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相关因素对血 房水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对 60例 (64只眼 )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后的房水蛋白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记录并比较闪光值。术后随访时间为 3个月。结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 ,术后 1d、1周、1个月及 3个月术眼房水的平均闪光值分别为 (6 94± 0 3 4 )、(2 6 2 7± 1 3 7)、(13 96± 1 0 5)、(9 0 7± 0 43 )及 (7 16± 0 2 7)光粒子数 /ms ,其中术后 1d、1周及 1个月高于术前 ,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术后 3个月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术后早期术眼房水蛋白浓度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 (r =0 40 0 ,P =0 0 0 1) ,与患者的性别和眼别均无相关。术中虹膜脱出者术后 1d和 1周血 房水屏障功能破坏严重。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术后短期内影响术眼的血 房水屏障功能 ;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可动态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血 房水屏障功能的影响。 (中华眼科杂志 ,2 0 0 4,40 :2 6 2 9)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正常人的房水闪辉和细胞数量,观察年龄和性别对血-房水屏障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 221例正常人(442眼).方法 采用FC-2000型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FCM)非接触、定量地检测了221例正常人(442眼)的房水闪辉和细胞.主要指标房水闪辉和细胞.结果 正常人的房水闪辉平均值为(4.7±2.9)pc/ms,其中<10岁为(3.1±1.0)pc/ms,40~49岁组为(3.8±1.9)pc/ms,≥80岁者达到(11.0±4.8)pc/ms.与40~49岁组相比,50岁以上各年龄组的房水闪辉值均显著增高(P均<0.05),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686),左右眼之间无显著差异(P=512).正常人房水细胞平均值为(0.4±0.7)个,与40~49岁年龄组相比,80岁以上者房水细胞值显著增高(P=0.014),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413),左右眼之间无显著差异(P=0.886).结论 LFCM可定量检测房水闪辉值并了解蛋白浓度和细胞数量,此项检查对定量检测血-房水屏障的改变和前房炎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葡萄膜炎患者房水闪辉和炎性细胞的定量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定量测定前葡萄膜炎患者房水闪辉和炎性细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FC-2000型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aser flare cell meter,LFCM)非接触性定量检测2001年12月至2002年4月于中山眼科中心就诊、复查的110例前葡萄膜炎患者(194只眼)和52例正常人(52只跟)的房水闪辉和炎性细胞出现情况,检测前所有患者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详细检查,并进行房水闪辉分级和定量检测细胞。结果 LFCM检测前葡萄膜炎患者0~2级房水闪辉的平均值分别为7.9、29.5和189.0 pc/ms;3-4级房水闪辉由于背景干扰大,检测结果显示为警告或无法检测。前葡萄膜炎患者的0~2级房水闪辉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与激光蛋白测定结果呈正相关性(r=0.75,P<0.001);与正常人房水闪辉值(5.3 pc/ms)比较,均显著增高(t=5.872,P<0.05)。LFCM检测前葡萄膜炎患者(0-4级房水闪辉)房水中炎性细胞的平均值分别为1.5、12.1、33.9、84.9和193.1个/0.5 mm3;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与激光蛋白细胞计数结果呈正相关性(r=0.72,P<0.001);与正常人房水中炎性细胞值(0.9个/0.5 mm3)比较,均显著增高(t=7.35l,P<0.05)。结论LFCM检测可确切判断轻、中度的血房水屏障破坏和炎性反应改变,此项检查对判断眼前段炎性反应和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价值。(中华眼科杂志  相似文献   

4.
