
中国石化某厂丙烯腈装置最初设计2。5万t/a,经过技术改造后达到4万吨/年;2011年进行“两头一尾”改造,保留原反应部位(流化床反应器至吸收塔),新建5万t/a的反应部分和8万t/a的精制部分、四效蒸发部分及乙腈部分,并增加一套空压机组和丙烯制冷机组。本文论述了丙烯腈联合装置运行过程中循环水的季节性优化节能。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球形催化剂DQ-1是80年代末开始开发研制的用于丙烯聚合和/或共聚合的高效催化剂,1997年获专利权。DQ-1已在国内环管式及间歇式丙烯聚合工艺生产装置中推广应用,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类高效催化剂的先进水平。DQ-1已在国内建有生产装置,生产能力为20t/a。  相似文献   

7.
SANC-08丙烯腈合成催化剂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室开发出新型SANC-08丙烯腈合成催化剂,在反应温度440 ℃、反应压力0.084 MPa、催化剂负荷0.06 h-1、n(空气)∶n(丙烯)=9.5和n(氨气)∶n(丙烯)=1.25反应条件下,丙烯转化率97%以上,丙烯腈选择性82%以上,丙烯腈收率大于80%,氨转化率94%以上。流化床反应器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 2 177 h时,丙烯腈收率78.9%,丙烯转化率94.6%,丙烯腈选择性83.3%。  相似文献   

8.
《煤化工》2015,(5)
<正>2015年9月14日,甲醇制丁烯联产丙烯技术(CMTX)万吨级工业化试验项目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认定:该工业化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艺合理,技术指标先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CMTX技术由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碧科清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河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创新性地开发了甲醇制丁烯联产丙烯流化床工艺和专用催化剂、以及催化剂低温再生工艺。2015年7月24日—27日,  相似文献   

9.
新闻荟萃     
二氧化碳回收精制技术为温室气体减排增效大连理工大学开发的“吸附精馏法回收精制二氧化碳工业化技术”在国内多家企业成功应用,用于将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回收提纯。该工艺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的烯烃吸附剂和工艺优化技术为国际首创。据介绍,该技  相似文献   

10.
英国石油化学品公司美国子公司宣布,它正在采用一项回收丙烯腈生产中生成的含杂质的乙腈的技术,然后将乙腈提纯,并用于医药产品生产。该公司介绍,它已建成并投产了一套每年从丙烯腈生产废料流中回收9000t乙腈的装置。回收、净化技术包括氰化氢和丙烯腈中和、脱轻组份初馏工序以及分离水与乙腈共沸物的  相似文献   

11.
化肥造气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锴  邓蜀平  张铱 《煤炭转化》1999,22(4):16-20
评述了近年来煤气化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对改造或新建合成氨厂的具体建议,即对于小型合成氨厂, 可以采用连续气化代替间歇气化、气化型煤代替无烟煤 (或焦炭) 或选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 对于中型合成氨厂, 可以采用连续气化或气流床气化技术; 对于大型合成氨厂,则采用气流床气化技术、流化床气化燃烧一体化技术或者采取Lurgi炉和湿法气流床(如Texaco炉) 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生物流化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伟红 《上海化工》2000,25(6):15-16,22
从生物流化床的基本反应原理出发,通过食品厂废水、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实际运用实例论述生物流化床在废水处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Sun Y.  Gan Y.-R. 《化工学报》2000,51(Z1):113-116
Expanded bed adsorption (EBA) has been introduced as a primary recovery step for protein purification from a whole fermentation broth or unclarified cell homogenates. It can also be integrated with a fermentation or cell disruption process. Solid matrix is the principal pillar supporting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e EBA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olid matrices employed in and developed for the EBA process to da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lid matrices for the expanded bed technique in the recovery of various biological substanc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has been addressed.  相似文献   

