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心电图运动试验近年来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不仅用于诊断,更多的是用来判断预后。二级梯运动试验由于设备简单、安全、积累的经验多,故仍有应用至今,例如日本许多大医院仍在应用。先作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若阴性,再作平板或踏车运动试验;若阳性,则不须再作。  相似文献   

2.
对788例患者作踏车运动试验心电图分析,冠心病组151例检出阳性率735%,可疑冠心病组117%,其它组15%。其中有139例同期作二级梯运动试验对比,冠心病组踏车试验阳性695%,二级梯试验239%。可疑冠心病组踏车试验阳性209%,二级梯试验16%。结果表明,踏车试验对早期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和特异性较高,踏车试验阳性检出率优于二级梯试验,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72例疑为冠心病患分别进行踏车运动和Master二级梯运动试验。结果:二级梯运动受试阳性率为35.56%;踏车运动受式阳性率为62.96%。两组差异有显性。  相似文献   

4.
1974年我们曾介绍了踏车运动作亚极量负荷测验和双倍二级梯运动测验的对比结果,认为双倍二级梯测验不及踏车测验敏感,在普查时检出冠心病的阳性率较低,此外,两种溯验的结果有时很不相符,故有必要对双倍二级梯运动的某些阳性标准作一从新估价。为此,在原有基础上又累积了341次踏车和二级梯测验,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与踏车运动试验均为多级运动试验,国外已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已较多报道踏车运动试验,而平板试验却报道较少。最近,邓开伯、林梦日等曾有报导,所采用仪器均是上海医疗器械二  相似文献   

6.
对72例疑为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踏车运动心电图及master二级梯运动心电图试验。结果:二级梯运动受试者45例,阳性患者16例占35.56%踏车运动受试者27例,阳性患者17例占62.96%两组统计学处理,X^2=5.1,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使用的运动试验主要有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蹬车试验及活动平板试验等,后二种均按年龄,使心率增加到预计最大心率或预计最大心率的80%到90%,进行极限或亚极限运动试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76例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中有T波变化及轻度缺血型S—T段压低(<0.05毫伏)或虽无压低,但S—T段水平延长,QX/QT≥50%者进行活动平板试验,换气过度及心得安二级梯试验,并结合临床症状观察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中,T波变化和上述轻度S—T段异常的意义。活动平板试验的结果:T波变化组中,仅有2例伴有典型心绞痛者呈阳性反应,其余37例(95%)为阴性;S—T段变化组24例中11例呈阳性(48.5%),13例阴性(54.2%);S—T~T变化组13例中5例阳性(38.4%),8例阴性(61.6);S—T段及S—T~T变化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波变化组,(P<0.001)。因此认为对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中出现的轻度的S—T段异常值得重视,其可能是心肌轻度缺血的表现。而对单纯T波变化,是否应作为判断双倍二级梯运动的阳性或可疑阳性的标准,值得进一步商榷。而过度换气试验对判断T波变化的性质并无价值。心得安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对判明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不一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现代心脏病学对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基本上废除了传统的 Master 二阶梯运动试验.代之而起的是活动平板试验(Treadmill Test)及踏车功量运动试验(Bicycle Ergometer ECG Test)。活动平板试验在国内医院已普遍应用,踏车功量运动试验尚未普及。临床实践证明:活动平板试验可  相似文献   