Luo LX  Liu YZ  Ge J  Zhang XY  Liu YH  Wu MX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2):132-135
目的从血房水屏障功能方面评价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方法分别对40例(46只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试验组)和60例(6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FCM)定量检测术前和术后1、7、30、90d房水蛋白浓度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7、30、90d术眼平均房水闪光值试验组分别为(1512±287)、(4024±375)、(2433±338)、(2118±177)、(1651±170)光粒子数(P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别为(694±234)、(2627±1021)、(1396±644)、(907±267)、(716±189)P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组术后1、7、30d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90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7、30、90d2组平均房水闪光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d和30d与术前平均房水闪光值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患者血房水屏障功能紊乱;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患者具有安全性,但加强抗炎性反应治疗,减轻手术损伤,是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患者激光周边虹膜切开(LPI)与周边虹膜切除(SPI)术对血-房水屏障的影响.方法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60例早期PCACG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LPI或SPI治疗组.应用FC-2000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定量测定术前、后的房水闪光值.同时观察眼压、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数、前房角粘连范围及其并发症.LPI组与SPI组房水闪光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应用Bonferroni法矫正检验水准α值后,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的配对t检验.术后房水闪光值与眼压升高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结果 术前及术后第3天,1、2、3及4周,LPI组各观察时间点平均房水闪光值分别为(5.47±1.09)、(11.96±3.07)、(8.08±2.18)、(5.68±0.83)、(5.80±1.00)、(5.69±1.12)光粒子数/ms;SPI组分别为(5.43±1.13)、(8.44±3.22)、(6.42±1.77)、(5.35±0.71)、(5.53±1.26)、(5.45±1.23)光粒子数/ms.LPI组和SPI组术后第3天(t=-12.753,-8.101)及术后1周(t=-5.971,-3.870)房水闪光值均分别高于术前(P<0.05),而且LPI组房水闪光值明显高于SPI组(t=4.329,3.231;P<0.05).术后4周内,LPI组高眼压发生率高于SPI组(X2=5.079,4.022;P <0.05);术后第4周,LPI组平均应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种类数高于SPI组(Z=-1.984,P<0.05).两组术后眼压升高与血-房水屏障损害程度呈正相关(r =0.899,0.833,P<0.05).两组术后1周的平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数(t=-0.696,0.008)和术后4周平均前房角粘连范围(Z=- 1.270,-1.49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观察时间点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LP1和SPI术均影响PCACG患者正常的血-房水屏障,术后1周内LPI造成的影响较SPI更重,但术后2周基本恢复.早期血-房水屏障的破坏与术后的眼压波动相关,但对角膜内皮、前房角粘连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aser flare cell meter,LFCM)定量测定葡萄膜炎患者房水闪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07/2010-07在我院就诊、复查的葡萄膜炎患者129例171眼,根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前葡萄膜炎组87例87眼,中间葡萄膜炎组10例20眼,后葡萄膜炎组32例64眼;正常对照组50例100眼。应用LFCM(FM-600型)检测各期患者房水闪辉情况,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进行房水闪辉分级。结果:前葡萄膜炎患者裂隙灯检查前房闪辉48眼(1+),35眼(2+),2眼(3+),2眼(4+);LFCM检测1~2级房水闪辉的平均值分别为28.6±6.7pc/ms,144.3±28.1pc/ms,3~4级房水闪辉由于背景干扰大,检测结果显示警告或无法检测;前葡萄膜炎患者1~2级房水闪辉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与LFCM测定结果呈正相关(r=0.901,P<0.01);与对照组房水闪辉值比较(5.1±1.8p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葡萄膜炎患者裂隙灯检查前房闪辉10眼(1+),10眼(2+),LFCM检测1~2级房水闪辉的平均值分别为31.7±5.0pc/ms,130.7±12.9pc/ms;中间葡萄膜炎患者1~2级房水闪辉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与LFCM测定结果呈正相关(r=0.867,P<0.01);与对照组房水闪辉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葡萄膜炎患者裂隙灯检查前房闪辉均为0级,LFCM检测房水闪辉的平均值为9.8±3.1pc/ms,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FCM(FM-600型)可确切判断葡萄膜炎患者轻、中度的血-房水屏障破坏,对判断眼前段炎性反应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贺永宁  于洁  庞秀琴  孟哲 《眼科》2008,17(2):116-119
目的 探讨幼年和成年兔血-房水屏障存在的差异和晶状体摘除术对此屏障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新西兰白兔,幼年和成年各10只.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幼年和成年新西兰白兔各10只,摘除右眼晶状体,分别在手术前7天和术后1、3、7、14天自右侧耳缘静脉按30 mg/kg体重(0.15 ml/lg体重)快速注射20%荧光素钠注射液,60分钟后抽取房水,用分子荧光标准曲线法测定手术前7天左眼(未手术)和右眼术后1、3、7、14天房水荧光素浓度,记录两组兔生理状态和各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房水荧光素浓度,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主要指标房水荧光素浓度.结果 生理状态下幼兔房水荧光素浓度明显高于成年兔(P=0.015),分别为(617.95±178.29)μg/L和(427.39±135.23)μg/L;术后两组兔荧光素渗漏均明显增加,3天时达到高峰,分别为(3070.05±1083.22)±g/L和(3854.03±1059.67)μg/L;14天时两组兔房水荧光素含量和术前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057.72±284.49)μg/L和(1110.07±339.54)μg/L,P值分别为0.086和0.125.结论 幼兔血-房水屏障的通透性较成年兔高,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晶状体摘除手术会造成兔眼血-房水屏障功能损害.(眼科,2008,17:116-119)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对血-眼屏障的早期影响.方法 使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对32例3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的房水蛋白浓度进行定量检测,记录并比较闪辉值.术后随访1周.