15.
SCOT硫回收尾气处理技术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SCOT(Sell claus Off-gas Treating)硫回收尾气处理技术是目前世界上装置建设数量最多的尾气净化工艺。介绍了SCOT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对比了低温SCOT、超级SCOT、低硫SCOT与常规SCOT的技术特点;简述了SCOT工艺的技术进展;展望了其在国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合成气完全甲烷化技术是煤制天然气特有的技术,按照反应器类型,合成气甲烷化工艺可以分为绝热固定床、等温固定床、流化床和浆态床等工艺,其中绝热固定床甲烷化工艺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煤制天然气项目。本文介绍了多种绝热固定床甲烷化工艺,并比较了5种高温绝热固定床甲烷化工艺的流程、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内绝热固定床甲烷化技术达到了国际技术同类水平,具备了工业化应用条件,但还需在节能降耗、提高催化剂寿命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还概述了等温固定床、流化床和浆态床甲烷化工艺,分析了等温固定床、流化床和浆态床甲烷化工艺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后续研究重点,等温固定床工艺应在反应温度控制和反应器开发方面深入研究,流化床甲烷化工艺研究重点放在开发高强度催化剂和工程化放大方面,浆态床甲烷化工艺需要重点研究解决CO转化率较低和催化剂损耗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A kinetic model of a fluidized bed Claus reactor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Modified Bubble Assemblage Model (MBAM) to establish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fluid bed technology for this new application. Simulations predicted that a two stage sub-dewpoint fluidized bed Claus plant is capable of achieving a recovery efficiency of 97.1%, which is comparable to a conventional three stage fixed bed plant, but considerably less than the overall equilibrium conversion of 99.5%. Conversion is limited by gas-bypassing, particularly in the downstream sub-dewpoint reactor. In the fluidized bed process, about half the catalyst is required and the pressure drop is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a conventional plant of equivalent capacity. Moreover, the capital cost estimate for a two reactor fluid bed Claus plant (200 t/d sulphur) was estimated to be $20 million (Can) which is within 10% of a conventional plant.  相似文献   

18.
New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the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Strongly expanding fluidized beds in the boundary region between fluidized bed and pneumatic conveying, which can achieve a steady state only by recirculation of the solids are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cause of the high gas flow rates and the high relative velocities possible between gas and solids in performing reactions between gases and fines with an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less than 300 μm. Lurgi has utilized the principle of the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industrially both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regime for the non-pollutive production of process heat from low-grade coal in a plant of 84 MW thermal rating and in the low temperature regime for adsorptive, dry purification of fluorine-containing waste gases from aluminium electrolysis and for dry removal of pollutants from garbage-burning power plants.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new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是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低品位的生物质能转化成高品位氢能的重要途径。本文阐明了双流化床气化过程的基本原理,从燃气中氢气浓度、焦油含量和装置热效率等角度,介绍了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技术的早期探索和发展现状,对目前几种典型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的炉型设计及相关试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内循环双流化床气化炉结构虽然简单紧凑,但是难以避免气化室和燃烧室之间的气体串混问题;而外循环流化床通过外置返料器很好地解决了气体串混问题。分析了不同气化室优化设计方案对提升燃气品质的理论依据及其优缺点。最后对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制氢具有非常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褐煤干燥提质过程中的水资源化回收利用工艺技术可以提高煤阶并回收宝贵的水资源,降低干燥提质单元能耗。本文从介绍褐煤中水的存在形态出发,围绕烟气直接干燥、蒸汽流化床干燥、微波干燥、机械热压脱水干燥等工艺综述了近年来干燥水回收利用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讨论分析了褐煤干燥与水回收利用工艺的选择原则。在回收褐煤中丰富的水资源时,除了单纯考虑回收褐煤中的水资源,还应权衡褐煤干燥工艺、干燥温度和干燥介质、干燥水蒸气的余热利用方式以及干燥工艺上下游间的衔接等因素。基于目前褐煤资源的主要用途,将干燥尾气采用换热技术回收低温余热和干燥冷凝水直接净化处理后的二次回用技术将是以后的重要研究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