10.
麦氏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简称双梯)及踏车、踏板分级运动试验,是估计冠状动脉血供情况常用的方法之一。董氏认为:双梯对多数人是接近次极量的运动试验,目前仍不失为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方法。若双梯运动后,心率达不到120次/分,可以考虑次日应用加强双梯试验,使运动量尽量接近次极量。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看到,双梯运动量仅为受试者次极量的60%左右。1977年以来,试用心电图下蹲运动试验(简称下蹲),其运动量为次极量的85%左右,对137例45岁以上病例,与双梯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毓娟 《医学综述》2012,(22):3880-3882
目的探讨运动心电图表现对猝死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3600例健康男性进行标准化踏车运动试验。先描记卧位12导联心电图,测量基础血压与心率,然后进行加强双倍二级梯运动测验。运动后测即刻卧位血压与心率,并描记心电图,每导联描记5个P-QRS-T波。结果受试者均为男性,平均随访时间(19±6)年,死亡(全死因)325例(9%),心脏病死亡144例(4%),其中45例为猝死患者,99例为非猝死患者。猝死患者运动试验期间最大平均心率(96±0.8)次/min,非猝死患者或生存者为(97±0.6)次/min。结论运动试验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模式与无症状健康男性猝死之间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用二级梯运动试验、异丙基肾上腺素负荷试验以及用国产“YCP—1”型活动平板运动测试机对82例患者进行测试,并将三项测试结果作了比较并探讨了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用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计算和评价ST段移位法、最大斜率法、QTc测量法的诊断能力。结果ST段移位法、最大斜率法、QTc测量的准确性分别为62.5%,79.2%和87.9%,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斜率法、QTc测量与冠脉的狭窄程度显著相关。结论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有助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异常的ST─T在踏车运动中出现伪性改善本院附院心电图室李廷芳心绞痛发作时,EKG上通常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低平倒置.本文报道踏车运动试验的65例阳性患者中发现有13例静息EKG上表现ST段压低,T被低平或倒置,而在运动诱发心绞痛时ST段回到等电线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进一步探讨踏车运动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分析8例非心肌梗死而运动中诱发ST段抬高病人的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结果 7220例踏车运动试验病人中,有8例病人运动中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结论 非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痉挛所致心肌局部严重缺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心前标测241导联心电图记录的方法,并应用本方法对140例静息心电图正常(41例)及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阴性或可疑阳性(99例)的患者进行极量或亚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并将其结果与单个V5导联、常规记录导联(V_3、V_4、V_5、V_6、Ⅰ、Ⅱ、aVF或aVL)及Fox16心前标测导联进行比较。发现心前标测24导联记录方法其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病例数(28例)明显离于单个V_5导联(11例),Fox 16心前标测导联(18例)及常规记录导联(20例)。本方法不仅能提高平板运动试验的敏感性,而且能揭示心肌缺血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正> 良好的病史常常足以对心绞痛或有症状的冠状动脉机能不全作出诊断。但有时疼痛发作不够典型。而在休息时记录的心电图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渴望在客观上肯定诊断。运动试验的目的是增加心肌耗氧,以显示在休息时记录的心电图所没有的心肌缺血的表现(ST 段改变),提供诊断的证据。虽然常规二级梯运动试验已普遍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但尚不够灵敏。我们对运动后心前区ST 段标测与常规二级梯运动试验心电图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证明ST 段标测对冠心病的诊断灵敏性较常规二级梯运动试验为优。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中。有些不典型的病例平时心电图大多正常或只有一些非特异性的改变。由于疼痛发作时间短暂,亦很难在发作时记录到心电图的变化。近来采用24h心电图(Holter心电图)连续观察,但ST—T变化除非有典型水平下降,对一般轻度的改变,其实际意义尚不能肯定。通过体力负荷来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进而确定胸痛的性质是否为心绞痛,或判断其有无临床意义仍是临床上的主要方法。体力负荷试验有多种,包括Master二级梯试验、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踏车试验等。其目的是通过增加负荷使心脏做功增加,因而对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其联合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59例患者分别行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39%。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联合,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进行检查,两者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90%。结论: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灵敏度较高,无创、价格较低,临床可用作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前的筛选检查。门控心肌断层显像联合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可使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踏车运动试验单以ST段改变判断阳性或阴性,对冠心病的诊断已证实有较高的误诊率。近来有学者用非ST段变是诊断冠心病,运动中心率的改变即是其中之一。我们对比分析了115例正常人和65例冠心病患者的踏车运动试验时的心率改变,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