结果 巩膜扣带术术前、术后1 d、3 d、7 d术眼房水的平均闪辉值分别为(53.82±93.08) pc·ms-1,(15.14±21.29) pc·ms-1、(13.34±13.71) pc·ms-1、(12.89±11.28) pc·ms-1,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4例单纯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房水平均闪辉值呈现先下降后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伴有脉络膜脱离的患者术后房水平均闪辉值持续下降.结论 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可以精确的反映术后血-眼屏障的早期变化,术中冷凝血-眼屏障的影响较小,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老年性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术与晶状体乳化吸出术两种手术对眼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32例(37眼)老年性白内障行经典的现代囊外摘出(10 mm大切口)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及60例(64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3.2 mm透明角膜切口)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定量检测手术前后房水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 两组术前房水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观察时期的房水蛋白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代囊外摘出术组术后随访90 d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超声乳化组术后90 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比较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手术与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前一种术式对血一房水屏障损伤较大,且血-房水屏障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修复.  相似文献   

10.
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思泉  刘宁朴  王宁利  陈辉 《眼科》2006,15(1):24-27
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可行性和疗效。设计前瞻性、非对照病例研究。研究对象 112例 (134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施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用1.2 mm和1.4 mm小切口专用穿刺刀,于颞上和鼻上方分别作1.2 mm和1.4 mm的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自1.2 mm切口伸入20号的灌注劈核器,1.4 mm 切口伸入去除硅胶套的19G乳化针头,以快速晶状体劈核技术双手配合进行手术。扩大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主要指标观察术后视力、前房稳定性、房水闪辉细胞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3.63±1.55)秒,术后1天、1 周及1个月,裸眼视力≥0.5的术眼分别占53.3%、83.3%及96.7%,术后1天、1周及1个月激光房水蛋白细胞分别为(19.51± 1.31)光子数/毫秒(pc/ms)、(10.51±0.71)pc/ms、(5.90±0.94)pc/ms,1周及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317±812)个/mm2 和(2619±533)个/mm2。术中前房突然消失3眼、后囊损伤1眼、前囊损伤3眼、虹膜损伤6眼。结论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可在<1.5 mm的切口完成,但存在切口渗漏、粗大带灌注劈核器操作易造成虹膜损伤和囊膜破裂等问题,因此手术技巧或手术器械尚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去炎松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电图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组12只兔双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分别于一眼玻璃体内注入0.5、1.0,2.0mg去炎松悬液,另一眼注入眼用平衡盐液.观察术后28天内眼底及ERGb波和28天时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注入各剂量的去炎松在28天时均未完全吸收,0.5、1 .0mg组用药眼ERGb波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眼及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2.0mg组用药眼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较对照眼有轻度升高(t=3.3589,P>0.05).光镜及电镜下视网膜结构无损害.表明玻璃体切除后使用有效剂量的去炎松对视网膜仍是安全的.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05-107)  相似文献   

12.
以近视眼中心凹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为代表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提升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对视网膜的牵拉,有利于恢复视网膜的弹性,使近视眼中心凹劈裂消失.促进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网膜复位;而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光动力疗法和(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则是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 和时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其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是进一步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Coats病19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Coats病的临床及病理改变。 方法:复习本院眼科病理室1959—1994年经病理学证实的19例Coat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结果:男14例,女5例,年龄为1~18岁,10岁前发病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性别差异逐渐减少。病理改变主要是视网膜外层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壁厚薄不均及结缔组织增生。晚期病例眼底多见视网膜脱离隆起,表面有血管改变和出血,视网膜下液中有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有的病例视网膜外层有钙化及骨化。 结论:Coats病是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的视网膜多种病理变化,视网膜下液细胞学检查可作为本病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诊断的可靠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57-159)  相似文献   

14.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 方法:1993年3月至1995年11月对住院的20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20只眼,采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眼轴可对比的14只眼,术前与出院时的均值为28.22mm与26.87mm,17只眼视网膜复位,获得0.02一0.2的矫正视力,3只眼失败,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加重。 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有效治疗无严重PVR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所致的视网膜脱离,不必采用视网膜粘连法以尽量保存残留的中心视力。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14-216)  相似文献   

15.
兔视网膜中蛋白激酶C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证实兔视网膜中有α、β和γ三种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亚型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抗PKC同功酶I(α)、Ⅱ(β)、Ⅲ(γ)单克隆抗体对兔视网膜进行PKC同功酶定位研究。 结果:兔视网膜中有PKC-α、PKC-β和PKC-γ的阳性免疫反应。PKC-α免疫反应主要呈现在内核层的双极细胞;PKC-β免疫反应主要呈现在神经节细胞层的神经节细胞;PKC-γ则在神经节细胞层、内网状层以及光感受器的外节呈弥漫性弱阳性染色。 结论: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可以同时存在PKC-α、PKC-β和PKC-γ三种亚型。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42-244)  相似文献   

16.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类组织学分型可以分为单纯外层劈裂、外层和中层劈裂、外层和内层劈裂、多层劈裂4种情况.以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及后部血管弓内的内界膜为重点的玻璃体视网手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主要选择.其中,单纯外层劈裂合并中心凹脱离者,手术后视功能改善较明显;而多层劈裂者视功能改善有限或不改善.合理剥除后皮质与内界膜起始点,应在未发生内层劈裂处.正确认识和了解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OCT分型.对于选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式和判断治疗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4例病理确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资料。按照美国眼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组的测量方法和WHO的分类标准,测量和观察大体标本中的肿瘤大小和光学显微镜下的肿瘤细胞学类型;以肿瘤前缘累及部位对肿瘤所处位置进行分类;以肿瘤细胞向外浸润程度对肿瘤蔓延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 6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大肿瘤25例,占39.1%;中等大小肿瘤31例,占48.4%;小肿瘤8例,占12.5%。梭形细胞型42例,占65.6%,其中,梭形细胞A型15例,占23.4%,梭形细胞B型27例,占42.3%;上皮样细胞型7例,占10.9%;混合型10例,占15.6%;其它型5例,占7.8%。肿瘤细胞未累及巩膜者25例,占39.1%;累及巩膜但限于巩膜层内者22例,占34.4%;穿透巩膜全层达眼球表面者12例,占18.7%;眶内浸润者5例,占7.8%。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特征变化多样,临床上以梭形细胞型最常见,易伴巩膜浸润。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61-16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48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高度近视史,视网膜脱离以后极部为主.裂隙灯前置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发现黄斑裂孔.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联合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41例行内界膜(ILM)剥离,23例植入人工晶状体(10L).硅油取出的时间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5~48.0个月.取硅油前均行OCT检查.取硅油后随访观察均1年以上.结果 除5例外,其他患者手术后1周,前置镜检查均不能看到黄斑孔边缘;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8例患者全部已取硅油.取硅油前OCT检查,黄斑孔愈合呈U型8例,V型为6例,W型为23例;未闭合11例.未闭合的11例经取硅油与膨胀气体充填后全部复位,其中,U型2例,W型9例.32例W型愈合者中2例患者在取油后13、38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最终黄斑裂孔U型和V型愈合者16例,占33.3%;W型愈合者32例,占66.7%.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结论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OCT检查是确定黄斑孔是否封闭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氟萘烷(PFDL)在眼内存留不同时期眼组织结构、电生理改变及相关损伤机制.方法 选择白兔前房及玻璃腔内填充不同数量的PFDL,分别于术后6h、24h、72h、7d、30d、60d,对角膜和视网膜进行透射电镜检查,及角膜内皮镜和电生理检查.结果 术后24h到术后7d,观察到的病理改变为细胞水肿等变性反应;术后第30d、60d出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下降,b波的振幅显著降低,角膜上皮及实质细胞坏死,细胞内质网扩张、脱颗粒,视网膜感光细胞膜盘变性、萎缩和坏死,细胞间及神经纤维层树突水肿等严重的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在角膜内皮细胞和视网膜感光细胞发现有髓磷体的存在.结论 PFDL在眼内存留24h以上对视网膜及角膜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其毒性作用机制与PFDL的重力压迫作用、产生自由基和PFDL破坏组织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关,临床上不宜作眼内长期填充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